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自媒体使用现状调查
2.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新变化
2.1.1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动因
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4%,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大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1%。资料显示,在自媒体平台中,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的使用率分别为78.7%与67.4%,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用户规模为4.44亿,手机微博的用户规模为2.42亿,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为2.57亿。可见,大学生群体对自媒体的使用率较高、依赖性较强,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日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空间,使得传统的传播主体和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自媒体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发展,形成如此高的占有率,与自媒体能够很好地契合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规律和成长需要密不可分。
1.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自由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渴望自由、追求个性,在交往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自由意识。而自媒体便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它没有严格的技术限制,没有复杂的审批程序,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平等的交流方式,满足了其对自由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敢于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意识。
2.抓住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性格特点
自媒体是互联网浪潮的产物,其最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它所具有的“阅众分享”功能。面对身边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大学生能够通过自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传播与分享,其传播的时效性和真实感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通过使用自媒体,大学生可以即时关注舆论焦点,更加快捷地参与信息讨论。自媒体对信息的高度关注和敏感把握正好契合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性格特点,使得大学生成为信息的有力传播者,并能够立足于信息时代的最前沿。
3.激发了大学生舆论参与的主体意识
自媒体具有立体交互式的传播特性,往往某一节点发出的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开,达到“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使得信息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信息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正在从传统的家庭、学校、社会走向一种信息的自为状态,强烈的独立意识使得他们乐于参与信息的交流和讨论。因此,在自媒体平台上转发和评论各种信息,能够激发大学生参与舆论的热情。通过交互式的信息传播,大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舆论圈和舆论影响力,从而获得一种主体意识的彰显。
2.1.2 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新特征
随着“新闻传播3.0”产生的新文化形式得到了大学生的认同与推崇,大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广泛利用以博客、微博、微信以及分享网站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即大学生借助各种可读、可写、可互动的新科技传播方式,在分享参与式的新文化传播运作中,形成并创新了信息知识摄取、话语表达、人际交往等范式,表达了自己的主张,成为比他们父母一代更为开放、更为民主、更有社会自觉的“新新一代”。在自媒体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终端的参与,打破甚至颠覆了传统媒介由媒介采编人员决定新闻话题的模式,为网民搭建了话语平台,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设置与发表话题。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一些新特点,下述特点应该给予重点关注。
1.大学生摄取知识信息自主化
自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平台,消解了高校集权式管理的约束性,把“宣讲”“灌输”变成一种以“平权”为特征的话语表达与互动传播场域,使得高校传统的单纯依靠书面以及教师面授的学校教育模式已经没有绝对的优势与权威。大学生在摄取知识信息时表现出个性化、娱乐化和功利化等特征,他们会自主查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和资料。当遇到问题时,大学生首先做的不是向老师请教或窝在图书馆苦读,而是到网上“百度”或者“谷歌”一下,他们利用网络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想要的信息。自媒体促使大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教堂式教育模式”的集体“听经”跃进到“集市式教育模式”的自主选取,他们从一元的学习模式转向自媒体的多元体验,由被动的既定知识灌输提升到针对自身需求的摄取,并发挥了自身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他们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彰显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和性格主张,如大学生FLASH创作、DV作品等,并有意识地利用这一开放平台进行个人观点的发布以及个人形象的打造。
2.大学生叙事话语表达凸显化
大学生借助自媒体形态不断消弭自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分隔,由“象牙塔”走向社会公众,同时他们也学会和掌握了如何利用自媒体来聚集、累积及发挥自身的能量,表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时代特质与需求。自媒体的即时性、跨时空性以及“由我做主”的非人格化理念契合了大学生追求自我中心主义或纯粹个性化生活方式的特质,使得大学生可以在自媒体中自由释放心情、分享体验、表达自我以及交朋友、写日记、加好友、传照片、晒心事等,逐渐形成了大学生自媒体社群文化现象。在展示自己个性生活的同时,自媒体也成了大学生表达自我诉求的平台,形成了大学生自媒体话语场域,并掀起了大学生“叙事话语表达”的浪潮。大学生通过QQ群、BBS、DV、博客、微博圈、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介手段,记录他们原生态的生存状态,把大学里身边发生的事情以及对社会的看法写成博客、制成网页或以音像形式直接上传到分享互动网站。这里既有诉诸情绪的简单、直白表达,也有出自理性思考的复杂、委婉叙事;既有超级文本小说,也有虚拟现实、角色扮演,更有远程交互。这一切无不凸显了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对自身诉求、社会诉求的叙事话语表达。
因此,基于自媒体“去中心化”的特点,大学生从自媒体受众转变为自媒体传播者,能够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表达,这一变化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参与网络传播的热情高涨。例如,在一些高校的日常学生事务中,学生会通过网络载体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反映自身诉求。一些大学生还以多种形式参与“网络问政”,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09年北京大学组织的一项关于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调研报告显示,有78.9%的被调查者曾经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其中43%的被调查者选择“参与政府在线调查”,选择“网上签名”者也占到了35.1%。
3.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认知的多元化
高校是大学生道德认知生成与人格品性养成的重要场所,而新媒介的“草根”性与离散性构成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非线性与非逻辑性的叙事表达。在虚拟与现实耦合的时空里,自媒体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对话对象和参照标准,大学生在与各种社会资源和各类人物的接触中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开放、多元的认知与体验,从而形成了多元的道德认知、行为规范乃至人格品性。特别是大学生的另类、叛逆等个性与自媒体产生共振效应,形成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认知表达方式。据了解,当前“恶搞”、自拍等现象在大学生中非常流行,其中也夹杂着许多不良的自媒体现象。比如北京某大学女大学生的“香水事件”、南京某大学生自建QQ“后宫群”等事件,均引发了一些网络与社会问题。
可见,大学生在自媒体中“草根”话语的兴起与微小叙事的取向,对当前高校权威道德叙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自媒体亚文化现象,从制度、文本的灌输回归到大学生个体的塑造来创新德育模式。
另外,在自媒体时代,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它在扩展了大学生信息渠道的同时,对大学生如何有效鉴别并处理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中,当被问及如何对待自媒体信息来源时,只有12.9%的大学生表示总会留意作者和来源,有41.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会留意,有31.4%的大学生表示偶尔会留意,另有14.4%的大学生表示不会留意,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媒体技术的发展。近几年,一些大学生由于发布不实信息而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真实案例也暴露出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一些网络社区中发表评论也比较随意。在调研中,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对于互动社区中的信息都是直接进行转发或评论,很少有大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或相关搜索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2.1.3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文化的“快消”现象
自媒体的兴起为大学生群体文化的“快消”现象提供了条件和土壤。“快消”原本是一个商业领域的概念,通常用于“快消品”和“快消行业”。所谓快消品,即快速消费品(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FMCG),是指那些使用寿命较短、消费速度较快的消费品,如个人护理用品、日用化学品、食品、饮料、烟、酒、保健品等。快消行业是指以快消品为主要商品的商品销售行业。快消品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便利性,即消费者可以习惯性地就近购买;二是视觉化产品,即消费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受到卖场气氛的影响;三是品牌忠诚度不高,即消费者很容易在同类产品中转换不同的品牌。这些特征决定了消费者对快消品的购买习惯是简单、迅速、冲动、感性。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对文化的态度和行为越来越呈现出“快消”特性。
1.亲近文化快餐,远离文化经典
从字面上理解,文化快餐是将“文化”这种内容用“快餐”的形式包装起来,而后供应给消费者消费。实质上,它是文化通俗化、快速化的体现。文化快餐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成人图书的“卡通化”,一些人将一些古典名著、中外文学巨著改制成绘画本、口袋书,初衷是为了做到通俗易懂、便于青少年阅读,然而无形中却助长了成年人文化行为的惰性。如今,这种文化快餐正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以四格漫画形式改编、缩编的《三国演义》《西游记》,因其构图简单、语言爆笑、古今穿越,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热捧而不断被转发、共享。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中也常采用140个汉字以内的经典摘抄,传播者称其为“微言大义”“见微知著”,而对一些从未通读过经典原著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来说,通过短短140个字来了解文化经典无异于“盲人摸象”,至多如“管中窥豹”,仅见一斑。
2.重视文化包装,轻视文化内涵
近年来,商品的过度包装(如天价月饼、天价烟酒等不良行为)已被广大群众所诟病,然而,过度包装绝不仅仅是商品领域的独有现象,文化领域的过度包装现象也愈演愈烈。“精装”本甚至“金装”本的天价图书大行其道,而影视作品更是将大量的财力花费在提升视觉效果上,而非花费在提升作品的内涵上。自媒体的出现为青年群体追星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与以往追星相隔千万里不同,通过微博“追星”,只要成为其“粉丝”,追星者就可以得到明星第一手的新鲜消息,还会因为明星的一举一动一句话而去观看其参演的影视作品,购买其推出的图书、写真集。比如最近流行的“穿越”剧,大多包装精美、故事曲折、明星阵容强大,然而它们既无历史文化价值,又缺乏现代人文精神,但它们内涵的缺失却并未削弱它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享受文化狂欢,异化文化传统
近年来,火星文、流行词、淘宝体、咆哮体、古诗新编等一系列青年自创的个性文化现象层出不穷,并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然而大多昙花一现,经过一番爆炸式的传播和使用之后,逐渐沉寂。这种文化狂欢现象一方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特立独行和无穷创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不尊重。例如,对“日”“霖”“灵”等文字的使用,完全背离了该文字原本的意思;又如,咆哮体大量使用感叹号和“尼玛”(代替“你妈”),完全成为一种情绪发泄,并且破坏了“尼玛”(藏语意为太阳,名字中常用)一词的美好含义;再如,古诗新编是以不同的古诗前半句配上相同或故意扭曲的后半句,后半句为古诗(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白话(如“我还没有对象”)甚至流行语(如赵本山小品经典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看起来不伦不类,既破坏了古诗的意境,也无文化创新含义。有调研结果显示,当下校园十大流行语为“打酱油”、给力、hold住、你OUT了、被雷到、肿么办、有木有、固、“宅男”(“宅女”)、么么哒,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审美趋势和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这些大学生自创的个性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
自媒体的传播特性对文化“快消”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快速、方便、无门槛、无审查的特点让“快餐式”文化、过度包装文化、自创另类文化得以在青年群体中迅速传播,又迅速更新换代,取代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以“雁过了无痕”的姿态使大学生群体思想沙化。新的文化产品不断流行,却造成了经典缺失、优秀文化作品乏人问津以及文化“繁荣”的表象甚至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