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技术进步与职业的发展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不同的职业。职业是相对稳定、有收入、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劳动者在职业中获得了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通过职业劳动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获得相应的收入。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其产生和发展是由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造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也不断扩展和变化。
马克思和亚当·斯密都认为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18]技术进步为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提供了基础,社会分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和职业教育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分工史就是技术进步史,技术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社会分工与职业的产生
在非洲草原旱季到来前,大象们会将金合欢树推倒,以便吃到枝头顶端的嫩叶,但大象这种进食方式对非洲蜂来说是致命的攻击,因为蜂巢就建在金合欢树上。因此,每当有工蜂发现大象向蜂巢靠近时,非洲蜂的“作战舰队”就会迅速集结出动。体重达七吨的大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非洲草原的统治者,其他动物都会惧它三分,但非洲蜂则不畏强敌。如果和它们发生冲突,大象会稳操胜券吗?答案可不一定。因为非洲蜂有明确的分工,蜂王、守卫蜂、侦查蜂、采集蜂、哺育蜂和工蜂共同生活在一个蜂巢当中,它们各司其职,采集花蜜、繁衍生息、守卫家园。虽然大象的皮肤十分厚实,但聪明的非洲蜂会进攻它的弱点——相对娇嫩的耳朵和鼻子。结果常常是,体型庞大的大象被击退,非洲蜂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由于非洲蜂有严格的分工,甚至连大象这种体型巨大的陆地动物都对它们敬而远之。同样明确的分工也存在于蚂蚁的王国。分工使非洲蜂和蚂蚁足以抵御其他动物的进攻,但是它们的分工还是自然状态的分工,有意识的分工则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认为,原始经济是建立在耨耕水平上的游牧农业经济,且和渔猎经济相结合。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共同参加生产劳动,首领会根据性别、年龄和每个人的特长进行临时性劳动分工。这种极具临时性和偶然性的自然分工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人的生产效率,并使其在劳动中不断得到提高。例如,在狩猎时,青壮年男性中善于奔跑的人负责围赶猎物,其他人负责捕捉;在采集时,擅长攀爬的人负责爬树采果,其他人则负责在树下捡拾。这种自发的分工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却没有出现固定从事各项专门工作的人群,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并未产生。但自然分工提高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使原初民摆脱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状态,并开始有了剩余的物质生产资料。这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和真正意义上职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原始社会的人们“饥则求食,饱则弃余”,不懂得稼穑和畜牧,在生产劳动上无法实行固定的分工。法国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认为,社会分工是人类意志与智慧中发生的一种社会制度,也是“自然的社会现象”。作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分工是“一种特殊的、有专业划分的、进一步发展的协作形式”[19]。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渔猎、耨耕和饲养牲畜等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中,最早出现的是两性之间的劳动分工,女子管家、制备食物和衣服;男子制造工具、狩猎和作战,女性的劳动是连续不断的,而男性的劳动则是间歇性的。劳动分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公社化的形式: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和田间劳动的公社化,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渔猎和军事的公社化。劳动分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18世纪初的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3)在《蜜蜂的寓言》(Fable of the Bees)中把人类社会比喻成蜂巢,认为在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中,每名社会成员都需要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和其他人的需要。将劳动进行细分有很多益处:第一个人全身心地制造弓箭,第二个人提供食物,第三个人建造房子,第四个人缝制衣服,第五个人制造器具……每个人各专一业。“各行各业在同样的年数里会比五个人杂乱地进行生产有较大的提高”[20]。
曼德维尔认为劳动分工、社会制度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不断丰富,都是人类实践活动循序渐进的产物,他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提供了借鉴。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21]劳动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演变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同时,劳动分工使劳动者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劳动分工带来的职业划分有三大裨益: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劳动者因专事一业而熟能生巧;减少工作转换造成的损失;发明了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使一个人能做多个人的工作。例如,在早期农业社会,一个人一开始既制陶又种田,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制陶,于是就专门制陶,并用多余的陶器去换自己所需的粮食,这样要比二者都干效率更高。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陶工。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都发展到了新的水平,手工业生产活动和商业活动等都成为独立的职业。无论出于主动,还是出于被动,每个人都必须选择一种职业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自觉的职业性社会分工比原始社会自发的自然分工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亚当·斯密生活的时代,扣针制造就被分为十八种操作,分别由专人负责抽铁线、拉直、切截、削尖线的一端、磨另外一端(以便装上圆头)、做圆头……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十人的小工厂一天可以做十二磅扣针。每种职业都是一种社会分工,生产力的发展和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使人类社会的职业日趋多样化。
每个人都要通过一定的职业劳动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并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和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促进了技术进步,进而促使职业不断分化和演变,职业的转换和变动也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亚当·斯密是最早关注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古典经济学家。他认为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职业兴趣转移的情况是随时代而异的,在一个社会里成为智力精英的兴趣中枢点的种种事业,在另一个社会里则很少受到注意。”[22]
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人类以第一产业为主,职业种类不仅少,而且发展缓慢,不同职业等级间的流动也很少。19世纪前,英国的职业变动大多在一个职业内进行,一个技术工种衰落,人数减少,则另一个技术工种就会兴旺,人数会增多。
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生产的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产业、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改变,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提高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愈益精细的社会分工促进了职业的更替。
二、技术进步与职业的变迁
职业结构的更替和变化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管理、组织形式的变化,新技术的不断引进,营利性组织的增加,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过程的广泛化等,这些都影响着职业结构。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工作过程的不断改进使专业类、管理类和技术类职业迅速增加,机械的广泛运用使对手工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减少。进入20世纪后,机械和动力等传统工业逐渐被时代淘汰,信息服务业成为主导职业,非体力劳动部门的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对脑力劳动者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表1-2列出了1950年和1984年英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所有从业人员的比例。
表1-2 1950年和1984年英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

(资料来源:居占杰.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03.)
20世纪50—80年代,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业人员更多地转向了高科技工作岗位。表1-3列出了20世纪50—80年代英国不同职业类型中人口的分布情况。
表1-3 20世纪50—80年代英国不同职业类型中人口的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理查德·斯凯思.阶级[M].雷玉琼,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3.)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认为,“工业社会”在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后工业社会”具有五大基本特征:① 在经济上,由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② 在职业上,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③ 在中轴原理上,理论知识处于中心,是社会革新和制定政策的源泉;④ 在未来的方向上,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⑤ 在制定决策上,创造新的“智能技术”。[23]
“后工业”的提法更着重知识技术这个主要的中轴原理,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及个人服务部门开始发展,保健服务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色,人们之间竞争的制胜法宝不是纯粹的体力或能源,而是信息。
20世纪初,美国每10名工人中有3人就职于服务业,7人进行商品生产;1950年,二者之比接近平衡;1968年,每10人中已有6人从事服务业;1980年,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每10人中有7人在服务业部门工作。1900—1980年,在各部门就业人口的比例完全改变的过程中,美国经济出现了两个结构性的变化:一是转向服务业,二是公共部门成为主要的就业领域。表1-4列出了美国1870—1980年商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布情况。
表1-4 1870—1980年美国商品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布情况(万人)

(资料来源:根据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王宏周,魏章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二章“工作部门和职业”部分146—147页的数据整理。)
后工业社会不仅表现在劳动力在劳动部门分布情况的变化上,而且表现在劳动力在职业类型分布情况的变化上。1920年以来,白领工人一直是美国增长最快的社会职业群体。1956年白领工人的数量首次超过蓝领工人,1980年二者比例为5∶3。而最惊人的变化是农业就业人口。1900年,农业仍然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职业类型,1250万的从业人口约占劳动力总数的37.5%;1930年,虽然农场经营者和农业工人在总就业人数中的份额开始下降,但是其绝对数字还在继续上升;1940年,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开始迅速下降;1968年,农业就业人数为350万;1980年,农业就业人数降至260万,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从1968年的4.6%降至2.7%。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职业结构和内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职业类型不断分化。新兴产业和新型职业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类、专业类和技术类工作在职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核心职业结构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信息服务业的变化,但是职业的重心始终是劳动、技术和技能。在单纯体力劳动日益减少的同时,职业中脑力劳动的含量越来越高,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主要依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法律、会计、计算机、物流、美术、教育和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会逐渐沦为“蚁族”,而人体器官培养师、纳米医师、高科技农民、记忆拓展技师和太空飞船驾驶员等将成为未来新兴的热门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