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理论界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的不同理解。这些不同理解可以归结为实践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这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我认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有其合理之处。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普列汉诺夫、布哈林、斯大林以及在他们影响下的苏联的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大都程度不同地片面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没有充分认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革命变革中的作用,带有机械论和宿命论的色彩。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则充分认识到了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克服和消除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身上的机械论和宿命论色彩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实践本体论和实践超越论不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质、本原,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或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难以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界限,不能全面准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我在总体上不赞成这两种观点。
我赞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但不赞成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的某些同志的某些观点。这些同志只承认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不承认实践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因而也就不承认实践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他们虽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性原则,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偏离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仍然带有机械论和宿命论的痕迹,不能彻底和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在我看来,只有承认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和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从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才能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界限。只有这样,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的本来面目,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