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哲学立法:西方哲学视域中先秦哲学合法性研究(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中国哲学的多重镜像

冯俊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文化的诠释和演化的过程,文化在传播和交流中发展和演变。哲学作为文化中的精髓和本体,自然也在传播和交流中得到诠释、演化和发展。

一种哲学在另一种文化语境中得到理解和认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需要许多学者去为之努力的。例如,因为中国哲学有着与起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不同的特点,尽管中国哲学实际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中学西渐的过程也已经历了几百年,但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至今仍然是一个争论得很热闹的问题。

在哲学的传播和交流中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是以己及人,从自己的思想出发去理解别人的思想和哲学,这种阅读和理解就是视界的融合,就是一种诠释。被诠释者在被阅读和被理解中获得了新的理解、新的意义,它经历的阅读和理解越多,它的意义就越丰富,内涵就越充实,它就更为丰满和充满活力。因此,追求一种哲学的本真状态是难以做到甚至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国人理解的西方哲学已经不是原本的西方哲学,例如牟宗三先生理解的康德就不是原本的康德。同样,西方人理解的中国哲学也不可能是原本的中国哲学。这种误解或误差不可避免也无须避免。相反,在这种误解和误差中包含着许多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在他们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哲学语境中可以给我们提供特殊的镜像,发现和揭示我们中国人自己无法看到和理解的东西,发现许多我们自身看不到的精彩之处。当异域的理解和诠释再传回本土时,就会让本土的人们从异域的镜像中重新认识自己,在本土会激发起新的理解和诠释,然后又会产生出新的哲学。哲学诠释的这种循环往复,也是哲学丰富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

成中英先生是一位真正系统受过西方哲学训练的学者,他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哈佛大学追随著名哲学家蒯因学习分析哲学获得博士学位。同时他又是一位中国国学功底很深的学者,在海外教授和传播中国哲学四十多年。我觉得成先生在这个领域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一件就是1973年创办英文版的《中国哲学季刊》,另一件就是1975年在海外成立“国际中国哲学会”。这两件事情起到了三个作用:(1)向西方学术界介绍了中国哲学,让西方主流学术界接受中国哲学,承认有中国哲学这个学科的存在;(2)聚集了一大批海外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才,这批人才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另一部分是留学海外后在海外执教或从事研究工作的中国人,这片学术园地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研究中国哲学的良好氛围;(3)由于海外这两部分学者都系统地学习过西方哲学,他们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就已经具有了比较哲学的眼光,同时他们也吸取了西方哲学的许多研究方法,他们得出的许多研究成果具有跨文化诠释的新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新的镜像,可以给国内哲学界提供很多借鉴。

本来国内中国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对海外中国哲学界发生着重要的影响,是他们学术定位和学术评价的重要镜像和参照。反过来,海外中国哲学界由于视角和眼界具有的比较研究性质以及研究方法的独特性,他们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国内中国哲学界的镜像和借鉴。因此,国内的中国哲学界和海外的中国哲学界组成了中国哲学的多重镜像,相互映照,相互借鉴,相互推动和融合。然而,由于资料的限制和语言的障碍,国内的中国哲学界对于海外中国哲学界的研究状况和讨论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并不是十分熟悉,缺乏互知和互动。因此,我们决定翻译成中英先生主编的英文版《中国哲学季刊》的主要论文,组成这套“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以反映海外中国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和促进国内中国哲学界和海外中国哲学界的互动和相互镜鉴。

在这里我要感谢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成中英教授。首先,这个创意是他提出的;其次,由他联络了Blackwell出版公司的翻译版权;再次,他对于翻译的组织和译稿本身也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我只是这个想法的实施者,为了加强对海外中国哲学界的研究和比较哲学的研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际中国哲学与比较哲学研究中心”,成先生和我共同来担任该中心的主任。该中心除了定期组织翻译“国际中国哲学精译系列”之外,我们还将加强比较哲学的研究和促进国内中国哲学界与国际中国哲学界的互动,希望国内外有更多的学者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在此也对为本辑的翻译和编辑做出贡献的全体同仁表示感谢。

2009年1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