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大讲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养生新概念

第一讲
洪昭光谈养生

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中年人是国家、社会、家庭的中流砥柱,但近年来,五、六十岁,甚至更年轻的人的“英年早逝”现象却越发突出起来。这不能不让人担忧。而且,中年时期的健康状况影响着老年阶段的健康状况,是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的关键期。

养生保健的事应该是现在进行时,一刻也不能拖了,尤其是中年人!

健康是节约

当今,健康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因为健康的成本越来越高,疾病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健康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那么,健康是什么呢?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健康是一种节约,健康是一种和谐。

2001年,我国卫生资源总消耗为614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6.4% ,因病、因伤残、因过早死亡损失7800亿元;占GDP8.2%,合计约为14000亿元,占GDP14.6%。而近年来,其增长速度已远超过国民经济增长及居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

140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呢?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闻名,15年总投资才2000亿元;南水北调是跨世纪工程,50年总投资才5000亿元。而健康问题一年损失上万亿元财富,这是多么惊人的数据。而更为严重的是,健康问题带来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无法估量的肉体及精神痛苦等社会问题。

一个人的中年早逝,其本人的不幸其实只是冰山的一角,冰山的90%都在水下看不见。人一走,美满家庭破碎,中年丧偶,幼年丧父,老年丧子,人生三大悲苦集中于此,至少直接打击十位最亲近的人、几十位亲朋,工作损失更无法统计。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43种应激性“生活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独得100分(分数越高,打击越重),而进监狱坐牢才不过63分。早逝对配偶、子女、父母的重创,是任何其他办法都无法弥补的。所以保持健康,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最大的节约与和谐。

人的生老病死正如花开花落一样,是大自然的循环,但人活要活得健康,死要死得明白。自然凋亡是无病无痛,无疾而终,平安百岁,快乐轻松。但大多数的人是病理死亡,即过早死亡:中年得病,肉体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人财两空。

美国的研究表明:高超的医疗技术可以减少10%的过早死亡,而健康生活方式不用花多少钱可以减少70%的过早死亡,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自我保健达到健康百岁。我国的研究表明:一元的预防投入可以节省医药费8.59元。临床经验表明又可相应节约近百元的重症抢救费。

中年是关键

人生百岁大致可分三个阶段30岁前为青少年,30~60岁为中年,60岁以后为老年。

30岁前,青年人精力充沛,慢性病很少。60岁后,现今老年人已比较注意保健养生,衰老速度并不快。但在30~60岁期间,正是奋斗拼搏期,人与人之间的健康差异越拉越大,在60岁时,几乎不可同日而语。有的精神矍铄,有的风前残烛,有的已然过世。因此人生健康的差异取决于中年。

中年健康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对健康的观念。因为健康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有了正确的观念,就能懂得健康在我不在天,自己是生命的主人。只要战胜自己的无知和愚昧,健康就在你手中。

不同的观念决定了对健康的四种态度:聪明人主动健康,投资健康,健康增值,一百二十;明白的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健康保值,平安九十;无知的人,漠视健康,随心所欲,健康贬值,带病活到七十;糊涂的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生命缩水,五十六十。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付出才有回报。一些白领、骨干、精英,他们虽然拥有智商,却缺少健商,虽然学有所成,有房有车,却没有学会关爱自己,放飞心灵,结果一个个遗憾地死于无知。痛惜之余,还需再重温一下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的话:“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

中年人该怎么办呢?

社会压力是无可逃避的,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完善自己,不伤害自己。我们医院来了一位病人,是个企业家,36岁,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抢救后放了三个药物洗脱支架,花了15万元,出院两个月后又因脑血栓,半身不遂住院。他才36岁,为什么病这么重呢?原因很简单,他虽然岁数不大,但烟龄却不短,13岁就开始抽烟,烟龄23年,酒龄18年,外加赌龄五年,他的病怎么得的呢?是他自己找来的,抽烟,喝酒,胡吃,生气,着急。正是:“烦恼是想出来的;疾病是造出来的;肥胖是吃出来的;健康是走出来的。”

中年人要健康,必须抓住四句话:三十努力;四十注意;五十轻松:六十成功。就是说要早抓。30岁时就要努力培养健康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是1,其他是0”,“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健康等于零”。40岁时,是转折点,发病危险性大增。男人四十,十面埋伏,谁来领路?女人和书。要多关注家庭,“早上出门牵牵手,神清气爽往前走;晚上回家牵牵手,一天劳累无忧愁”,多话聊,用“心”话聊,用“情”话聊,多看妻子,深情地看,据法国的研究经验,这样就可减少家庭的“亚健康”。

有一种观点:我爱上海牌男人,上海男人懂得生活。说的是上海男人特爱家,在家中男女平等,常早起送孩子,回家下厨房,家中其乐融融。

我认为,这是一种引领社会新潮流的健康时尚生活方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这与最近零点公司的调查结果相符。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等七城市1888名18~60岁居民的调查发现同样趋势。婚姻家庭成为男人人生价值的重心,以“家”为贵的文化深入人心,在男人最珍惜的事情中,家人健康13.6%,家庭美满12.3%,好妻子10.5%,好职业8%,子女有出息4.3%。

结合其他研究,总起来说,中年健康的关键就是一、二、三。一是态度第一,因为态度决定一切;二是给健康以时间,给健康以空间;三是好妻子,好孩子,好身子。这主要与心理和感情因素有关。

男性四十要格外注意饮食,我在《怎样活到100岁》里讲过的“一二三四五”以及“什么都吃,适可而止”、“一荤一素一菇,燕麦瓜果豆腐”,都只是个指南。由于我国膳食缺钙,中年人每日喝一袋牛奶对增强体质,防止骨质疏松很有必要。神舟六号航天员食谱中,每日晨晚各一袋牛奶,中午是酸奶(防止晚间喝时损伤牙齿),等于每天喝了三次牛奶。

“大长今”养生御膳风靡全国,其魅力主要在于文化,而不是技术。韩国御膳研究院院长韩福丽说,御膳的真谛是“美味出于诚心,佳肴出于双手”。她在教女主角李英爱时再三强调:“诚心”是御膳最基本的要素。御膳的秘诀无他,就是用心,以诚意亲手调理食物就是最好的佳肴。家庭的厨房和晚餐,是营造幸福温馨的最好场所,远胜于鲜花和香水。

男人是“难人”

有一首老歌叫《随风飘荡》,有两句歌词“一个男人要走多少条路,才能将其称作男人;一个男人要多少次仰头,才能看得懂苍天;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男人原是普通人,但被戴上“强者”的光环后,男人真的成了“难人”,不摘下光环,男人将永远是“难人”。

从基因学的观点看,男人与女人的基因有99.9%是一样的,男女的差别很有限,各有千秋,又都有七情六欲。但男人又真的很难,他们压力大、得病多、心气躁、死得早。统计表明:刚建国时,我国男性比女性平均寿命长3岁,而现在男性比女性平均寿命短4岁。短短50多年,男性寿命相对短了7年之多,并还在继续增多,而俄罗斯,男性寿命比女性短了13岁,为59:72岁。

男性的优势在古代的狩猎活动和田耕劳作上凸显,被称为强者,但在现代智力取胜的信息化社会里,男性优势已微乎其微。然而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仍继续把男性定位为强者,男人必须更强、更快、更出色;男人要争强好胜,首屈一指,不服输;男人要跌倒了不哭,有痛苦不说,轻伤不下火线……结果使男人不得不“有泪不轻弹,有话不爱说,有病不去看,有家不爱回”,似乎不这样就不叫男人,不叫阳刚。

生活本是五味杂粮,酸甜苦辣,谁都会有委屈,但女人可以哭,女人一哭,人见人爱,女人越哭越显得小鸟依人更可爱,而男人一哭,不是窝囊就是废物,没有人觉得男人哭了更可爱。其次,女人有话可以说,女人爱唠叨,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唠叨是天经地义,而男人唠叨是没有出息。第三,女人有病就去看,男人有病拖着,挺着,扛着,到实在不行就倒下了。

男人的难正如刘德华在《男人哭吧不是罪》里所唱的:“日日夜夜撑着面具睡,我心力交瘁……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

这还不算,传统观念的“男强女弱”使成功女性也面临很大压力,她们不仅未能使丈夫们感到“妻贵夫荣”,反而让他们雪上加霜,上世纪芝加哥一项中年人群健康研究表明:妻子收入和地位高于丈夫的,丈夫们的幸福度下降,而冠心病死亡率增高。

可见男人的难不是由男人造成,也不是由女人造成,而是由陈旧的传统观念造成的。

俄罗斯一位专家指出:“随着性别研究在社会科学、社会反思中的应用,其影响将与基因的发现相媲美。”看来,男女实现社会观念的平等,真是一场伟大的转变。当男人不再是强者,女人不再是弱者;男人摘去光环,女人解脱桎梏;男女真正平等时,男人就获得了解放,不再是“难人”了。

中年怎么会早逝呢?

大体上原因有三:一是过劳死,工作过重,时间过长,相当于汽车超载;二是过急死,工作生活速;三是过累死,长期睡眠缺乏,疲惫不堪,相当于司机疲劳驾驶。一辆汽车超载、超速,又疲劳驾驶,事故概率必然大幅升高。

世界的规律是要和谐而不能走极端,因为物极必反。2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欧里庇得斯说了一句至理名言,曾被后人多次引用,他说:“上帝首先要毁灭那些走极端的人。”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生的事业、家庭、健康,犹如三足鼎立,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关键是把好度,把好平衡,这是生活的艺术。如果不能兼顾怎么办呢?那就应该学会正确地选择与舍弃,有舍才能有所得。事业固然很重要,但事业失败,可以再来;家庭更重要,婚姻失败就难以再来;而健康最重要,健康一去就永不再来。轻重缓急必须分清。如果过分执著于事业,过分聪明,什么都不肯放弃,那么就将如伯特艺·罗素所预言的:“人类的过于聪明会成为毁灭自己的手段……”这样的悲剧不是一再发生吗?

怎样预防英年早逝呢?

美国白宫总统保健医生给布什总统所开的健康处方是:1.每周至少与夫人相处15个小时以上;2.每天至少与夫人相处两小时以上,还要包括一次共进晚餐或共进午餐;3.节假日,全家外出旅游,外出时尽量多的时间要夫妻手牵手。

我认为,中年人预防英年早逝的处方就是:给健康以时间,给健康以空间。

第一,在时间上,应该是8∶4∶4,即八小时睡眠,四小时生活,四小时其他。什么道理呢?因为“山洞研究”已证实,自然生物钟需要八小时睡眠,每少睡一小时死亡率增高9%。在四小时生活中,有两小时需要与家人共进晚餐和准备晚餐,一小时运动,一小时阅读或休闲。四小时其他包括上下班路程时间或自行安排,这样的安排符合生物规律。

第二,在空间上,除每日有运动的空间外,节假日要外出走走,回归自然,徜徉山水,从大自然母亲身上汲取心灵滋养,调整身心。

现在物质丰富了,但不少人心灵困惑了,不懂得心理减压,不懂得休闲。以为休闲就是放纵,去酒吧狂欢,到饭店饕餮,要不就是搓麻将、上网;有的虽然去旅游,却还是关起门来聊天打牌、卡拉OK,与湖光山色、鸟语花香、身心放松无缘,迷失了快乐的方向,迷失了回归自然的本真。

中年人,应当坚持“四个八日行八千步;夜眠八小时;三餐八分饱;一天八杯水。

尤其是早起一杯凉水或温水,可以在五分钟内就从胃里直接吸收,20分钟左右完全吸收,降低血黏度。水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又是防冻伤、防酷暑,保持正常血黏度的重要元素。饮八杯水,再保持每日排1500毫升尿,能使肾脏耗能最少,保护肾功能。

态度很重要

知识是重要的,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但态度更重要,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健康知识其实很简单,不用花多少钱,多少时间,就能获得。健康就在身边,健康就是顺应自然,顺应天时;顺势而为,顺水推舟;生活规律,饮食均衡;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粗茶淡饭,青菜豆腐;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运动三五七,步行是最好;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但健康光有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去实践。

我在《怎样活到100岁》里说过“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许多人实践了,就有很好的效果,一位老同志,认认真真地照做了,自出院以后一年多,从未再发生过头晕、站不稳这些困扰他的现象。另一位干部,62岁离休时,患多种病,今年72岁,精神气色,心、肺功能,都远比十年前更好。可见健康光靠“心动”不行,关键在行动。

但是,难的恰恰就是行动。为什么“知行统一”是那么的难呢?可以作一个比喻性的解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大脑控制的,成人大脑平均1400克,其中约1300克是主管基本生理机能的,食、色代谢及内脏功能调节及欲望,只有大脑皮层薄薄的约0.5厘米厚,大约100克左右是主管理性、智慧、意志和自制力的。正如胳膊拧不过大腿,理性的100克常常不能控制感性的1300克,自制常常不能控制住欲望,毕竟寡不敌众。怎么办呢?提高大脑皮层的控制能力,使其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不断地陶冶情操和感悟修养。知识和技术很容易学习,但意志和情操则必须陶冶和磨砺。

不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开始不分早晚,只要下决心行动就好,行动就能养成习惯,有了习惯,就会成为一种享受和愉快,而不是负担,再往后就会品尝到健康所带来的快乐。当健康生活方式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你就真正掌握了健康的钥匙,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学会“慢生活”

肩负生活、事业、家庭三副重担的中年人,一定要登高望远、看清方向。要记住一位老前辈的肺腑之言: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横批是:实话实说。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状态中,要避免超载、超速和疲劳驾驶,就要学会“慢生活”,使自己心理生理阴阳平衡。在这一点上,80高龄,精神矍铄、潇洒从容的金庸先生给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乐观豁达养天年”。金庸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他不尚奢华,羡慕“且自逍遥没人管”的生活,饮食简单清淡、七八分饱,衣着自然简朴。他说:“人要善于有张有弛。武侠小说打一会儿,就要吃饭,谈情说爱,不能老是很紧张,要像《如歌的行板》韵律一样,有快有慢。我们性子很缓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这样对健康很有好处”。徐徐缓缓地他做出了自己的事业,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2001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当快节奏的生活成为生存所必须适应的规定模式,也许在人们的心底,对脚步不再匆忙、生活舒缓安逸的渴望已如山花般灿烂。所以,当“慢生活”的概念在1989年一出现,便迅速震动世界影响至今。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扭曲了生命和环境。因此,人们要从慢慢吃开始,抑制生活快节奏。这是国际慢餐协会对忙碌的现代人提出的忠告。国际慢餐协会是一个源于意大利,提倡放慢节奏,注重生活质量的协会。

与之相反有一种被医生称为“延缓幸福综合征”的心理疾患。患这种病的人,总是为没有充足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而感到焦虑,而且永远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休息时间放在次要位置。据估计,全世界每100人中就有40人患有这一隐性的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表示,不少都市人在高效率的工作节奏中感到精神疲惫,没有满足感,主要是因为其“吝啬”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上的自我整理。其实,适时地“刹车”是为了走得更远。经常有计划地拿出整块的时间来做运动,给自己慢慢做一顿好饭、看喜欢的书、给花浇水,甚至只是坐着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可以在这些平凡的细节中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如今,受“慢生活”理念影响,一些公司也明白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著名的安永管理咨询公司建议职员不要在周末上网查邮件,日本丰田公司则不再允许员工把年假推迟到来年。

学会“慢生活”,并不是指在工作上的懒惰,而是提倡人们不要将工作带到家中,尽量不要加班,杜绝周末还要查看电子信箱、打工作电话。

学会“慢生活”,可以从运动开始。慢式运动能提高生活品质,那种形式上的慢速度、慢动作,所带来的是内心本质加速度地放缓。如今,无论是在忙碌的美国还是在浪漫的澳洲,一种“每天一万步”的健身方式相当流行。医学研究表明,每天步行一小时以上的男子,心脏局部缺血的发病率只是很少参加运动者的四分之一。

入席少喝酒

人们说: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爱酒是男人的本性。男人应酬,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还要“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

男人为什么偏偏钟爱饮酒呢?

人是感情动物,在内外环境压力下,人的感情需要有宣泄释放的窗口。男人压力大,但通过语言交流宣泄的窗口少,男人有苦不爱说,因而烟、酒、吃、喝、夜生活成了男人宣泄情感的方式,其中酒精的刺激、兴奋、释放和麻醉功能尤其符合男人的需要。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教授通过对美洲印第安部落人群心理行为的研究发现,酒的消耗量是一些民族焦虑程度的指标,越是焦虑的人群,酒的消耗量越大,并认为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饮酒民族。

客观地说,酒是一种多情物,又是一把双刃剑,少量的酒是健康所需,多量酒则是罪魁祸首。每日不超过15~30克酒精,有助于升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即“好的胆固醇”,可以延缓动脉硬化。在一项为期12年有28万名中年男子参加的研究中发现,适量饮酒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20%,在猕猴的饮酒实验中也证实饮葡萄酒的猕猴,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要明显轻于对照组,而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资料也表明,适量饮酒者平均寿命要比滴酒不沾着长一年,而酗酒者则平均折寿六年。

但千万别忘了,酒绝非谦谦君子,只要稍一过量,即一步之遥,酒立刻凶相毕露,把饮酒者送入地狱。酒精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表层破裂,而只要斑块一破裂,脂质内容物释放出来,在几分钟、几十分钟内就能吸引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继而红细胞聚集形成“红色血栓”,使直径为2~3.5毫米的冠状动脉迅速狭窄甚至完全堵塞,造成临床上的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直至猝死。这就是中年早逝的重要原因——危险“三联症”:饱餐、酗酒、激动的病理基础。

酒造成了无数的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一位著名演员在朋友家中聚会饮酒,欢笑间,猝死在朋友客厅里。只要想一想,酗酒造成了监狱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和医院重症病人的25%,酗酒之害就叫人不寒而栗了。笔者一位美国医生朋友,其父是里根总统高级幕僚,从哈佛大学医学院毕业不久,一次周末晚宴,年轻气盛,酒后驾车,在高速路上冲出护栏100米,当场死亡,令人痛彻肺腑。难怪,世界卫生组织不仅不提倡以少量饮酒来预防冠心病,更是在不久前把对酒的口号改为:“酒,越少越好”。

酒的两面性也充分反映在饮者的不同表现上。起初喝半两至一两白酒时,血中酒精浓度为0.02%,饮者神清气爽气色好,有欢快感,是最佳状态,属君子阶段;再往下喝,酒使饮者逐渐变成动物样状态,当血中酒精度达0.04%时,饮者表现如孔雀,开屏炫耀,展示自己,开始吹嘘;再往下,当浓度为0.08%时,饮者表现如狮子,因酒能壮胆,饮者骄傲自大,自吹自擂,处长说成局长;再往下,血浓度达0.12%时,表现如猴子,失去自控力,“酒杯一干,政策放宽”,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字都敢签,是酒后误事期;再喝下去,血浓度达0.16%~0.2%时,表现如蠢猪,思维混乱,语无伦次,步履蹒跚,东歪西倒,朦胧困倦,渐入昏睡。

一位影星开着奔驰,追尾车祸死亡,血中酒精浓度为0.205%。戴安娜王妃车祸时,司机口中酒精浓度也超过第四期了。俄罗斯一次饮酒比赛,冠军喝了1.5升伏特加,回家后20分钟死亡,其余五名获奖者也全都送入医院抢救,而比赛组织者也以“谋杀罪”被告上法庭。

应酬多的中年人,喝酒喝到“君子”或“孔雀”阶段,就该打住了。

有空多喝茶

饮品中,有些只能解渴;有些有保健功能;有些有交际休闲功能;而具色、香、味、美,品位高雅,有君子之风者非茶莫属。

茶是惟一能全面体现健康、休闲、和谐、时尚的独特饮品。

“丝绸之路”举世闻名,然而“茶叶之路”影响更广,因为有三条不同出口途径使茶叶在国外有三种不同的译音。从华北出口的用中原音“茶叶”,“chai”,在前苏联等国沿用;从厦门出口的沿用闽南音“tay”(茶),如英、美之“tea”;从广东出口的沿用广东音“cha”如葡萄牙的“cha”及越南的“tsa”等,可见茶叶作为中国文化使者影响之深远。

饮茶需要平和悠闲的气氛和清新幽雅的环境。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清汤绿叶,栩栩如生,闻香观色,融诗情画意于一杯,给人一种清新和缓,心旷神怡的感觉,如鲁迅先生说的“有茶喝、会喝茶是一种清福”,与灯红酒绿的酒会和盛宴造成的“现代病”、“代谢综合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茶为何能在饮品中一枝独秀,起到如此独特的作用呢?这与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也与茶的色、香、味,饮茶的文化和环境有关。茶叶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但主要的活性物质是咖啡碱,约1%~5%,茶碱0.05%,还有可可碱。咖啡碱对神经系统有广泛的兴奋作用,饮茶后,首先是兴奋大脑皮层(50mg~200mg即起作用,每杯茶约含100mg ),使精神兴奋,思维活跃,提高对外界的感受性,消除困倦,减少疲乏。

在著名的犬条件反射实验中,饮茶能增加唾液分泌量和缩短反射的潜伏期而不破坏对阴性刺激的鉴别能力。这表明饮茶与饮酒不同,饮茶时能保持清醒的理智,敏捷的思维和自控能力,使人睿智而更有风度,与酒后大脑皮层抑制,皮层下中枢兴奋性释放而致自控力下降,举止失态,粗鲁无礼,有本质区别。因此,当一个人心情抑郁苦闷时,不该“举杯浇愁愁更愁”,而通过品茗的“正、清、和、静”的内省和“吃茶讲理”的话聊来改善和缓解,是很好的心理治疗。

回归大自然

一位睿哲说过:“大自然是人类生身的母亲、智慧的老师和公正的法官。”确实,自然哺育了人类,教育了人类,制约了人类,自然法则不可违背。

大自然是伟大的母亲,回到她身边,人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使你放松,使你宁静,使你压力得到释放,使你精神得到抚慰。为什么人类有回归自然的天性呢?因为人的基因和黑猩猩的基因有99.2%是相同的,所以人自然有黑猩猩那样喜欢在充满阳光、空气、水的森林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性。但基因的缓慢进化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形成了基因——环境间的巨大落差,正是这种“不适应”成了生活方式疾病高发的总根源。

大自然母亲还有一种陶冶情操的神奇力量,在默默无言中,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升华;还有激励人格的力量,使你永远积极乐观、永远蓬勃向上。

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力量呢?

原因是在浩瀚无边的大自然面前,你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孤单,在高山大海、雪峰冰川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就像沧海一粟那样微不足道,没有丝毫值得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虚荣浮躁、仇恨忌妒的理由,相反,只有谦虚谨慎、互助友爱、风雨同舟、齐心协力,人类才能生存。这样,自然而然地就会心态平和,反省自身,善待生命。心境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明澈,心灵净化了,心理就平衡,生理机能就稳定,抵抗力就提高,则“正气存在、邪不可干”。

除空间回归自然,还要时间顺应自然,人体的生物钟才能和谐运行,耗能减少,凋亡减缓,健康长寿。比如秋天本是金风送爽,色彩斑斓的季节,为什么要说是“多事之秋”呢?因为古人已观察到冬天是疾病和死亡的高发期,而秋天是夏到冬的过渡期,应“一叶知秋,未雨绸缪”,才能平安过冬,所以提出“多事之秋”,以作警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冬天是冠心病、呼吸道疾病及情绪抑郁的高发期,怎么预防呢?古人真有高明之处,那就是食补,通过食物又补营养又防病,一箭双雕。原来天气“立秋”至“霜降”的90天中,气温下降15℃~20℃之多,使人体毛细血管、小动脉收缩,血压上升,心肌耗氧增多,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增多,这时最迫切的需要是给机体补充营养和热量。

补充什么最好

研究表明:补充高蛋白最好。因为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力效应”,即摄入后有30%~40%的热量要消耗放出,而糖类只放出4%~5%,脂肪为5%~6%,也就是说,食补时补充蛋白质会使身体觉得暖和不怕冷,正符合机体秋末冬初的需要,同时补充蛋白质还会使人觉得兴奋,有精神。那什么肉合的蛋白质最高呢?营养分析表明:蛋白质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羊肉、兔肉、鸡肉、牛肉、鸭肉、猪肉,其中羊肉为20.5%,猪肉为14.6%。

令人惊奇的是,古人竟早已知道这个规律。中医认为羊肉属大热之品,性温味甘,有补肾壮阳,温中祛寒功效。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要“热则寒之”;搭配凉性和甘平性蔬菜,所以,萝卜、冬瓜、油菜、蘑菇、豆芽、莲藕就是首选,再加上豆腐,有清热泻火作用,搭配巧妙,融营养、食疗和美味于一锅,“萝卜羊肉汤”便成了理想冬补佳肴。无独有偶,“大长今”养生御膳中的美味营养“豆腐火锅”中也是豆腐、牛腿肉、白萝卜、香菇、豆芽等,与“萝卜羊肉汤”的食物搭配和烹调有异曲同工之妙。据研究,此御膳系源自山东鲁菜,鲁菜起于春秋战国,讲究以食为药,阴阳合一,而韩国御膳青出于蓝地把古老鲁菜发扬光大了。

四个“怎么办”

应酬多怎么办

中年人应酬多是一大负担,不但是胃肠负担、肝脏负担,更是时间负担和心理负担。怎么办?一位省领导定了两条:一是吃饭时间不超过一小时,二是只敬一次酒,不劝酒。理由是:“只要感情有,茶水也当酒;只要友情在,荤素都是菜。”而且只吃七八分饱,感觉正好,营养够了,不多不少。喝酒的人都很文明,只喝到“君子”或是“孔雀”阶段,鲜有进入“狮子”,更没有到达“猴子”和“蠢猪”阶段的。应酬不超过一小时,既尽了情谊,皆大欢喜,还省了时间,不伤身体。

没时间运动怎么办

一般说来,运动不运动与时间没有关联,运动不运动是观念问题而不是时间问题。日理万机的邓小平同志都能每天坚持步行运动,布什、普京总统都很忙,也能每天运动,更何况一般人呢?中年人的确工作很忙,但大忙人胡大一教授身兼许多重要职位,还身体力行,带着计步器仍能每天坚持步行一万步,就是忙里偷闲,抓紧时间运动的结果。

如果你比他们还忙,那么至少可以在上午10点、下午4点在办公室内各做10分钟左右的“深呼吸,下蹲起”、“十点十分去看戏”的运动以预防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痛和改善植物神经调节功能。深呼吸是用腹式呼吸,使横膈下降,使腹内脏器受到温和的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血管的功能,是消除许多症状的有效办法;“十点十分”是指两手由平伸(如时钟9: 15)到上抬15度(如时钟的10: 10),此动作每次做50~100次,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去看戏”指踮起脚,伸长脖子向前,也是防治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再没有时间,那也至少可以在家中原地跑步,活动四肢,仰卧起坐,下蹲起,跳跳绳。对运动来说,什么样的运动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把运动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爱好,一种能从中享受到快乐的爱好,甚至于成为嗜好,不运动就难受,这样,运动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健康的源泉了。

体重下不来怎么办

我国城市中30%的成年人体重超重。体重下不来怎么办?国际公认,最好的减肥就是不要长肥,因为不让体重增加容易,而减肥则难得多。方法很多,但最有效的就是少吃,管住嘴,适度饥饿,比一切方法都有效。只要热量入不敷出,体重一定下降,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几乎没有胖子。只要保持五六分饱六七分饱,但要吃好(指每日有三份高蛋白,每份指瘦肉50g,或鸡蛋一个,或鸡、鸭、鱼或豆腐100g),加上饭前喝汤,就能体重减轻,苗条健康,每月减0.5~1kg,屡试不爽,还要有适量运动配合。

睡眠不好怎么办

人生的1/3是睡眠,充足睡眠是生物钟正常运转的需要,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成人精力体力恢复都离不开睡眠,睡不好怎么办?除了病理性原因外,美国心理学家总结改善睡眼有三个方法:1.按时早起,这样才能防止夜间失眠,使生理节律尽量正常;2.白天不要睡;3.增加肌肉运动量,至有些劳累。古代人已知道肌肉运动有助睡眠,因为运动是神经系统的温和安定剂。还有就是用热水泡脚,使血液更多流向足部,足部热、头部冷有助入眠,房间温度适当低些更好。还可以做些安静的瑜伽、内养气功,使身心宁静。睡前一杯奶也有助睡眠。

态度很重要

知识是重要的,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但态度更重要,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健康知识其实很简单,不用花多少钱,多少时间,就能获得。健康就在身边,健康就是顺应自然,顺应天时;顺势而为,顺水推舟;生活规律,饮食均衡;什么都吃,适可而止;粗茶淡饭,青菜豆腐;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运动三五七,步行是最好;天天三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逢借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但健康光有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去实践。

我在《怎样活到100岁》里说过“三个半小时,三个半分钟”。许多人实践了,就有很好的效果,一位老同志,认认真真地照做了,自出院以后一年多,从未再发生过头晕、站不稳这些困扰他的现象。另一位干部,62岁离休时,患多种病,今年72岁,精神气色,心、肺功能,都远比十年前更好。可见健康光靠“心动”不行,关键在行动。

但是,难的恰恰就是行动。为什么“知行统一”是那么的难呢?可以作一个比喻性的解释,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大脑控制的,成人大脑平均1400g,其中约1300g是主管基本生理机能的,食、色代谢及内脏功能调节及欲望,只有大脑皮层薄薄的约0.5cm厚大约100g左右是主管理性、智慧、意志和自制力的。正如胳膊拧不过大腿,理性的100g常常不能控制感性的1300g,自制常常不能控制住欲望,毕竟寡不敌众。怎么办呢?提高大脑皮层的控制能力,使其以一当十,以一当百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不断地陶冶情操和感悟修养,知识和技术很容易学习,但意志和情操则必须陶冶和磨砺。

不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开始不分早晚,只要下决心行动就好,行动就能养成习惯,有了习惯,就会成为一种享受和愉快,而不是负担,再往后就会品尝到健康所带来的快乐。当健康生活方式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你就真正掌握了健康的钥匙,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