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几个月前,我参加一次中欧研讨会,主题是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中方的几位学者深入透彻地分析了两岸关系的形势,重申了中国的立场。遗憾的是现场两位翻译都把“中国大陆”翻译成mainland China。显然他们不知道对于面前的西方学者而言,mainland China正代表了西方话语体系中“两个中国”的观点。我很纳闷,为什么放着中国官方使用的mainland of China, Chinese mainland, China’s mainland等多种表述不用,两位译员偏偏使用对中方不利的表述呢?想来想去,是译员们的知识结构有问题,他们的中译英能力也不够扎实。至于一些外语院校的研究生不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什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用外文表述,中国到底有多少邻国,中国人大、全国政协的英文是什么不会翻译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近日期末老师们判卷子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很令人吃惊。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看了近20份卷子,对于中共十八大这个词汇的中译英,居然没有一个是准确的。
问题出在哪里?我想答案并不复杂。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外译中的培养,对中译外训练不够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翻译专业的学生,可能对西方的外国翻译理论有着扎实的了解,对外国文学也颇为熟悉,做起翻译实践相当一部分训练都侧重了外国文学的中译。如果他们很少翻译介绍中国的各类文本,突然让他们从事中译外,必然会十分吃力。
然而,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调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的对外介绍力度加大,特别是中国近年来逐渐被推到世界舞台中央,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参与全球治理催生了中译外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译外已经占据翻译市场工作量的60%。处在新时代,翻译的新任务就是更加准确地对外介绍中国。在这个背景下,翻译教材必须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中译外能力。
可喜的是,近日我看到西安外国语大学几位中青年教师编写的《外交新闻汉英翻译》教材,眼前为之一亮。概括说,这部教材从实际需求出发,目的是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水平,增强学生阐述中国立场的功底,锤炼学生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本领。
这部教材共有十五个单元,前两个单元是对外交新闻的概述和外交理念翻译的总论,其余十三个单元分门别类按照场景和形式各有侧重。
具体说,这本教材具有三个突出特点,这些也正是这本教材的价值所在。
第一个亮点是门类齐全。一般人谈到外交翻译,恐怕就想到外事接待、迎来送往、宾主寒暄、酒会祝词等等。然而,编者把各类外交翻译分成了十三个场景和形式,清晰专注,多而不乱,有利于学生逐一掌握各类文本和场合的翻译技巧。虽然场合和文本不同,但是各个单元的核心内容又显示出高度的一致。阅读这本教材,让人甚至可以在脑海里看到教师们带领着学生从一个外事场合走到另一个场合,从一场历练到下一场历练。不难想象,如果学生们都比较扎实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本领,就完全能够胜任各种场合的外事翻译。此外,作为一本教材,有十五个单元也便于纳入年度教学计划。从内容的划分可以看出编者作为教师的专业思考和职业匠心。
第二个亮点是内容实用。每一个单元都包括两个范例,然后是文本解读、翻译解析。解析部分除涉及翻译技能,还有一个部分专门提供历史上的翻译和相关题目的翻译,由此拓展学生的翻译知识。随后的学生译作讲评则针对初学翻译人员遇到的难点和容易犯的错误一一予以剖析。每一个单元最后都有充足的实战练习题以及参考译文。的确,翻译需要反复实践。光靠看书听讲座是培养不出高级译者的。读着这本教材,我还想到一位翻译教育家有一次告诉我,能让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你如何正确地翻译,而是那些出现的错误。
说到实用,最为可贵的还是这本书所囊括的各种知识点。外交翻译,尤其在中国开展特色大国外交的新时代,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翻译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其涉及面之广,知识点之多,几乎到了包罗万象的程度。今天的外交翻译绝不局限于外事领域,而是涉及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军事、文化、历史、法律、生态环境、健康卫生等等。其实,只要读一读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的外事场合发表的演讲,就必然发现外交翻译的内容之浩瀚。经常每一句讲话就包含了一个知识点。所以,阅读这本教材,不仅是学习翻译,同时也是扩大视野、丰富知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几乎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一本小百科,也自然构成学生们提高和拓展自己的一个知识宝库。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天中国人学习外语,当然要研究外国语言和文学,研究别人才能提高自己。但是,国际形势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了,仅仅满足于外译中或者局限在文学翻译领域,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今天的时代,是对外大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是积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时代,是利用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的时代。中译外,译好中国的话语和故事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急迫和重要。对于培养时代需求的翻译专业人员,这本书的确编写的非常及时。
第三个亮点就是其内容的权威性。外交翻译特别要求翻译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性、政策敏感性和用语的精准性。比如,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提出当时中国外交的24字方针里有“韬光养晦”四个字。是照历史书上翻译成隐藏实力、以图未来,还是突出邓小平关于“不扛旗、不当头”的思想,翻译成不高调行事,译者们有所争论,这种争论至今也还在中外学者之间经常发生。凭着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深入理解,外交部的翻译们提出了keep a low profile的译法,这才是利用英文对当时24字方针中这四个字最精准的诠释。再有,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后,国内学者经常使用的中文提法是“一带一路战略”,敏感的外事翻译们使用的译文不是strategy,而是initiative。今天,越来越多的国人都意识到这个译法的高妙。由此可以看出,外交翻译需要的不仅是高超的外语能力,还需要深厚的国际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政策水平。
因此,选择合适、权威的素材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编者很好地把握了这点,所遴选的案例都是最权威的官方译文。
有人说,译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确,随着不断收到国际受众的反馈,翻译们修改自己过去的译法是常见的事。如果今后某个词汇、某句话的翻译与这本教材不同,纯属正常。
当然,既然选择的是官方发表过的文本,就不可能包括一些外事场合不被记录在案或者不被公开的内容,包括中外双方私下的玩笑、惊心动魄的谈判、机智说理的交谈等。任何一本教材的承载是有限的。目前这本教材所包含的智慧足以让广大学生受益。
衷心祝贺西外的教师们及时推出的这部翻译教育力作!
黄友义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