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无中生有才是创:从红海思维到创业思维
我们总在说“创业”,其实这个词最重要的不在“业”,而在“创”。只有真正做到了“创”,才能真正去实现“业”。而“创”这个字至少有多层意义,其中一层是亲自动手去创造,还有一层是细微的创新,另外一层便是从0到1地开创出一个崭新的领域。所有这些含义归结到一点就是,“创”其实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动作。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我看来,所谓“有生于无”,就是一种创世的过程,体现在神话中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传奇。因为有了这一个创世的开头,才有后来的万物生长。所以无中生有是一段非常玄妙的故事,它博大精深、包容万物,也是我们应该去孜孜以求的答案。
当我们把对这种无中生有的迷恋应用到创业时,会使得我们非常强调“开创”这一个动作。这就是“创”字的第一层含义,必须有开创性,才算是最好的创业。全球知名投资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所著的《从0到1》(Zero to One),有一段很著名的论述:“从0到1”与“从1到N”,前者引起质变,推动社会文化、观念、社会进程的改变;后者则引起量变,只局限于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当中。为什么该书在近几年风靡全球,原因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创业的本质——创业最重要的点是“从0到1”的开创,而不是“从1到N”的增值。
彼得·蒂尔认为,进步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平进步,也就是照搬已经取得成就的经验,从1直接跨越到N;第二种叫作垂直进步,也称深入进步,意思就是要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一条“从0到1”的道路。
伟大的企业家都必须完成“从0到1”的跨越。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柯达”创始人乔治·伊斯门(George Eastman)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发明家和企业家,曾发明了感光胶片,改进了老式照相机,因而创立了“柯达”这个品牌,将这种新技术推向整个世界,影响了摄影技术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从0到1”的奇迹。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李维斯(Levi's)牛仔裤,他的创始人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被公认为牛仔裤的发明者,并因为其将牛仔裤进行商用,从而使牛仔裤风靡全球,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时尚服装。
尤其是近几年来,这种开创式的创业越来越多。近两年冒出的科技界新星埃文·施皮格尔(Evan Spiegel),就是阅后即焚模式的开创者。他开创的阅后即焚技术为网络社交模式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互动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社交伦理的另一番全新思考。此外,优步(Uber)、特斯拉(Tesla),以及国内的滴滴、美团等都是极具创新力的新兴创业企业。
当彼得·蒂尔被问到中国本土初创企业“从0到1”的比例时,他显得有些犯难,但还是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他认为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所有企业和创业项目中只有5%可称得上“从0到1”,但到了今天,这个比例上升到了15%。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迅速壮大,其实依靠更多的还是拿来主义,所以“山寨”、“Copy to China”等标志性词汇也不断出现。也许今天的情况比起之前改善了不少,可我们能感受到的创业氛围依然不是那么乐观。中国近几年的企业发展更多的还是红海思维,尤其擅长“从1到N”,对于如何“从0到1”比较不熟悉。因为很多创业者都是偏向于务实一派的。他们追求实用至上,懂得去权衡利弊,所以不愿冒着成为先烈的风险去当一名先驱。这并不一定就说这些创业者自身缺乏勇气和智力,只不过是他们权衡之后的决定。
然而,在未来的世界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会越来越被重视,科技创新将越来越难以被复制,中国这类复制赶超式的发展必然遭遇瓶颈。如果现在的创业者还不能实现从“从1到N”到“从0到1”的转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可能不会太乐观。
当然,“从0到1”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能成功的也基本都是人中龙凤、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家。可是一位创业者至少应该抱持着这样一种精神去对待创业。因为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即使一个人无法彻底做到“从0到1”,至少也会有意识地去做一些创新性的动作。即使这些创新很小,但有时候也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画龙点睛”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一个小小的点,竟可以让整条龙显得活灵活现。
2016年6月的苹果发布会,虽然没有发布任何硬件信息,但10处软件上的小更新却让人兴奋不已。比如开放了Siri(苹果语音助手)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第三方应用可以通过内置Siri API来实现语音交互功能。有了这项功能,我们可以直接让Siri帮我们给某位微信好友发一条信息,让Siri帮我们在滴滴上叫一辆车,等等。这样一项创新连接了Siri和许多软件,让我们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这些APP(application的缩写,应用程序)。这不就是巧思吗?所谓巧思,就是在细节上进行一些创新。所以,不要忽略任何一个小的创意点。就像一颗螺丝钉可能影响整台机器的正常运转一样,一个细节的创新也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走向。
我们现在都在说工匠精神,其实创新的巧思,这正是工匠精神中必不可少的一样。好多出色的匠人,除了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作品中外,还总是会有独出心裁的设计,用一些小巧思来点亮自己的作品。鲁班就被称为“巧圣仙师”,可见“巧”对于匠人的意义。要提高自己的创意思维,平时注意多观察生活细节,另外也可以多强迫自己去进行一些即兴创作。
可以经常给自己提出一些看起来很荒谬的问题,比如:如果自己迷失在大海里,船只倾覆了,而我在一只救生艇上,我会发明出什么产品来拯救自己?一旦提出这样的问题,最后我们经常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有趣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别人往往想不到。其实是他们想不出来吗?不是,只是他们没让自己去想而已。多强迫自己去思考,灵感就会涌现,巧思的创新也就更接近自己了。
这也是“创”的另外一种含义,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创新。没有一个行业是完善的,每一个行业每时每刻都需要进行创新性的改良。而且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细节上的创新,往往正是这些小创新会带来大效果。乔布斯为了重新设计系统的界面,变态般地将鼻子几乎贴到了屏幕上。因为他不愿意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进行创新的地方,而苹果的成功离不开乔布斯的这种创新意识。你看iMac(苹果一体机),它看起来不仅仅是一台PC(personal computer),还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乔布斯在细节上的创新,一扫计算机千篇一律的灰褐色,将计算机从充满电路板气味的实验室带进了卧室,完成了一次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对接。
“创”的第三层含义,也是最为基础的一层含义,就是动手去创造。如果没有真正动手去创造,而将一切都停留在设想层面。那么,谈论再多的“从0到1”、“从1到N”都没有意义。在创业前,我们总会设想出许多方案,可那仅仅是设想,还不能称为创业。只有将设想付诸实际,才算是真正盘活了这个“创”字。动手是最基础的一个动作,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往往是创业者最需要拥有的素质。只有开始动手,才算开始了一段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因此,有意创业的人千万不能让一切在设想阶段就被扼杀,也不能总是停留在美好的设想里,连迈开一步都不愿意。
这就是“创”的三层含义,也是创业需要努力达成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开始动手去创造,第二步就是在细节上进行创新,第三步就是在大局面下进行开拓性的创造。这三个步骤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就像“創”(创的繁体)所表现的那样,一把刀在披荆斩棘的过程,往一个荒凉的地方去开拓的过程,这才真正称得上“创业”。而如果一位创业者始终抱持这种创业目标和意识,相信成功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