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一直在开展社会转型研究,但过去二十多年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研究,主要是在传统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式中开展的,其主要内容是个体身份转变、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变动和生活方式变迁等在场社会现象的变化,而网络社会崛起后出现的缺场交往、传递经验和网络社会认同等崭新的社会现象,并没有在社会转型研究的视野之内,但这些是更加深刻的变化。因为网络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在新的社会展开形式、存在基础和权力关系中的变化,是用传统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式难以说明的新现象、新问题。因此,中国社会学更应以新视野和新境界面对在中国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不仅网民队伍迅速扩大、网络活动空前活跃,而且社会空间、社会事实和社会矛盾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遍及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层面的网络化引起的社会变迁中,最明显、最重要的是缺场交往的快速发展、传递经验的地位提升、社会认同的力量彰显和社会权力的结构转变。交往是社会的基本形式,经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认同是社会的精神指向,权力是社会的支配力量。当这些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都发生了变化,就没有理由认为网络化引起的变化仅仅是局部的或枝节的,而应当明确承认网络化引起的变化是社会结构的总体转变,是一种新社会形态的诞生。如果承认网络社会是一种有其真实根据和崭新结构的新社会形态,并且认同网络社会的各种因素已经影响各个社会层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当前党和政府以及社会相关机构开展社会治理工作时,应当以这一不可轻视的重大社会变迁为现实基础或重要背景。
从基层社会实践来看,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社区生活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复杂变化。在诸多变化中,一个具有广泛普遍性且明显矛盾性的变化是:人们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了内容无限丰富、途径便捷通畅的信息交流,结成了名目繁多、形式多样,以群体认同为纽带的网络共同体,“虚拟社区”成为人们积极参与的广阔空间,社区生活由此而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然而,这些崭新的社区现象却是对传统社区的尖锐挑战,有清楚地理边界和确定居住范围的传统社区,遭遇了社区成员凭借新媒体技术而纷纷进入网络空间开展社会交往活动的冲击,传统社区发生了“社区活动脱域”的普遍变化。
网上社区的活跃繁荣,固然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但网下社区因此而走向社区活动“抽离化”,对于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与社区整合存在许多不利影响。毕竟人们还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或物理空间中生活的,即便是具有灵活空间流动性的网络交流或网络共同体,也要不可避免地同其所在的实地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网下社区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那么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房舍院落的物业利益、相邻守望的互助友情、不可回避的人际交往,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无论借助新媒体的网络社区发展到何种程度,传统社区中的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都不可或缺。
王斌博士的著作《社区传播论》,正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引起社区生活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探索如何实现社区居民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有效沟通的一部力作。他聚焦于社区传播这一新概念,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首次对它进行了相当系统的理论探究。虽然王斌是新闻传播学的青年学者,但能把信息传播的研究同社会学中的社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其开拓精神难能可贵。本书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沟通现状和存在问题做了充分考察,提出了一套具有学科交叉色彩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对社区沟通媒介、沟通内容、交流机制、社区治理、国家与基层互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于推进信息传播在基层社会有效展开和加强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相信这一研究会给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有关领域关注社区问题的同仁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如何把网络信息传播同基层社会建设有效结合起来,是实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和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矛盾”这一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在目前开展的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开展对社区成员的管理和服务,“网格化管理”就是这样一种沿用传统自上而下的、试图实现社区全面管理的行政管理方式。实践证明,对于已经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区生活实现全面的行政式管理,而不注意促进社区成员的信息交流和有效沟通,不仅社区活力无法激发,社区矛盾难以化解,社区整合无力实现,而且基层社区工作也会因此而流于形式。应当指出,无论现有的行政体系多么庞大、多么发达,其管理效力都必须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网络化变迁为前提。如果政府行政管理不顾网络社会的深刻变迁,因循守旧地坚持纵向垂直管理,那么即便细化出再多的网格,也难以对大规模扁平化的社会生活实现有效管理。至于社区中的离退休和闲散人员,虽然应得到必要的社区服务,这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但如果城市社会治理仅仅针对这些人员,那就意味着城市社会治理无论开展到何种程度,都不过是一种边缘化行为。
网络社会的核心是信息的创造与交流。因此,网络化时代的社会治理,不仅要注意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需求和问题,更要注意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信念方面存在的矛盾与问题,通过灵活的方式实现社会心理或精神价值上的启发与疏导,在人们的网络信息交流与实地社会交往的联系中及时发现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对话和网络交流应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形式。只有在广泛的网络对话沟通中,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社会成员之间才能形成共治、互治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王斌的这本著作把新媒体时代基层社会的沟通问题严肃地提上了学术议程,为在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做出了十分有益的积极探索,其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所论述的思想观点富有理论创见,具有明显的学术创新性和有效的实践对策性。这部著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网络社会形态有重要启示,对于开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我愿意将其推荐给广大读者朋友们。
刘少杰[1]
2016年7月16日
注释
[1]刘少杰,中国人民大学二级岗位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社会学理论评析》首席专家,《社会学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