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父母的不良沟通是如何伤害孩子心灵的

伤害可以分为身体伤害和心灵伤害,当代父母很少伤害孩子的身体,但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却无时不有。心理伤害是无形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违背孩子的意愿。孩子非常敏感,任何心灵伤害都能感受到,但时常无法表达,更无法反抗,因为他们是弱者,是无权力者。

孩子心灵的一个基本需要是意愿不被侵犯,想法不被强制,感受不被强迫。从这个方面来讲,最为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行为限制是必需的,但心理上的敌意和攻击是绝对要禁止的。父母要知道,有时行为上的限制并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家长没有买,或者想吃一种食物,家长不提供,这时并没有造成心灵伤害。只要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的恶意与敌意,心灵就是安全的。

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的底线是不被野蛮闯入。被人强行闯入的心理感受是创伤性的。例如,有一个初中生每天都记日记,有一天母亲怀疑她早恋,就破门而入,不仅撬开了女儿的书桌,而且把日记上的小锁也撬开了,女儿回家后十分委屈,觉得非常羞耻。

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自尊和隐私的心理界限,这个心理界限不像人际物理界限那样容易衡量。比如,最亲密距离是一个人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的距离,为0~45厘米,较亲密距离为46~61厘米,人的社交距离,如领导与下属关系的距离为122~213厘米。心理距离主要是感觉到被尊重与被理解,被爱但又不被控制与限制。确切地说,心理距离就是人人平等。

一般来说,越是亲密的人越易越界,说话越随便,不考虑那么多,而陌生人之间反而不容易越界。亲子关系中非常容易超过心理界限,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家长往往具有无上的权力,家庭关系中缺少人人平等的观念,对孩子个人选择缺乏尊重。

亲子关系不良的家长一般采取控制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无论是焦虑型还是偏执型或溺爱型的家长,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控制。控制有许多表现形式,但无论哪种,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有害的。

一、硬控制

硬控制的特点是使他人顺从自己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他人的想法,把他人当作手段与工具。硬控制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资源优势或者权力优势来影响对方,包括批评、教育、命令、惩罚、限制人身自由。其语言方式是命令式的,如“你给我回来,不许出去”“觉得难也得写,你是学生,你必须写作业”“我说不能买就不能买,这个家我说了算”“等你自己挣钱了,我才不管你呢,现在,就得听我的”。

应当指出的是,硬控制在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的心智不成熟,经常出现违背行为规范、不礼貌、攻击别人或冲动等行为,其行为确实经常需要成年人来管理,关键是父母要分场合,合理地使用硬控制。在以下情况下父母应使用硬控制:①当孩子行为有危险的时候,如孩子去阳台攀爬、玩打火机、打弹弓乱射;②孩子的行为明显打扰别人的时候,如家庭聚会时对人不礼貌,出口伤人;③行为举止违反行为规范时,如不按时完成作业、言而无信、说谎、拿别人东西。

父母使用硬控制时,一定要注意针对行为而不是针对感受。比如,孩子该睡觉时不睡觉,你只需要说:“该是睡觉时间了,过五分钟我来关灯。”而不用说:“你总是不能按时睡觉,总给大人制造麻烦。自制力就那么差,这点事情还要大人天天说你?”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样,硬控制的使用越少越好。因为硬控制造成的感觉是孩子不喜欢的,孩子要违背心愿,服从命令,谁都不喜欢被控制的感觉。然而,硬控制直接有效,是家长最喜欢用的。

二、软控制

软控制的目的与硬控制一样,是为了控制孩子的行为,使之符合父母的要求,或者是一般的行为准则。但是,软控制与硬控制的方法有所不同,硬控制的方法是利用孩子的顺从,而软控制则是利用孩子的内疚感和负罪感,软控制比硬控制更加尊重孩子的自尊和权力,从根本上还是以父母的意愿为中心,包括讨好、利诱和要挟。

软控制的沟通举例:“妈妈可以给你买手机,但条件是你的考试成绩进入前三名”“如果你再去网吧,妈妈就死给你看”“你要是考试进入前三名,妈妈在单位可就有面子了”。孩子吃辣椒辣着了,妈妈说:“不辣,不辣,这点辣算什么。”孩子明天打预防针,出现害怕情绪,爸爸说:“不怕,不怕,男子汉大丈夫这点疼算什么。”

软控制使孩子感觉自己很无能、很可耻、很尴尬,会使孩子产生内在的贬低自我的消极情绪。

总体上软控制比硬控制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少,也表明了父母顾及了孩子的自尊,但是,这仍然不利于孩子的自我成长,使孩子在围绕着家长的意图中成长,不利于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比较

父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人际比较,也是一种控制。父母可能会认为,不比较怎么知道孩子的优点,再者,父母可以不比,但学校要排名,要评比啊,老师给家长压力。

比较是成长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比较。但是,比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种是客观的结果比较,这种比较只是对客观结果的反馈,仅仅是知道行为表现的结果而已,不构成对自尊的伤害。比如,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英语成绩为全班倒数第5名,如果他心理健康,就会对自己说:“这次考试成绩实在是太差了,说明英语方面我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我下个学期要更加努力呢。”第二种则是自我卷入的、涉及自尊的比较,是有关自我定义的比较。这种比较形成了内心的羞耻感和卑劣感,不如别人成绩好,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这种比较是后天家长不良教育的结果。

心理不健康的家长经常利用孩子的自尊来控制孩子,如“你这次考了个第20名,太丢人现眼了”“你虽然很努力,但成绩总是比不过别人,我怀疑你的努力都没到点上”“你作文得第一名,同学们会崇拜你的”“你看张阿姨家的儿子多出息,考上某某实验中学,你看你自己,同样都是一个班的,你就这么弱吗”。

人人都不喜欢被人过低评价的感觉。评价的前提是被评价对象缺少自知之明,但是,一般孩子最不缺少的就是自知之明,而是能力或努力。孩子都不希望落后,只要提供反馈,不要着重评价,孩子一定会自我提升。用评价和比较来逼孩子进步,会培养孩子的虚荣心,使孩子为了荣誉而努力,如果有一天孩子表现不如他人,就会形成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