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粮:详解18亿亩耕地红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中国耕地数量的变迁

2.1 中国的土地资源和“胡焕庸线”

中国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其中65%是山地和丘陵,33%是干旱地区和荒漠区,70%的面积很容易遭受天灾。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只有182万平方公里,约为总面积的19%。[1]

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后人称之为“胡焕庸线”。有96%的人口居住在线的东南部(占国土面积的47.95%),仅仅4%左右的人居住在这条线的西北(占国土面积的52.05%)。这条线的东南主要是平原、丘陵和水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适合人类居住和发展。这条线的西北大多是草原、沙漠、崇山峻岭,生态脆弱,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

从胡焕庸的时代至今,将近80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历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人口的地理分布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胡焕庸线”依然存在。2012年,在这条线的东南居住着人口的94%,西北部分只有人口的6%。与人口分布相匹配,东南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也长期保持在94%以上。

中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20人/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当中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可是,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比平均数字更为严重。胡焕庸线的东南部分人口密度高达294人/平方公里。西北侧人口密度仅15人/平方公里。东、西两个部分的人口密度相差21.63倍。

进入21世纪以后,城镇化加速,大量人口从西部向东部迁移,从农村、小城镇向大城市迁移。东部沿海城镇人口高速增长。在2000年到2010年期间,乡村人口数量减少1.21亿人。2010年城镇化率为50.27%,比2000年高了10.3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如果把从西部、中部向东南沿海流动的人口计算在内,东部沿海和西部、中部的人口密度差距更为严重。


[1] 资料来源:韩俊,“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瞭望》,2012年,第40—41期,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