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悠久辉煌的文化精粹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读者

世界各国,因其环境、民族不同,其生活、行为方式也便不同,伴之产生的思想道德和学术文化也就不同,故世界各国大多有其独特的思想文化和学术。在我国,“国学”名称的提出,是相对“西学”而言,其名称正式确定应是在清末民初。所谓“国学”,概言之即中国的学术文化(按:1999年版《辞海》对“国学”一词的解释为“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西学”则是西方学术文化的统称。

国学博大精深。面对国学之内容,高校学子应做到既能观其全貌,又能握其精要,观其全貌方不致盲人摸象,握其精要方不致杂乱无章。

国学全貌如何?一言以蔽之,即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具体而言,依传统划分则为经、史、子、集四部。

何为“经”?一、竖线为经(与横线为纬相对而言)。祖先织布,必先定经线再不为动,而后或密或疏,加以纬线。后来则引申为不变之意,故有“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篇》),“圣人制作曰经”(张华《博物志》)之说。二、儒家要籍统称为“经”。先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发展演变到十三经,增入《论语》《尔雅》《孝经》《孟子》等篇。三、“经学”则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上至孔子整理西周时期的经典,下至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历时千年,“经学”被正式定为治国安民的学问。

何为“史”?一、记事为史。事则为国家大事和帝王言行。事乃人为,事过境迁,对人当作褒贬,对事当定是非,孰善孰恶,或美或丑,据实而录,以鉴过往之得失,察当今之政治。二、史学源于经学,经书本身就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故有“经史之学”一说。如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依据并取材于《尚书·尧典》,孔子所修之《春秋》也可看作史学著作。三、史学著作往往也是文学著作,如鲁迅评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有“文史不分家”之说。

何为“子”?一、“子”即指先秦诸子,如老、庄、韩、墨、荀等。子学即先秦诸子学说,按其学派可分为儒、墨、道、法、名、杂、农、阴阳、纵横、小说等十家。二、诸子学说的源头仍在经学中,特别是在较早的六经之中。台湾大学的张蓓蓓教授说,经学是“王官学”,子学是“百家言”。按此言,孔子既是官方学术“王官学”的整理者,也是民间学术“百家言”的催生者。三、子学各流派的思想可互补,其精华可补经学之不足。战国时期,周天子失政,各诸侯称霸,彼此争地,互相杀伐不断,于是诸子奔走呼号,各自开出救世济民、治国平天下的药方。方子虽有不同,目标却是一致,用心同样良苦。

何为“集”?一、“集”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群鸟在木上也”,即多数聚集之意。西汉以降,各类诗、文、赋、颂、书、奏、表、碑等数量繁多,“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隋书·经籍志》),由此“集”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与经、史、子相并称的四大门类之一。二、“集”可看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总汇。我国文学体裁之多样、作品之繁盛、内容之丰厚、思想之广博,世人叹为观止。后世学者只能“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三、文学作品创始于歌谣,而歌谣往往与音乐舞蹈相伴,所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礼记·乐记》)。之后口语传唱之歌谣,以文字记录改定则成诗篇,因之《诗经》可看作我国最早的诗歌文学作品集。由此观之,文学作品之源头仍归于经,许多文体均可在六经中找到初始的影子。

由上简述可见,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为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之宗,史、子、集无不源于此。所以,当前一些地方的企业和学校学“国学”实则压缩为学“经学”,而面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机构以孔子学院之名(而非“中华文化学院”或以诸子命名的学院)办于世界多个国家,此也为依据之一。

面对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史料典籍浩如烟海的国学,我们又如何握其精要呢?

一要了解各经之内容实质。古人在研读中已有说明,如《庄子·天下篇》就有对六经的提炼:“《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大意是《诗》是表情达意的,《书》是记录史实的,《礼》是规范行为礼节的,《乐》是传递音律和谐的,《易》是探究阴阳变化的,《春秋》是论断君臣上下关系的)即各经都有论述主旨,如《尔雅》是以词义分类的最早的辞书,为规范词汇用语而著;《大学》主要论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成才、成人之道;《中庸》主旨则为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等。

二要归纳群经共同的思想精华。如“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仁爱思想(与残暴思想相对);“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的人文思想(与神权愚昧思想相对);“民惟邦本,本固君宁”(《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与君权思想相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的天道思想(与逆天而为的思想相对);“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的礼法思想(与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相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尽心上》)的教化思想(与愚民思想相对),在今天以及将来都有其现实指导意义。

三要辨别吸纳诸子学派各家思想。对诸子学说应做到辨别为先,吸纳为后。当今我们学习子学,如何辨别吸纳?其核心是取长补短,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汉书·艺文志》认为,儒家之长“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道家之长“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阴阳家之长“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法家之长“信赏必罚,以辅礼制”;墨家之长“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如此等等。同时,班固也指出了各家之短:儒家之“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道家之“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阴阳家之“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法家之“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就本人之点滴体会而言,读孔孟教我们仁者爱人、有所作为,对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之事,即使明知不可为也要为之;读墨子教我们要节俭兼爱,踏实而为,乃至奉献整个身心;读老庄教我们要崇尚自然,有所不为;读韩非教我们要遵守法纪,守住底线,等等。

由上所述,为使高校学子能概“国学”之全貌、握“国学”之精要,我们编写了《国学基础》教材。其始,因本人专业亦为中文,而平日又不乏阅读书籍之好,乃受命于学校,肩担本课程的师资组建、教材选编等事宜。其后,以人文社科学院教师为主,袁学敏、蒋秀碧、周鲁等十多名老师加入,遂成立“国学创新团队”,此书系国学创新团队项目:《国学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精深的思想(攀学院社科联〔2013〕1号,编号SKL2013TD01)和省教研课题:国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与实践(川教函〔2014〕156号)研究成果。诸君对此怀着莫大的热情,不辞辛劳,仔细研磨课程内容。考虑到我校以工为主的办学传统,结合教师之水平与学生之功底,在一些国学大师、大家及专家学者所归纳国学精要的基础上,加之参阅各家善本及国内相关教材,终以“选编为主,撰写为辅”而成就此书。

在大的原则上,以“观其全貌,择其精要”为采编思想,即让师生了解国学全貌并能掌握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文化学术的精要;以“边学、边教、边写、边改”为教师团队建设及教材完善之思想;以“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为课堂教学之法,即在授课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篇讲授。最终定为分两册出版,共四大板块,具体为:一、精深的思想,二、神奇的汉字,三、悠久的历史,四、璀璨的文学。其中,《国学基础——博大精深的思想经典导读》主要讲述板块一的内容,《国学基础——悠久辉煌的文化精粹解读》讲述板块二、三、四的内容。众君以精诚之志,齐力而为,方成此书,虽不甚完美,亦可谓尽心竭力之果。

之所以在《国学基础——博大精深的思想经典导读》中选入佛经篇目,是因为佛教自汉朝传入我国以来,经魏晋和唐朝两个时期的宣扬、发展,至后来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均供奉佛祖、跪拜菩萨、焚香念经,最终成为与儒、道并列的三大思想之一。“佛”即指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其之所以能撇清“外来者”身份,扎根于国人思想,不仅因为其废除了“苦修”制,居家亦可成佛,还因为其“慈悲善恶”“众生平等”思想与儒家“仁爱”、道家“玄学”、墨家“兼爱”等有共通之处,以至“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刹宝寺遍布山川,寺庙文化人尽悉之。学生若对佛学有了正确的认识,不仅可解佛理之妙,亦可避免误入邪教之途。

当前,按国家要求,高等学校教育者、青年学子皆应责无旁贷肩负起传承和创新文化之使命。依个人之浅见,传承只能是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和思想学术,所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非躺在故纸堆中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更非背负如山典籍而被累至奄奄一息;创新则是对国学精粹在学习贮存内化之后,于旧道德中产生构建新道德,于旧文化中发展繁荣新文化,于旧思想中酝酿升华新思想。如是,方能契合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做到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在世界文化视野中彰显我国恢弘绚丽、广博渊深的文明与智慧。

胥刚

二零一四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