在他乡·远去的老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竹风萧萧纸乡行

朱仲祥

出夹江县城往洪雅方向行十余公里,便进入著名的纸乡马村。

其实在夹江,成片的竹子有数万亩,分布在青衣江的东西两岸,包括南安、迎江、中心和马村等地,形成莽莽苍苍的无边竹海。于是,一千多年来,夹江人便传承蔡伦的手工造纸工艺,利用丰富的竹资源生产文化用纸,也使夹江成为蜚声中外的纸乡。而今保持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地方就在马村。

离开公路主干线,车沿绿竹簇拥的小溪而行,两边的竹子苍翠欲滴,构成一道绿色长廊。这里的竹以清秀婀娜的慈竹为主,夹杂着秀挺繁茂的苦竹、潇洒多情的斑竹、纤细柔媚的水竹和金竹,偶尔还可见到粗壮如椽的楠竹,高低错落,多姿多彩。而用来造手工书画纸的主要是柔韧细致的慈竹。

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葛洪就曾寓居夹江。葛洪《抱朴子》“逍遥竹素,寄情玄毫”中的“竹素”被认为是竹纸。唐代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中跟随唐明皇进川的大批工匠,将中原已臻成熟的“竹纸”制作技术带到了夹江。其实,长江流域和江南很多省份盛产各种竹类,故竹纸多产于南方。《天工开物·杀青》中“造竹纸”一节,开篇就提到:“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一千多年来,夹江手工纸就因其种类多、品质优、产量高而名扬海内外。史载康熙二十年(1681年),该地一种名为“长帘文卷”和“方细工连”的产品被钦定为“文闱卷纸”(科场用纸),每逢科举之年,如数上贡朝廷,历时两百多年。到了清代中期,夹江造纸产量进一步增加,《嘉定府志》曾这样记载:“今郡属夹江产纸,川中半资其用……”由此可见,夹江纸在清代同治年间已具备相当规模。其间,夹江全县一半以上的乡镇从事或曾经从事手工纸生产。有一段时间,夹江因此被誉为“蜀纸之乡”,名扬全国。而今,夹江手工造纸继承了古代造纸技艺,从选料到成纸共有十五个环节、七十二道工序,与明代《天工开物·杀青》所记载的生产工序完全相合,这种技艺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伟大的科学智慧,具有鲜明的民间特性和地域特征。夹江手工竹纸与安徽宣纸一道被称为“国之二宝”,而且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粗犷有力的竹麻号子,引导我们穿过茂密的竹林,来到纸农造纸的作坊。只见九位孔武有力的汉子,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指挥下,围着一个约三米高的大铁锅,吼着铿锵有力的劳动号子,有节奏地一下下用力舂捣着,阳光照在他们赤裸的臂膀上,闪闪发光。竹麻号子衍生于手工造纸环节中的劳动号子,具有节拍明确、韵律感强的特点,槽户(纸农)手握杵杆,边杵边唱,保证了动作的整齐划一,有效地激发了槽户的劳动激情。竹麻号子多为“恨杵”即兴发挥,内容多诙谐欢快,一领众和。打竹麻的劳动单调而繁重,竹麻号子的歌唱题材却谈天说地、多种多样,歌词具有极大的即兴成分,好的歌词因此流传开来,成为槽户中的“流行歌曲”。爱情题材是竹麻号子歌唱的重要内容,比如,“纸槽加药水滑滑哟,妹儿心思哥难料吔!只怕水随竹帘过哟,捞起愁思淌帘笆哦!”歌词或含蓄委婉或率真泼辣。

他们唱着铿锵有力、热情洋溢的号子,所做的是造纸工序中最基本的一道程序:蒸煮竹麻,就是把选取的竹料经过捶打后进行蒸煮,那口大铁锅就是蒸煮竹麻的篁锅。此时锅下的火正熊熊燃烧,锅上水汽蒸腾袅绕。已经蒸煮过的竹麻被汉子们用木杵使劲舂捣着,他们要把竹麻捣成细细密密、碎烂如泥的纸浆。据说,每年五月砍竹子时,人们就边喊号子边围着篁锅填料,一般的篁锅能装两三万斤原料(竹子),据说最大的篁锅能装下十万斤竹子。蒸煮的时间一般一次一周,还要反复地发酵、清洗,然后才能捣碎、抄成纸,再贴在墙上阴干。如今,篁锅被高压蒸锅代替了,一批原料只需蒸煮一天时间,大大缩短了造纸工期。

砍竹水浸、捶打浆灰、二蒸煮熟、浸洗发酵、捣料漂白、抄纸脱水、焙纸切割……在竹海深处的金华、石堰等村,传承千年的手工造纸工艺正在这里天天上演。夹江手工造纸工艺,从原料竹子到一张完整的纸,整整需要十五个环节。前人概括为二十四个字:“砍其麻、去其青、渍其灰、煮以火、洗以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即砍竹麻、捶打、蒸煮、漂洗、沤料、捣料、漂白、抄纸、压榨、刷纸。其中,造纸工具主要包括纸槽、纸帘、纸臼、纸刷、撕纸标、竹麻刀、纸槽锄、竹麻锤、抓料耙、料刀、纸矛刀、切纸刀和割纸刀等。夹江古佛寺中立于清代的蔡翁碑,对夹江的造纸技艺有更为精练的描述。透过千年历史的厚重尘埃,夹江造纸这一原生态的技艺似乎并没有从先民那里消解掉文化的内涵,在夹江那些造纸槽户人家的院坝里,竹子青青,蒸汽蔓延,槽户们在一道道复杂的工序里,延续着先民们的光荣和梦想。

在这里,除了唱着竹麻号子捣竹浆外,其成纸环节也很吸引人眼球。只见师傅将竹帘在纸浆池中轻轻一舀,再缓缓筛动,待纸浆在帘子上分布均匀后小心揭起,往一旁的纸墩上一倾倒,一张湿漉漉的手工纸便成型了。然后再将这些纸轻轻揭起,一张张往纸墙上刷上去,经柔柔山风一吹,宜书宜画的手工纸便完成了。当然,最后还要用刻好了花纹的模板,在一张张纸上印上福寿团花、瓦当图案之类的暗纹。这最后两道工序一般由妇女来做。她们无论手拿刷子将湿漉漉的纸刷在墙上,还是手拿印模在洁白绵柔的成纸上印上暗纹,都如舞蹈一般,娴熟而优美。

石堰村有一处完整的四合院,坐落在青山下竹海中,被当地人称作大千纸坊。这个典型的川西民居,见证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同夹江国画纸的一段特殊情缘。

张大千先生曾经到重庆寻找纸源,这时有人给他推荐了夹江手工纸。张大千听说后来到夹江马村,发现夹江纸虽总体不错,但存在拉力不足等缺陷,便与当地槽户石子青一起反复试验,在纸浆中适当加入棉麻之类,以增强纸的柔韧性,经过反复试制、试写、试画,新一代夹江国画纸问世了。而且,当时张大千还根据绘画的需要,亲自定下了夹江纸的大小规格“四尺乘二尺、五尺乘二尺五寸”,亲自设计了宽纹纸竹帘,并巧妙地制成暗纹印在纸上,在纸的两端做上云纹花边和“大风堂造”的字样。经过这番改进,一车车洁白细腻、浸润性好、书画皆宜的夹江书画纸走向了山外,成为文人们争相追捧的书画用纸。如今,大千纸坊内完整地保留了夹江纸制造所需要的器械,如镰刀、石槽、筛子、刷纸墙等,甚至很多已经过时的工艺器材,大千纸坊依然保留着。

在“青衣绝佳处”的夹江千佛岩,坐落着全国唯一一家手工造纸博物馆。它前临青衣江,后枕千佛山,风景优美,环境宜人。博物馆共分四个展厅:功垂千古、作范后昆、古泾流风和蔡伦纪念馆。馆藏文物和实物标本两千三百多件,并陈列有数百个品种的古今中外名纸和全国著名书画家的数十幅夹江书画纸作品。功垂千古展厅,进门首先看到的是蔡伦的塑像,并有再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图画。以文物图画和实物标本,展现了纸前时代人类记事的各种方法和造纸术在中国的发明发展。作范后昆展厅,以夹江手工造纸的工具、原料等实物,表现了手工造纸的工艺流程,对七十二道工序、十五个环节都有所介绍。同时,这里还形象地展示了造纸工具,包括料池、篁锅、石臼或石碾、纸槽、纸帘、大壁、纸架等。古泾流风展厅,展示的是夹江造纸的悠久历史,以及夹江生产的各类纸品、纸加工品,使用夹江纸的各类书画作品、报刊等。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明代以来手工造纸的八十六个品牌、一百三十多个花色样纸,张大千20世纪30年代在夹江研制、改良并监制的“大风堂造”书画纸和古契约也弥足珍贵。第四展厅是蔡伦纪念馆,塑有蔡伦坐像。夹江人把造纸之师蔡伦奉为纸乡之神。馆内还有碑刻,纪念蔡伦以及为纸乡做出贡献的人们。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悠悠长河中,总有一些曾经闪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华绝粹无法穿越历史的迷雾,悄无声息地陨落。然而历史在带给我们更多遗憾和迷惑的同时,却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莫大的惊喜。四川夹江马村一带,其传承古法的手工舀纸制造技艺,上承晋代的“竹纸”生产工艺,又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相合,几乎原版地复活了造纸术,至今仍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