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心理失衡倾覆“心身之天平”
同一片天空,为什么在他人眼中是白云朵朵的蓝天,我们看到的却是乌云密布的阴天?同一簇鲜花,为什么在他人眼中是绚丽开放,我们看到的却是即将凋谢?
这是因为,心理疾病不是短暂的即景伤情,不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心理疾病的发作,是我们的心身整体内稳态遭到破坏,影响到持久的心理稳定:心理疾病的“木马病毒”侵袭我们的心身防御系统,各种压力击垮生命机制的平衡,我们的身体失稳了;负性情绪挤占正性情绪的空间,我们的心境失稳了;负向认知扭曲人生信念的方向,我们的心智失稳了;消极人格品质消磨心性能量的动力,我们的心性失稳了。
压力透支摧折身体稳态
人生压力重重。在科技挑战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我们面临着空前的生存问题和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关系冲突、职场竞争、淘汰危机…… 那些无处不在的紧张性刺激,不仅会引发强烈的情绪反应,也会造成身体的不适反应,你会感到周身疼痛、肌肉紧张、心跳加快、激素水平上升,你的脏腑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每天都经受着考验。日复一日,压力透支着身体,能量补充似乎永远跟不上消耗的脚步,生命内在机制的平衡状态就这样被破坏,酿成了心理疾病的生物易感性。
身体稳态是心境稳态、心智稳态和心性稳态的基础,一个阴阳气血失衡的身体,必然造成形神功能紊乱、脑部供血不足,而神志失去能量的供养,会进一步加剧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异常。
情绪脱缰冲垮心境稳态
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是我们适应生存的表达工具。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忧郁的时候,有时是短暂冲动的愤怒,冷静下来便烟消云散;有时不过是掠过心头的阴影,转瞬即逝间没有痕迹。但是,长时间的情绪脱缰,会如墨水般浸染整个心境空间,滴水穿石般冲垮心境稳态,激发负向的认知模式和消极的行为动机。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功能不同。正性情绪提供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协调正常的心理活动,如快乐、兴奋、满足、希望;负性情绪提供消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引发负面的心理活动,如悲伤、恐惧、焦虑、失望。有时,我们需要负性情绪保障生存安全,在危险时刻发出预警,在刺激面前做出适应性反应。
不过,负性情绪常常是难以驯服的脱缰野马,一旦失控就会横冲直撞,捣毁人的心理防线。所以,负性情绪需要正性情绪的制衡,去缓解心理的压迫感和紧张感,补充以愉悦、轻松、希望的情绪正能量,维护有张有弛的情绪稳定。如果任由负性情绪泛滥,弥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旷日持久就会颠覆心境稳态。
一旦我们理解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不必为一时的冲动而懊恼不已,也不必为偶尔的郁闷而耿耿于怀,我们可以坦然地接受情绪、回应情绪和管理情绪。
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焦虑的时代。焦虑弥漫在周围的空气中,焦虑感会让人按下人生的“快进键”。我们不时听到各种焦虑:中产焦虑、创业焦虑、首席执行官焦虑、起跑线焦虑、社交媒体焦虑……无论是穷人、富人,还是父母和孩子,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快乐减少、焦虑增加问题。焦虑的人会丧失意志,愤怒的人智商为零,被情绪绑架的人都是在空耗自己的精神能量。
我们生活在一个抑郁高发的时代,抑郁症在当代人群中相互“传染”,成为笼罩在许多人头上“苦恼的乌云”;而且抑郁症也越来越低龄化,中国大学生群体已成为高发人群。
在这个焦虑症和抑郁比较为流行病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补充情绪正能量,让正性情绪的阳光充溢心境空间,驱散长期笼罩心境的乌云,建构起强大的心境稳态。
认知偏差扭曲心智稳态
人生总会面临各种问题,有些是肉体之伤,有些是心灵之痛,然而真正的痛苦不是遭遇问题,而是对问题的恐惧。
面对现实困境,我们通常有意识退出突如其来的紧急挑战,逃避危及生命的人生险境,畏惧那些没有答案的生活难题,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进行适应性加工处理[9]。然而,当认知系统发生功能失调时,我们的心理现实是主观歪曲的,我们会夸大失败或威胁,对现实问题做出不匹配的过度反应,将错误信息或歪曲信息输入大脑。这说明,大脑有时是说谎者,大脑也会欺骗我们。
当我们对失败的绝望、对挫折的焦虑、对失去的悲伤、对危险的惊慌,呈现出认知失调的异常反应时,我们激活的感受和认知系统往往是反应过当,是对生活事件的小题大做。换句话说,当我们看待那些困扰时,夸大了心理反应,扭曲了现实处境,使本来可以翻转的日常挫折,变成无法解决的天大难题,甚至是万劫不复的人生灾难。
焦虑者:“我抑制不住那股想赚钱的冲动,我想炒房,我想做电商,看到同龄人的创富人生,想想自己的后半生,我就感到莫名的恐慌。”
自卑者:“我感到作为全职妈妈的那种空虚与孤独,仿佛自己活在厨刀边缘,望着锅碗瓢盆的灶台,我的价值感顷刻崩溃。”
无望者:“我怎么得了这种病,我是天下最倒霉的人,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死了算啦,我的未来没有希望了。”
用放大镜看待问题,蚂蚁也会变成巨兽
多数患有抑郁症的人,往往持有消极认知偏差,对自己、他人、现实和未来都抱持消极态度和认知偏见,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别人都是没良心,对世界心灰意冷,对未来感到绝望,被意志消沉摧毁心智的平稳。同样,焦虑症是对现实中的威胁过度夸大,惶惶不可终日,被灾难化思维颠覆心智稳态。
人格缺陷颠覆心性稳态
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不仅在于身体内部机制的平衡力,还有发自内心源源不断的心性动力,那里蕴藏着顽强生存的意志、不畏艰辛的勇气、一往直前的激情、坚忍不拔的品格。
生命需要心性能量。心性能量有两个来源:身体方面的来源是气血,心理方面的来源是修养。气血就如照耀精神的太阳,当人体的气血畅旺时,心性能量有了物质储备,就会达到“积精全神”的精力充沛状态。同样,道德人格的修养,是培养内心的坚韧心性,是濡养一身的浩然正气,帮助充储生命中的心性正向能量,增强自我实现的精神动力。心性正能量充溢的道德健康,本身也是最高层次的心理健康境界。
“仁者不忧”,中华民族自古崇尚道德修养,仁者内心积聚的正面心性能量,能够锻造出健全而强大的人格力量,是心性稳态后天模塑的精神支撑。美国畅销书《精力管理》中也强调,精神能量是推动我们生活中各种行动的至尊力量,是动力、毅力和方向的最强大支持和来源,能够燃起人类意志力的火炬,而提升精神能量的关键“肌肉”是品格,包括牺牲小我的精神、历尽艰辛的毅力、热情、承诺、正直与诚实[10]。
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意志之殇”,正是心性能量的底蕴不足。抑郁症是被动无助的精神萎靡,焦虑症是惶恐不安的精神虚火。当绝望碾碎了意志,当恐慌吞没了自制力,如果心性世界得不到来自积极能量的浇灌,就会造成心性能量的亏虚,缺乏能量支撑的心性稳态就会失衡。
《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人体正气充足,身体就不容易生病。这句话不仅适用身体健康,同时也适用于人的心性健康,心性稳态需要俯仰无愧、宠辱不惊的浩然正气。
心理疾病不仅是表面的病症,背后隐藏着百态人格,反映出一个人的心性能量状态。心理疾病存在“人格症结”,这是西方医学史上的一个千古命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和古罗马医学家盖伦的学说。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神经质人格基本倾向于负性情绪,外向性人格基本倾向于正性情绪[11-12]。
人格决定人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决定心理免疫力。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必然具有伟大的心性,凝聚起抵抗心理疾病的强大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