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艺术(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

教学中的忌讳语言大致有这样几种类型,教师应尽可能加以避免:

(一)含糊不清,容易引起歧义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能正确地表情达意,传出的教学信息是不确切的,会使学生茫然无知,感到困惑不解。

(二)讽刺挖苦,容易损伤学生自尊心的语言

这种语言无视学生的人格尊严,伤害学生的积极情感,不但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

(三)冷淡鄙视,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的语言

这种语言不尊重学生,不给学生热情和鼓励,因而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阴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四)离题万里,容易分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力的语言

这种语言与课堂教学的目的相距甚远,实际上传播的是无用教学信息,会妨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不懂装懂,容易误导学生的语言

这种语言的实质是教师向学生传播了错误的教学信息(虽说是无意的),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学生心目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学生因此得到的错误信息可能会伴随他们一辈子。

(六)片面绝对,容易给学生的思维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

这种语言说到底是教师用形而上学的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用错误的思维方法“武装”学生的头脑,有碍于他们接受辩证思维方法的。

(七)粗话脏话,容易玷污优美教学环境的语言

这种语言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破坏了优美的教学环境,而且由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会使不少学生沾染上不良语言习惯,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第四章 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一、节奏及节奏的意义

节奏,原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又拿来比喻为均匀的有规律的工作进程。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弛等。掌握好教学节奏,对提高教学效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节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起伏感和富于动态变化,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化讲授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课堂教学中的节奏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主次的组织、传授时顺序的先后和教学信息传播速度的快慢等方面(组织得好便使课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组织得差便杂乱无章,形不成节奏),主要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课的不同形式结构灵活地加以掌握。

教师讲课要注意节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首先,从教学内容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有着一定的节奏感——除一般内容外,既有重点内容,又有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讲解时不应平均使用力量,对一般内容只要作简单介绍,而对重点、难点内容则应加以强调,这样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节奏。

其次,从教学过程看:一堂课至少包括这样三个阶段——导入、讲解基本教学内容和收尾,其中讲解基本教学内容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又可采用教师系统讲述或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加以回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显然,整堂课是不可能自始至终持续保持在某种稳定状态之中的。

再次,从学生听课心理看:学生不可能一堂课自始至终高度紧张地听教师的讲解,如果没有适当的放松,听不了半堂课便会产生疲倦的感觉;而如果富有变化,产生一种节奏感,那么学生即使专注在教学内容上较长的时间也不会觉得吃力。因此,教师讲课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有节奏,使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毫不费力地印刻在学生的脑子里。一堂课从导入、讲解到收尾环环相扣,富有吸引人的“动感”,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意图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面;一堂课紧张与松弛多次交替出现,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灶”不断转移和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从而能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