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倾斜人生世界的“认知漏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变化无常是世界的常态,福祸相依是人生的常态。在现实生活中,不测和祸患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的消极认知偏差,以偏斜的角度看待世事变迁和人生苦乐,导致歪曲认知中的世界只有凶险,人生只有苦难。
一位患者向我讲述其认知歪曲的演变过程:周末与女儿一段不经意的谈话,竟然导致他的认知偏差成倍放大,各种妄想和自由联想不期而至,心目中的世界和人生骤然扭曲,原本平静的心态瞬间掀起狂澜,一切是那么突然,完全是毫无征兆的自动思维。
这位患者的英文名叫Maxwell,意为追求最高境界的完美,一个完美主义者的名字。在看病的前一天,他和女儿有一段对话。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告诉他,一位女同学说自己的爸爸非常有钱,因为他“有一个银行”。Maxwell认识这位父亲,知道对方是一家银行的职员,于是借此话题向女儿解释银行是什么,其同学的父亲并不拥有银行,只是领薪水的银行雇员。不过,女儿仍坚持自己的说法,因为这位女同学告诉她,她家拥有一幢大的花园洋房,“比我们家有钱”。
Maxwell的心头顿时涌起一波自卑感,在女儿的心目中自己不是一个富爸爸,这种感觉令他产生一种刺心的痛。
妻子教育女儿说,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别人拥有的是别人的,我们过我们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幸福。
妻子的话是对的,但是丝毫没有减轻Maxwell的忧伤和自责感,他感到眼前的世界突然阴云笼罩,脑海里浮现起伤心往事,自己的心则在下坠,一直坠到无底深渊。在这段浮想联翩的“思奔”时刻,他不断闪回自己的过去,感叹人生如何凄惨,为什么自己落魄至此,如果能够再活过一次就好了。他抱怨世道不公,为什么从未获得财富的垂青,如果有足够的钱就能安枕无忧了。
他感觉自己的肾上腺素在上升,心中催促自己应该做出一番成就,必须成为女儿心目中的“富爸爸”。然而悲哀的是,在移动互联网科技的冲击下,他面临的不仅是失业,而是整个行业的衰落和消逝,他突然感到一股摧折心志的无助感和焦虑感。
那一天,他反复地假设和推理,不停地自我归因和外部归因,心中摸索着寻求暴富的各种途径。他感到莫名的恐慌,心脏剧烈跳动,脚下的地面陡然下沉,窒息感压住他的胸口,他好几次经历了惊恐发作(Panic Attack)。
40多岁的Maxwell曾是办公室白领,十多年前移民澳大利亚,只领着中低等收入的薪资,导致志大才高的他对现实不满。3年前身体得病后,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被迫辞职在家,成为地地道道的“宅男”。这种社会处境的变化,令他肩负着难以承受之痛。
Maxwell的“认知狂想曲”,体现出歪曲、夸大、极端化的认知心理状态,明显是陷入抑郁和焦虑的负向思维怪圈,形成心理学家阿伦·贝克所谓的“负向认知三联征”(Negative Cognitive Triad),即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消极信念。这些消极信念具有强大的现实扭曲力,会歪曲我们对自己、现实和未来的看法和态度,是颠覆心智稳态的“认知漏洞”。
消极的自我即对自我的评价较低,呈现出绝对化的自我形象扭曲,对失败和挫折进行自我责备性的内部归因;消极的世界观是对世界感到悲观,对生活现状不满,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困境感到无助和无望;消极的未来观则是对未来抱有灾难化的期望,认为自己的经济窘况、社会困境和身体疾病等将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以至于产生绝望心理。
从自由联想到主观臆测,从散漫思绪到过度概括,从选择性信息提取到放大问题,从低估自我价值到自责自罪,从任意妄想到丧失积极动力,从纠结过去到失望于未来……
“负向认知三联征”的形成,源于人们对自我、对世界和对未来的消极认知偏差(Negative Cognitive Bias)。对于生活中的不如意和负性事件,不是理智判断和正向回应,而是任意妄想、信息加工、非理性假设和消极归因,体现出思维歪曲过程的脉冲性和弥散性,因而构成不同类型的负向认知主题内容。
无论是认知内容的消极偏差,还是认知突变的脉冲性,认知漏洞本身就是负性情绪的污染源,很容易沦为心理疾病“木马病毒”的引路向导:消极的认知内容,给抑郁者和焦虑者提供思想弹药;消极的认知过程,给心理疾病提供侵袭路径。
每次消极认知内容的萌生、扩展和裂变,仿佛是在顷刻之间,却在心中留下阴影和伤痛。消极认知的不期而至、自责归因的无力掌控、任意妄念的脱稿联想,常常令人陷入思维漩涡而不能自拔:在“消极的我”的面前,原来自己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