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心理动力的“潜意识漏洞”
你是自己的主人吗?
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我控制我的身体,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我控制我的口味,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我控制我的兴趣,随意选择自己爱看的电影和书籍;我控制我的生活,自主决定几点起床几点入睡。
然而,现实真是这样吗?实际上,你控制不了紧张时的心跳,控制不了烦闷时的厌食,也控制不了孤独时的无聊。而且,生活中常常发生这一幕:晚饭后还心静如水,入睡前一刻却辗转反侧,沉淀在记忆深处的痛苦经历如潮水般涌来,淹没了你的心境空间,令你游走于睡眠与清醒之间的灰色地带,结果夜不能寐。
为什么你不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呢?因为睡眠之前的浮想时刻、梦醒之后的神游瞬间,是潜意识最大限度浮出表面的时间段。当身体逐渐放松时,意识会逐渐退去,潜意识会即兴登场。精神分析理论告诉你,你不是自己的主人,潜意识是你的主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来,躁动而被压抑的潜意识、放荡却受羁绊的本我,是激发错误心理行为的始作俑者,是心理防御系统的“潜意识漏洞”。潜意识如同蕴藏本能欲火的“火山岩浆”,积聚着强烈而活跃的观念,时刻等待着迸发的机会和出口,却被长期压抑而封存在内心深处。压抑是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机制,意识对潜意识的压抑、自我对本我的压抑,会产生心理冲突和人格不稳定。所以,被压抑的潜意识是心理疾病之源。
精神分析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甚至在《神经症通论》中断言,“潜意识一旦进入意识,症状会立即消失。”[26]他宣称,“我只对人的地下室感兴趣”。这种“地下室”观,对后世的异常心理学影响深远,也导致精神分析理论过度关注意识的“深度”,漠视心灵的“高度”。然而,过度探寻潜意识的幽暗,难免不会陷入悲观的深渊。精神分析理论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如果潜意识打开的是“潘多拉魔盒”,心灵深处的所有邪恶喷涌而出,却把希望和快乐关在魔盒里,让贪婪、嫉妒、痛苦等消极情绪更疯狂地蚕食内心,到那时候我们如何拯救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