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1850—1909)曾这样概括地描述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作为一种思想,心理学的历史渊远流长。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就对人的心理差异、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德育心理和教师心理等作了精细的论述。以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写了《论灵魂》《论自然机能》两部有关心理学问题的著作。但这些闪现着心理学思想光辉的论述都包含在哲学之内。
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的历史却又十分短暂。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条件。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创办了报道心理学实验成果的《哲学研究》杂志,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于是1879年被称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年”,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程。
百余年来,心理学的发展是快速的。科学心理学诞生于德国,起初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心理学家,也主要局限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移居美国。在美国,心理学会已成为仅次于物理学会的全国第二大学会,心理学被视为科学的七大部类之一。美国3000多所大学几乎都开设心理学,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3000多人。另外,有25万学生主修心理学课程,300万名学生选修心理学课程。广大青年把心理学看作是“值得为之献身的科学”。全国仅心理学会的分支学会就有40多个。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前,西方心理学家几乎都局限在大专院校的话,那么今天60%以上的心理学家则任职于政府机关、工商界、教育、司法、部队等。我国自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创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心理学进入了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从国家到地方成立了各级心理研究机构、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专业。这些都说明,心理学的发展是快速的,心理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愈来愈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欢迎。
同其他科学一样,心理学也曾出现过学派林立、各执一端的局面。经过几十年的论证,多数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未必可能有哪一种观点或理论能包容人类行为的全部丰富性和复杂性”。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的发展出现了相互吸引、取长补短、趋向融合的局面。与此同时,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的联系也愈益加强,彼此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渗透以至呈现综合性、整体化的研究趋势。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计算机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加入了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行列,特别是脑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能从分子水平上揭露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使心理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不仅能使我们更加系统地解释人的个别心理现象,而且能把人的全部行为和整个意识统一起来,使心理学的研究进入更高的综合阶段。同时,也促使了心理科学研究方法愈加完善与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为心理学步入先进科学行列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
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在每个历史时期,总有一门或几门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带头科学。以数、理、化为研究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生物科学的极盛时期已经到来。而生物科学的高度发展,必然为心理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当人们对比较低级的物质运动形式有了相当认识之后,自然要把对人类心理活动这种最高级的反映形式的研究提到主要议程上来。可以预料,今后将出现一个心理学大发展的时期,许多著名科学家都预言,21世纪心理学将成为一门带头科学。
二、心理学的学派简介
反映心理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侧面是各学派的出现和演变。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后,围绕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性质等展开了争论,出现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该局面演变为学派减少,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势态,于是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是主要代表。
冯特建立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也标志着心理学第一个流派——构造主义的诞生。
该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研究者控制节拍器发出有节律的滴答声,并使其做出快慢、强弱等方面的系统变化,让被试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如愉快—不愉快、紧张—轻松、兴奋—抑郁等。经过研究,他们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结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的复杂的意识经验。
构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摆脱了思辩,开始了实验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该派别因为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受到心理学界其他学派的反对,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1878—1958),在1913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正式举起了行为主义的旗帜。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的性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对它进行可重复性的、客观的研究,主张研究可观察到的外显行为,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法,认为用内省法得到的资料不是客观资料,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此外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他曾经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婴儿,在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我想让他们成为的任何人:医生、律师、商人、艺术家、乞丐或小偷等。
华生的极端主张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是,他所倡始的方向却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别而固定下来。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形成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巴浦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华生彻底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以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动物和人等同起来是错误的。20世纪50—60年代后虽逐渐衰落,但其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以及对当代心理学的行为训练与改造、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作用仍很重要。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1912年创建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语的译音,意思是“整体”或“完形”。该派心理学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实验开始的。他们反对把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为“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他们在解释为什么每一种知觉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时,认为是大脑中有些力量—磁场,把它们组织起来。并认为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之所以产生迷惑不解,是由于没有把问题的细节与整个情境结构联系起来考虑;一旦把问题看成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就会产生顿悟,问题就解决了。
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实验方法,其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知觉的原则与认知学习的理论。
这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弗洛伊德的代表作有《梦的解析》(1900)、《精神分析新引论》(1933)、《精神分析纲要》(1949)。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与生俱来,即先天本能和原始欲望;自我处于本我和外部现实之间,对本我作缓冲和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即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以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是这三个部分的平衡、矛盾、冲突的结果。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虽不能为本人所意识,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本能及被压抑的欲望,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其一旦发生障碍便会导致精神疾患的发生。弗氏认为意识仅是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潜意识才是人精神活动的主体,通过对梦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这一点。该学派还认为,人一生的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力比多”(libido)性能的支配,并随力比多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集中于身体某一区位的变动而出现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形成四个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他对心理动力因素的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把一切活动都归结为被压抑的性本能,认为潜意识决定意识,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反对本能说和泛性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精神疾患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般认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正式产生。这本书第一次采用了认知心理学这个术语,提出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流派。主要研究个体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且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化,像研究计算机程序的作用那样,在较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的特点,以揭示人脑高级心理活动规律。认知心理学把人比作计算机,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因为再高级的计算机也无法具有大脑意识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性以及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主观世界。
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与罗杰斯(C.Rogers 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又反对行为主义把意识看作行为的副现象,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者人格;强调研究人类中出类拔萃的精英;强调人的潜能与价值,人性的美好;强调环境和个体自我概念对人行为的作用。他们的观点把人看作自己命运的主人,是一种积极的人性观,注重人的独特性,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并解释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该学派不仅仅主张了解人性,而且主张改变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种人性观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孕育了一套新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