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北大社会科学部
光华管理学院
年纪轻,实力不轻
光华管理学院是中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1985年北京大学成立了经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中心,1993年在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和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4年北京大学与光华教育基金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工商管理学院改名为光华管理学院,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担任院长。2005年4月起,厉以宁教授任名誉院长。2006年9月起,张维迎教授担任院长;2010年12月起,蔡洪滨教授担任院长。
学院设有8个系,分别是:应用经济学系、金融系、组织管理系、市场营销系、战略管理系、会计系、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和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
“状元”学院
为了体现交叉学科的特点,本科招生中,学院多年坚持文理兼收的原则,吸引了全国高素质的学生,最近几年每年都有十多名各省市高考第一名进入光华管理学院学习。学院以提供真正具有国际水准的管理教育为己任,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在吸纳先进管理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为企业界不断地输送着未来的管理经营者。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金融机构、企业或政府经济部门就职。
院系主页:http://www.gsm.pku.edu.cn
法学院
近代法学高等教育的源头
北京大学法学院是中国近代法学高等教育的源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法律学门。百余年来,北大法学院与国家民族生息与共,几经变迁,一直走在中国法学教育的前列。目前,法学院有1个本科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等13个硕士点,有7个博士点,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法理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是全国重点学科。
学院设立了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犯罪问题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等三十几个研究机构,另设有同和律师事务所、燕园法律事务所、司法鉴定室和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学术刊物《中外法学》是国内法学界三个最具学术性的刊物之一。
师生相映生辉
法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在全北大是众口皆碑的。除了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外,博士生导师有数十人,居全国法律院校之首,法学院学生也不示弱,其活跃程度堪称北大学生之首。除了每年举行“法律文化节”,评选“北大法学院十佳教师”,编辑《北大法学评论》,出版《北大法律人》外,还设立法学社、法律救助学会等多种学术实践性社团。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北大法律学生网”,经常举办学术讲座、演讲、辩论比赛、义务法律咨询等活动。法学院在文艺体育方面也是人才济济,在校内外比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院系主页:http://www.law.pku.edu.cn/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院不“新”,五个“第一”
新闻与传播学院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也颇有渊源:早在1917年北大就开设了中国高校中第一门新闻学课程;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1919年北大的徐宝璜教授撰写了《新闻学》,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1919年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期刊;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北大最先设立了新闻专业,并于“文化大革命”后期第一个恢复新闻专业。中国新闻教育史上“五个第一”的荣誉使得北大当之无愧成为我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传媒航空母舰
由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等承办的央视英语新闻频道主持人招聘活动(宋澎 摄)
2001年5月28日,北京大学恢复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科基础,整合全校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北大特色、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研究和教学模式,形成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广播影视、跨文化交流、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等一系列的学科群。
新闻与传播学院旨在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
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设置本科、硕士和博士3种学历层次。本科生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新闻4个专业。研究生设置了新闻学和传播学2个硕士点,以及1个传播学博士点,专业研究方向涵盖国际新闻、新闻传播实务、新闻传播史论、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大众传播、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等诸多领域,可谓全力打造传媒的“航空母舰”。在这样的专业组合下,各专业互相渗透,互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
新闻与传播学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主要是中央相关部门、中央和地方的各大媒体、信息产业界、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
院系主页:http://sjc.pku.edu.cn
经济学院
名师辈出
北大经济学院源于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时设置的商学科,1912年改为经济学系,成为中国高等学校中建立最早的经济系科。我国经济学界的老前辈、曾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先生是经济学系早期的负责人。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教授长期担任北大经济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截至2010年1月,学院有在职全职教师72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讲师14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人数的87.5%,同时还拥有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81人。一批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和专家学者以其孜孜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现代的研究方法、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思想与智慧展示出北大经济学院教学与研究整体的巨大影响力与创造力。
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学院还拥有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信用研究中心、金融与产业研究中心、产业与文化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公共财政研究中心、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都市经济研究基地等14个科研机构,凝聚学院和社会研究人才,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经济学院承担着大量纵向、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特别是承担了两项“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9年,经济学院科研课题研究经费超过1300万元,是国内综合性大学经济学院中为数不多的科研经费超千万元的学院之一。
院系主页:http://www.econ.pku.edu.cn
教育学院
历史悠久
北京大学的教育学科历史悠久。早在1902年,京师大学堂即设立师范馆,开设教育学课程,培养教育专门人才。1924年,北京大学设立教育学系,蒋梦麟、胡适等著名教育家先后担任系教授会主席或系主任。1949年,根据政府的统一规划,北京大学教育系科调整至兄弟院校。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学科在北京大学逐步得到重建。1980年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室,1984年发展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99年设立教育经济研究所。2000年,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与电化教育中心(前身为1973年建立的电教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教授担任首任院长。
服务教育改革
教育学院重视对我国教育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完成了众多的科研项目,多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被政府部门所采纳,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承担“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高等教育政策实例研究”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7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政策分析”、“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北京地区高校校园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6项,“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项目”等国际合作课题6项,其他合作课题13项。
国际学术联系
北大教育学院有着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与世界上多所著名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合作和交流关系。学院多次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其中重要会议有:“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研究在改革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教育经济学国际研讨会、“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研讨会”等,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来学院访问讲学,其中著名学者有厄恩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菲利普·阿尔特巴赫(Philip G.Altbach)、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亨利·莱文(Henry M.Levin)、天野郁夫、有本章、马越彻、曾志朗、杜祖贻等。
院系主页:http://web5.pku.edu.cn/jyxy
国际关系学院
完整的学科结构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外交以及涉外工作的教学、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国际关系学院由4个系和3个研究所组成,即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和比较政治系,以及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此外,还设有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等2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
与世界同步的教学
国际关系学院在教学工作中突出了开明、开放的特点,力求与世界同步前进。学院不仅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语口语,而且还先后聘请包括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在内的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学院每年接待数十名海外学者前来讲学、访问,还与包括东京大学、日本大学、名古屋大学、美利坚大学等在内的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学院每年都选派教师和学生赴海外讲学、访问、进修或攻读学位。
开明开放的学术科研
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国家教委项目及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3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学院还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关于1945—2000年中日美关系的学术会议、“21世纪的中国、日本与亚洲”国际研讨会、“中国与非洲国家关系论坛”国际研讨会、“21世纪东亚国际新秩序”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在国际上都有重大影响。
院系主页:http://www.sis.pku.edu.cn
政府管理学院
中国高校第一个政府管理学院
政府管理学院廖凯原楼
早在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政治学就是一门重要的独立学科门类。而今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更是国内第一个政府管理学院,下设5个系,汇集了北大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优势,改变了以往学科单一的历史,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主席、原北大副校长罗豪才教授出任该学院院长。
“五个基地”+“四个结合”
这是政府管理学院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五个基地”是指“政府和公共管理的重要研究基地、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基地、党和政府决策的咨询基地、一流学术研究成果的产生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基地。”“四个结合”是政治学科与经济学科的有机结合,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规范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以及学术训练和专业(在职)训练的有机结合。
院系主页:http://www.sg.pku.edu.cn
社会学系
光辉历史
费孝通教授
雷洁琼教授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社会学课程的高等学校之一。早在1910年,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表中就有“社会学”课程。抗战时期,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共同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也设有社会学学科,教员包括陈达、潘光旦、李景汉、陈序经、吴泽霖、李树青、陶云逵、林良桐、费孝通、瞿同祖、袁方、全慰天等著名社会学家。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社会学系被取消。1979年社会学学科地位在中国恢复后,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的积极努力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得以恢复重建。
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于198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社会学系之一。经过3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了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3个二级学科,社会学、社会工作、人口学、人类学4个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完整的社会学一级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系。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和发展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和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此外,还设有“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面向世界的学术交流
与海内外数十所著名高校的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院系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联系和交往,先后邀请数十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交流和讲学,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英格尔斯、瑞泽尔、亚历山大、科塞、布劳,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赫勒,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维沃尔卡,英国著名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等。还通过参与研究,同欧盟、世界银行、法国国家科学院等展开了合作。
院系主页:http://www.shehui.pku.edu.cn/
信息管理系
图书馆学+情报学
北大信息管理系是以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方法、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学科组合体,以面向大信息和文理兼容为特色。北大信息管理系最初创建于1947年,是我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机构之一。本科设两大专业:一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信息管理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系统设计方法,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和信息机构从事信息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图书馆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和管理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信息部门从事管理和信息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数字图书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管理的确是一门必不可缺的专业型学科,从古籍管理到今天的电子图书,都少不了这一技能。尤其是在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日益被提上日程,计算机网络的巨大存贮使用优势将传统的图书馆学与电脑网络日益密切联系起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大事。我国目前在此领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大量相关人才。因此,能够掌握现代化的专业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技术的人才无疑将成为未来服务行业中科技水平高、回报高的那一类。
院系主页:http://www.im.pk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