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观海:146位管理学研究者的求索心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9 发表文章的运气和底气

董维维

2009年,我进入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庄贵军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我念硕士时,专业是国际贸易,研究方向偏向于面板数据分析。学习期间就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上发表了几篇论文。我信誓旦旦地说,可以三年拿下博士学位。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第一年除了上理论课之外,我似乎对营销仍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毫不夸张地说,那时我连量表的概念都不清楚。第一次在师门讨论会上讲营销专业的英语论文时,我只是纯粹地翻译。当老师、师兄师姐们问我问题时,我不知所措到脸红脖子粗,觉得他们是那么厉害、什么理论都懂,而我只是一个超级“菜鸟”。

第二年,我开始选择方向,做营销渠道和关系营销的研究。但是,将文献回顾了一遍后,觉得庄老师似乎把能做的研究都做完了,而且我手里也没有现成的数据。我开始担忧毕业的问题。无奈之下,我闷头整理文献,做了关于关系治理以及调节变量的文献回顾。这一年似乎还是没有深入到如何做研究的主题上,但却了解了不少研究方法。

到了第三年,庄老师将一位DBA师兄的数据给我看,问我能否挖掘出有价值的变量关系。而此时,我因为筹办婚事耽误了很长时间,因此心里更加着急:连一篇像样的文章都还没有!想想审稿的周期以及到刊出至少要一年半的时间,如此一算,别说三年毕业,就是五年,我也未必能毕业。在惶恐中,我开始与世隔绝,没日没夜地画模型图,从已有数据着手,写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实证研究方面的论文。我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因为我知道毕业只能靠自己,没人能帮上忙。咬咬牙,我过来了。坚持不懈,随即又写了关于人情的一篇实证研究方面的论文。两篇文献综述以及两篇实证研究论文投稿后,在博三快结束的时候终于有了回音,都被录用了!我觉得,这一年一定把我所有的运气都用上了,几乎没有大的波折和坎坷论文就真的全部被录用了!

回头看,和很多博士生不同的是,我真正的煎熬就是博三这一年。虽然大家都说发表论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也相信,这是我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付出后的结果。虽然我在理论功底上输给很多人,但自己至少可以先动起手来,拿出一个概念框架、撰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多提出一些假设,然后再让别人多批判一下:“为什么你这样建立假设?”“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渐渐地,拨开云雾见青天。

终于,2014年,我博士毕业了!鉴于对大学教学会影响科研的担忧,趁着暑假我又完成了一篇论文。工作后,我思考问题明显不如读博期间专注,写论文也越来越拖拉,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仅写了两篇论文。拖拉是因为工作成了一个很好的理由或借口,总想说等等,等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了再好好做科研。反思后,发现是自己的态度有问题。我再怎么忙,也忙不过那些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既然“大牛”们都有空做科研,我怎么可能没有时间呢?而且,到这时,我才发现,论文一次性被录用的概率大大降低了,之前的好运气已经很难再有了。因为我知道,论文已经少了说服审稿人的底气,建立底气仍需要好好探讨文献、继续心无杂念地做研究。底气有了,运气才会来。

2016年1月18日

作者简介:董维维(weiweidong9494@163.com),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2009—201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读博士学位,专业为市场营销,师承庄贵军教授。

周南感言:书山有路勤为径。维维说,工作后不如读博期间专注,要保持“底气”,研究才跟得上。确实如此。祝贺维维,最近又发了几篇不错的论文。这些年,我常见到其他类型的问题,例如,“瓶颈”或“天花板”,不仅发生在青年学者身上,而且也发生在有些“大教授”身上:老本吃光了,思想“退化”了,逐渐变得苍白了,终有名无实。看了令人遗憾。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境界就要不断“更上一层楼”,“继续心无杂念地做研究……运气才会来”。宁静致远。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