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多一份平和,少一份犹豫
才凤艳
读博不易,慎重选择。我在武汉大学读硕士时,二年级之前,从没有想过要读博,只是乖乖地做着我觉得应该做的事情。跟着黄敏学老师读文献,积极地参与讨论、调研,想着如何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似乎已经慢慢地开始喜欢这个过程。就凭着这点儿喜欢的感觉再加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走上了读博之路。然而,当我真正开始读博的时候,却发现这条路远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现在想来,或许在最初的时候就应该仔细地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读博,读博不是一个退路,而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选择。
不要彷徨,坚持到底。博士的第二年是我最彷徨和苦闷的一段日子。我开始怀疑自己选择走这条路是不是正确,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做科研,开始怀疑自己费尽力气鼓捣出来的那一点儿研究结果根本就是一堆垃圾,没有任何用处。这样的彷徨和学业的压力,让我有半年的时间经常处于失眠的状态。有一天,在和黄老师通电话的时候,我提到了上面的那些“怀疑”,像以往一样,他没有讲很多道理给我听,只是告诉我“你已经上了这条船,现在想要跳下来,可能会更惨”。从那天起,我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无论怎样都要坚持下来。没有了犹豫和彷徨,很多事情似乎变得容易起来,我特别感激黄老师当时的那番话。有时没有了退路,或许更能勇往直前。
珍惜机会,心无旁骛。曾经的那些辛酸和苦闷,终于有一天我们可以笑着讲出来,但是读博期间却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可以心无旁骛地读论文、写论文的日子。我工作之后最深的一个体会就是自己做研究的效率降低了。备课,教书,批改作业,开会,写申请书……这些日常的工作客观地存在着,每日在教课和做科研两个模式之间切换,总是会分散精力和时间,因此特别怀念那些坐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里,一整天看论文、设计实验的日子。
不要抱怨,学会感恩。我读博时的导师是许敬文老师和沈浩老师。作为沈老师的第一个学生,我是幸运的。他手把手地、反复地教我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汇报实验结果,如何写文章,甚至教我如何设计演示文稿。这些事情从前看起来那么的琐碎,甚至有些令人讨厌,如今却是我最为宝贵的财富。许老师于我而言更像一个严父。读书期间,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一度让粗心的我又敬又怕,然而他总是能站在最关键的路口上给我指引:论文遇到瓶颈的时候,他教会我要如何理顺自己的逻辑;找工作焦急的时候,他教会我要自信地表现自己;初到职场的时候,他告诉我要学会独立。如同孩子总是不能理解父母一样,做学生的总是搞不懂老师是怎么想的,但是不要抱怨,因为终有一天,我们会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希望那些看了我的“苦水”的师弟师妹们今后的学术生活能够更多一份平和与坚持,少一份犹豫与焦虑。
2016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