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方法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一步臻于完善,其中波特教授提出了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波特理论的影响下,战略理论研究的焦点纷纷转向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分为三大主要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一、行业结构学派

行业结构学派的主要代表就是波特,他把行业结构分析作为确立竞争战略的基石,从产业组织论的观点出发,将企业行为与其经营环境的分析有机结合,提出了一整套竞争战略的理论与方法。

波特在1980年的《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而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带来的持续盈利机会是不同的,一个企业选择朝阳产业要比选择夕阳产业更利于提高自己的获利能力,因为一个企业所选择产业的内在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企业获利能力与机会的重要因素。

第二,在已选择的产业中确定自己优势的竞争地位。一般来说,不管一个产业中的吸引力以及提供的盈利机会如何,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要比劣势企业更有利可图。而要正确地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以及给自己的竞争优势定位,必须对将要进入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中的结构状况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

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作用力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通用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波特认为企业必须从这三种战略中选择一种以赢得竞争优势。后来波特对这三大战略做了改变,根据成本与差异化竞争及竞争的范围提出了四大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成本专一化与差异专一化。而后,波特通过对各个具体产业如分散型产业、新兴产业、走向成熟的过渡产业、夕阳产业及全球性产业的环境分析,把上述三种通用战略加以具体化。

与经典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它指出了企业在分析产业(市场)结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企业将其竞争战略的眼光转向对有吸引力的产业的选择上。然而,同经典战略理论一样,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虑,波特后来对此缺陷有所认识,于是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一书中,从企业的内在环境出发,提出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战略分析模型,试图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但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存在对主要方面,如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重视不足的局限性。而且价值链虽然看起来简洁明了,但实际上很难操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战略资源理论便迅速地发展了起来。

二、核心能力学派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1994年两人又合著《竞争大未来》一书,正式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最热门的企业战略理论学派。

普拉哈拉德和汉默尔认为,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Prahald & Hamel, 1990),是指企业发展独特技术、开发独特产品和创造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能够为客户带来巨大的价值,即核心能力具备最终产品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能够支撑多种核心产品,即核心能力提供了企业进入种类繁多市场的潜在途径,从而显示出系统的竞争能力,它使一家公司能够参与相当分散的业务;竞争者难以复制或模仿,即核心能力使企业竞争力独树一帜,其竞争者难以模仿或难以在短期内赶上。

他们强调指出,现代市场竞争与其说是基于产品的竞争,不如说是基于核心能力的竞争。由于核心能力的形成经历了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长期积累和整合,从而具有对手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特征,能够使企业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该学派认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就在于识别、培养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具备了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为获取超额利润提供保证。

三、战略资源学派

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认为企业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拥有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因素,这篇论文成为战略资源学派奠基之作。20世纪80年代,库尔和申德尔通过对美国医药产业内企业间存在的关键绩效差异的研究,进一步确定企业的内在特质是造成它们业绩差异的重要原因。1995年,柯林斯和蒙哥马利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一文,深化了对企业资源的认识。

战略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可以将企业看作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由于每个企业的资源组合不同,因此不存在完全一模一样的企业。公司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因此,企业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培育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能力。在企业竞争实践中,每个企业的资源是各不相同的,企业所拥有的战略资源和运用这种资源能力的差异,就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战略资源学派思想在应用性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彼得·圣吉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了团队的学习问题,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1993年,哈默和钱皮在《企业再造——企业革命宣言》一书中提出“流程再造理论”;其后不久,美国一些学者根据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来临的趋势,又提出了“企业转型”理论,强调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模式,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并把握机会创造市场。

四、三大学派对战略管理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在企业战略环境的内外部分析中,以波特为代表的行业结构学派完善了外部环境分析的框架,而内部环境分析问题的解决,则是由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来完成的。三大学派都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行业结构学派的贡献与不足

行业结构学派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了企业战略管理分析,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首开了总结通用战略的先河。最重要的是,波特提出的五种竞争作用力模型、价值链分析等理论方法,为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战略问题提供了一个简明而有力的分析工具。

但是,行业结构学派的理论也有着明显的缺陷。首先,行业结构学派的战略观念是静态的,没有充分考虑竞争环境的快速和动态变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其次,过分强调市场竞争。行业结构学派的理论强调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这样的零和博弈式的竞争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制定企业战略需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反应,但这并不是第一位的要素,忽视了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才是企业最大的损失和失败。最后,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尚不完善,五种竞争作用力的分析模式忽视了影响企业战略的很多重要因素,尤其是企业资源、能力等内部因素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所处的环境及其采用的战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只有从每一个相关角度深入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波特把复杂的环境性因素简化为五种力量、把多样化的战略形态简化成三四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做法,容易束缚企业面向未来、发挥战略创造性的能力。同时,波特一再反对在同一业务中同时采用成本领先与差异化的“夹在中间”战略,认为成本领先与产品差异化水火不相容,但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如戴尔(Dell)及李维斯(Levis)的大规模定制概念已经使波特的这一论断无法成立。

2.核心能力学派与战略资源学派的贡献与不足

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的研究都是从企业内部展开的,有着很多的共同点。其基本观点是,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资源、知识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只有当资源、知识和能力同时符合珍贵(能增加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或减少威胁的资源、知识和能力才是珍贵的)、异质(企业独一无二的,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不可模仿(其他企业无法获得的)、难以替代(没有战略性等价物)的标准之时,它们才成为核心能力或战略资源,才能让企业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采取与众不同的战略定位,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理论使企业找到了战略分析与制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有利于企业集中自身资源,突出对独特竞争能力的培育。同时,它强调企业应关注未来新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企业必须提高产业预见能力,应从市场出发来构想未来的产业,成为未来产业的领先者。这为企业发挥战略创造性,制定独特的、创造性的战略提供了理论工具。

因此,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突出了企业内部条件对保持竞争优势及获取超额利润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对资源和能力的分析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进行资源和能力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把组织机构、管理、控制和协调机制第一次看成一种资源。表现在战略管理实践上,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要求企业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在自己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及其关联产业进行多元化经营,避免受产业吸引力的诱导而盲目进入不相关的产业经营。这对指导企业回归主营行业,降低多元化的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也有着突出的理论缺陷:该理论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全面、准确、统一、规范的资源和能力概念,两个名词的混淆和误用使企业无所适从;这一理论尚未形成体系,缺少严密的概念及基本定理;如何识别、形成、应用、巩固、保护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尚缺乏可操作性较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