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食品工业的结构转型:基于绿色化的视角

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究其本质就是必须以食品安全为核心,从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并重,将低碳环保作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通过技术创新、信息化的支撑,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才可真正落实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技术创新投入明显增强,绿色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一)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实现新提升

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工业总产值约占世界食品工业总产值的20%,居世界第一位。但食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初级食品加工业占食品加工业的比重达60%,而属于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仅占总产值的30%左右,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属于初级食品加工为主的资源型产业,产业发展方式较粗放,整体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努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实现了新提升。由于没有2016年的数据,在此以2010—2015年间的相关数据作简要分析。图3-9显示,2010—2015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总体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到2015年,虽然研究与发展(R&D)项目数较2014年有所下降,但R&D投入与R&D项目数分别较2010年增加了215%和176%,为我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保障。

图3-9 2010—2015年间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投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6年)。

将食品工业按供应链可划分为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物流与服务、装备制造、质量安全五个环节,1990—2013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物流服务、设备制造和质量安全)所应用的信息专利数量如图3-10所示。显然,食品工业在质量安全环节的相关专利数量占有最大比例,其次是食品加工和设备制造环节。

图3-10 1990—2013年间食品工业主要环节专利数量

资料来源:中献专利软件,上海市轻工业科技情报研究所编制。

(二)两化深度融合与食品工业转型路径

工业4.0概念以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积极推进,对有效解决食品工业对产业发展的需求与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我国首部“两化融合”评估规范《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提出的评估框架如图3-11所示。本节参照评估规范选择适合行业分析的指标,分析食品工业两化融合水平。

图3-11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框架

资料来源:工信部:《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2011年。

同样,由于缺少2016年的数据,本节以2015年的数据展开分析。分析2015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可以发现,食品工业对信息产业的直接投入水平远低于工业部门的整体水平,尤其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的直接投入差距更大。虽然食品工业部门对信息技术服务投资日益增长的趋势与其他工业部门一致,但对信息设备投资的变化趋势则与其他工业部门相反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食品工业部门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与其他投入产品的融合应用水平远高于其他工业部门,与其他部门投入品的关联度很大。

可利用食品工业专利数据衡量产业的技术融合程度Pf,其计算公式为:其中,PiIT表示食品工业各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历年专利数量;Pif表示食品工业各领域历年的专利数量。该指标介于0~1之间:数值为0时表示食品工业与信息技术完全没有融合;数值为1时表示信息技术与食品工业完全融合。

图3-12显示,2005—2015年间我国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度仍在0.01以下,虽呈现上升态势,但在2015年显示出减缓的态势。显然,相较于其他工业部门,食品工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水平并不高,且食品工业对信息技术的直接投入金额占整个食品工业投入品金额的比重波动较大,与其他工业部门相比,食品行业信息技术投入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近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两化融合水平持续提升,但是各环节融合水平差异较大。食品产业链的5个主要环节中,物流服务、质量与安全和装备制造3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原料生产、食品加工两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两化融合对我国食品产业资源优化的作用尚不显著。由于两化融合对提高食品产业经济效益并非立竿见影,需要持续投入。因此,当前应着力推进食品产业集群建设,提高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促进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在工业4.0概念下,实现食品产业间协同创新发展。

图3-12 2005—2015年间食品工业两化融合度评价

资料来源:中献专利软件;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资料。

(三)环境保护与生态效率

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技术创新投入增加,两化融合取得进展的同时,在环境保护、环境效率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这也意味着我国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与两化融合相结合,开始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为食品安全不断做出努力。

1.食品工业的环境影响

(1)单位产值的废水、COD排放量。图3-13表明,2010—2015年间,无论是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还是产值的COD排放量均呈现总体下降态势。相比而言,2010—2011年间,2012—2013年间的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废水排放量下降态势较为明显,2015年较2010年下降了48.65%,而5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COD排放量则下降了55.79%。可见,无论从废水排放还是从COD排放的相关指标分析,我国食品工业对水环境影响已经呈现逐年改善态势。

图3-13 2010—2015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废水、COD排放量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6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2)单位产值SO2排放量。图3-14显示,2010—2015年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逐年上升的同时,SO2排放量也呈增高态势。通过分析单位产值SO2排放量可以发现,除了2010—2011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稍有提升外,2011—2015年间的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均呈现逐年下降态势,由2011年的0.6747kg/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0.4409kg/万元。从大气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分析,我国食品工业对大气环境影响保持逐年趋好势头。

图3-14 2010—2015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SO2排放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6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3)单位产值的固废产生量。图3-15中,综合食品工业总产值分析,2010—2015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固废产生量的下降趋势同样较为明显,由2010年的0.0604t/万元下降为2015年的0.0298t/万元,5年间,单位产值固废产生量减少了50.66%。可见,我国食品工业在固体废弃物排放方面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样具有较为显著的成效。

图3-15 2010—2015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单位产值固废产生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6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2.食品工业的资源节约状况

与逐步减少的环境影响相类似,我国食品工业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食品工业能源效率降中有升。2010—2014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能源效率正在呈现提高的态势。但2015年的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达到0.0847tce/万元,与2014年相比能源效率有所提升。这也可能是源于我国食品工业能源消费结构正逐步向减少煤炭消费,增加石油和清洁能源消费转变(图3-16)。

(2)食品工业的低碳走势略有反复。2010—2014年间我国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呈现降中有升态势。在2010年CO2达到0.1316tce/万元后,2011—2014年间均呈现下降格局。但在2015年CO2则呈现一定程度上升,达到0.0849tce/万元。可见,虽然今年来我国食品工业的低碳特征已经显现,但这一特征并不稳定,已经呈现略有反复态势(图3-17)。

图3-16 2010—2015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图3-17 2010—2015年间食品工业单位产值碳排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