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神奇的汉字
第一讲 源远流长光耀古今
一、汉字的起源
(一)远古文明
关于中华民族本土上人类的起源,考古挖掘不断有新的发现,一般认为云南元谋人,是我们最早的人类祖先,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1976年,云南禄丰县发现了腊玛古猿的下颌骨,四年后,四具腊玛古猿头骨化石被发掘出来。据鉴定,这种古猿正处于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他们生活的时间,距今大约有一千万年。
我们的原始先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逐渐步入文明时代。而真正文明的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使用。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产生在殷商时代,无论在形体上还是构造上都堪称成熟的文字。汉字在进入甲骨文之前,必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程,但是,沿着甲骨文再向前追溯,可以证实汉字历史面貌的文物与文献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做些推断。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精美的彩陶,它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至前4500年。其上的一些刻画符号如“⊥、┿、×、”等,极可能是汉字的前身或雏形。
(二)实物记事
文字产生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原始先民是通过什么方式记事的呢?先民们主要利用实物手段来帮助记忆,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际需要。这些实物手段主要有结绳、刻契等。
关于结绳记事,《周易正义》中有一段话:“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近世台湾的高山族、云南的哈尼族等都曾如此。一些汉字保留了结绳记事的痕迹,如“十”“廿”“卅”“世”的甲骨文字形分别是。如图1-1所示。
图1-1 结绳记事
刻契,即在木条上或竹条上刻上锯齿,用来记数。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大多采用过此法。海南的黎族、云南的佤族和哈尼族在二十世纪中期仍然保留这种习俗。契丹族正史也有类似记载。
实物记事花样繁多。据周有光先生《语文闲谈》记载,云南景颇族曾出现过实物情书、战书及和约。情书:用红、白、黑三色线缠一个芭蕉叶包,内有树根,表示想念;石灰,表示希望会见;草烟叶,请对方吸后增加爱情。战书:三色线的芭蕉叶包,内有土块,表示争夺土地;子弹,表示宣战。和约:竹筒一节,两端各刻一个缺口,代表议和双方;中间刻一个缺口,代表中人;把竹筒一劈两半,双方各保存一半。这种古朴的以物代言,今天仅见于某种特殊场合。
实物之外,古人记事和表达思想也采用文字的形式。文字画也属于前文字阶段。文字画不注重绘画艺术,只记录语言的大意,用一幅画描述一段话。内容缺乏具体与准确,因而不能算作文字,只能视为文字的滥觞。世界各地保存的原始壁画大都具有此类性质。
文字画后,真正的文字就逐渐产生了。因此说,文字最大可能是起源于图画。
容庚先生在谈到甲骨文中的动物象形字时,亦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羊角像其曲,鹿角像其枝,象像其长鼻,豕像其竭尾,犬像其修体,虎像其巨口……因物赋形,恍若与图画无异。”因此有“文字权舆,始于图象”“书画同源”等说法。
(三)仓颉造字
从第一个汉字诞生之日起,我们的祖先就给它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后来就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淮南子·本经》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叙》言:“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上面引文里提到的“书”和“字”两个名称。现在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文字,具体指汉字。在古代,“文”和“字”的意思不同,所谓独体为文,合体为字。“依类象形”,即描摹物体形象,产生的是“文”,“形声相益”,即不同的形体互相组配,产生的是“字”。“仓颉作书”的“书”则概指“文”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