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市场量化交易(R与C++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高频交易策略

高频交易策略给人的感觉是交易频率非常高的策略。但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手续费很高,但波动很小,不足以覆盖手续费,那么该如何实现高频呢?在美国股票市场,被动成交是不需要交手续费的,而且还有返佣,因此成交的越多赚得越多,另外被动成交还能赚取买卖价差。因此,在美国股票市场,一些大盘股成交非常活跃,每天数据量达到几个G,确实可以出现每分每秒都在成交,数据精度基本要达到微秒级才能分析出来,而且做市商每次成交既不用交手续费,又不会损失滑点,甚至两者都有赚头,因此确实可以实现高频交易高频赚钱。

当然,有时会出现单边趋势的行情,比如一边的单子成交了另一边却没成交。由于美国市场一只股票在多个交易所上市,每个券商自己都还有暗池,而价格的趋势变化不可能在各个地方同时发生,毕竟“同时”这个概念在高频中需要细化,比如对普通人,同一天、同一小时、同一秒都可以看成同时,但对高频来说,可能毫秒级、微秒级的差异都可以区分开来。因此,大趋势来临,只是数十个交易所的某个交易所的该股票先变化,其他交易所的该股票还没来得及改变,高频交易商完全有时间撤单,甚至可以追踪趋势。

一般来说,跟多个交易所同时交易的策略属于套利策略,套利策略对速度要求比较高,如果能够在速度上获得优势,盈利的可能性大很多,而对单个品种进行交易的策略,更多属于趋势策略,只是趋势策略持仓时间较短,属于短趋势。此策略对趋势的预测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越短期的趋势越容易预测,但还是有一定概率的,哪怕速度再快如果做反了也没用,因此,趋势策略对速度的要求没有套利策略这么高。

1.3.1 人工炒手vs机器高频

国内有很多人工炒手的培训,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期,费用两万元左右,主要是了解人工炒手与机器程序化之间有什么区别。

对人工炒手来说,预测方向反而是最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止损、资金管理、心态调整这些。而对机器来说,是不需要调整心态的,因此这是两者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

人工炒手不可能托管机房,哪怕在上海期货大厦里面交易也是如此,其实跟高频交易商比起来人工炒手在速度上也是没有任何优势的,另外人也有反应时间。在分析上,高频策略都是经过历史上几千几万次回测优化得出来的,而人工炒手哪怕复盘次数再多也远远比不上,更不要说分析能力了,计算机运算速度比人工快得多,因此,人工炒手靠以上这些难以取胜。

那么人工炒手有什么优势呢?首先,人工炒手可以盯着很多个屏幕,看各种各样的信息,而高频交易由于托管机房是没法获得这些信息的。即使说那种模仿人工炒手,不用托管机房的,在处理文字信息上,机器高频也没有优势,国内自然语言处理的能力还没那么强。其次,对于一些信息的发布,不管利多还是利空,人工炒手肯定早于机器知道,因此无论机器反应速度多快,他们都是被动型的,而人工炒手可以主动根据信息做交易。最后,在对交易节奏的把握上,人工炒手可以很容易调节,比如手续费高了就要降低频率,对此,每次调整对机器高频都是噩梦,需要重新优化测试策略,如果时间太赶,测试不大严谨,就很可能出错。

在大商所,由于过去品种的价差比较大,排队挂单量很多,资金量大的人工炒手可以通过操纵盘口获利,此时以预测为主的机器高频则没办法用这类方法。这两种本质上是竞争关系。人工炒手希望可以利用资金优势诱导机器高频出错,从而获利;而机器高频也要识别出人工炒手制造的噪音,避免上当。这类博弈,人工炒手具有资金和灵活度的优势,变化多端,且监管层对此一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而机器高频则会受到严格监管。

从美国的经验看,机器高频会越来越多,人工高频会越来越少,毕竟不只是交易这个行业,任何行业都有被机器取代的趋势。当然,很多人工炒手也在寻求转型,很多自营交易公司都是人工炒手创办,然后跟一些程序化背景的人合作。美国也一样。之前美国很多高频交易公司都是半自动的,比如人工交易量占30%,机器占70%,如著名的Getco,也是高频做市商。但后来这类公司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逐步让位给全自动交易公司。

在美国,传统的交易员很多本科读商科出身,然后读了MBA,或者一直做交易没读MBA。他们更依赖都市生活方式(street smart),即使很多招聘要求说“数学好”,也只限于速算和简单的概率比较厉害,跟陶哲轩那种数学好完全是两回事,也跟最近兴起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风马牛不相及。这类人工交易员也会把想法和策略让程序员写成程序,这种公司的量化(quant)一般跟程序员(developer)同属一个部门。而真正的量化交易一般是quant和交易员(trader)是同一类角色,因此管理分工上会很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传统公司转型会非常困难,因为传统的交易员已经占据了领导的岗位,或者公司就是他们开的,他们不可能把自己位置让出来给量化的人。因此做量化的人一般喜欢去更纯粹的量化交易公司,而不是从中途转型过来的。在中国香港那种“重商轻理轻工”的社会,这类现象会更为严重。

中国内地反而好很多,因为中国内地的传统交易员一般都是学历很低的个体户,入不了大公司的“法眼”,即使历史业绩再好,大的资管、公募、私募也不会招他们并委以重任,而这些人即使自己开了公司,真正高学历的人也不大愿意给他们打工,因为这类公司基本工资不高,名校毕业生很看重基本工资。因此,国内大的量化资管、量化私募极少见到传统交易员出身的人,很多是招了名校硕士生来自己摸索和培养。参与人工炒手的也是个体户居多,因为在大公司工作很难抽出两个月时间去参加培训。因此,量化交易员的对手也并不是十分厉害的人,在零和博弈的市场中,大家要对自己有信心。

1.3.2 2016年以前最暴利的策略

伊始顿是一家贸易公司(trading company),因为外国资本是不允许交易中国期货的,它必须想办法规避这个限制,于是便开了一家贸易公司,然后以贸易公司的名义交易期货。贸易公司本质上是交易现货的,按常理来说用期货对冲也无可非议,但是当期货的交易量远超现货,这就有点不大正常了。

伊始顿就是这么一家公司,老板是两个俄罗斯人,请了一些莫斯科大学数学系的学生,主要交易国内的股指期货。2012年开始,他们的本金是600万,到2015年7月,积累到20亿,获利超过300倍,主要用的就是股指高频交易策略,因此,我称它为2016年以前最暴利的策略。

事实上,做股指高频的远不止伊始顿一家,最终对伊始顿的判词,也不是因为高频交易方面,而是其他原因。比如伊始顿跟期货公司技术部勾结,绕开了期货公司的风控系统。在中国不存在直连市场(Direct Market Access),所有人必须把单子报给期货公司,期货公司审核保证金等要求合格后,再报给交易所,交易所也只核查期货公司的保证金是否充足,不会核查到个人。如果跟期货公司技术部合作,绕开了期货公司这一端的核查,确实可以比市场上其他交易者快很多。而且,期货公司有很多闲置资金,伊始顿甚至可以利用这些闲置资金来获利,这样他动用的资金就不止几百万,而是几十亿。考虑到他的策略几乎能确定每天赚钱,因此风险是非常小的。

另外还有关于撤单方面的问题。2015年之前监管股指套利编码账户并没有撤单限制,每天几万次也没问题,因此伊始顿不会有撤单方面的限制。

在高频速度方面,有两个速度非常重要:一个是机器到交易所的速度,另一个是机器内部的速度。机器到交易所的速度可以通过托管机房等优化提高,机器内部的速度可以通过FPGA提高行情速度,通过更高效的程序编写提高运算速度,通过对操纵系统的优化来提高系统运行速度。这些都是非常专业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与本书关于量化交易的内容不大相关,只是简单介绍一些。机器到交易所的时间一般是毫秒级别的,机器内部的时间一般是7~10微秒(最简单的策略),因此机器到交易所的传输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哪怕它的一点误差也远远超过机器内部的时间,因此有人说机器内部的时间不大重要。

正常人需要从本机传输到期货公司柜台,然后再从柜台到交易所,这有两段,每段都是毫秒级别的。如果伊始顿节省了其中一段,那么相当于比其他人节省了毫秒级别的时间,哪怕别人请全世界最厉害的系统优化大师,也只能省下几微秒,比起伊始顿的速度差距甚远。因此,大家不难明白为什么伊始顿是印钞机,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就抓他而不抓其他人。伊始顿事件之后,监管当局开始对高频交易进行全面从严监管。

1.3.3 全面从严监管

自2015年8月起,对股指期货的一系列严格监管的规定相继出台,比如每次报单需要一块钱的费用,取消套利编码账户的无限撤单优惠,股指日内平仓手续费先是10倍,然后很快增加至100倍,股指保证金增加至40%,很快锁仓保证金双向计算等;商品方面,对各开户人在不同期货公司开的账户进行撤单的合并计算,违反者停止交易一个月;另外对那些不以成交为目的的挂单也进行了限制,这主要打击了人工炒手操纵盘口,事实上对高频交易者影响不大。曾经有一段时间要求提交量化交易源代码,但后来暂缓实施。

股票方面的监管更为严厉,比如不允许新的程序化交易接入,旧的账户则没有限制。这实际上保护了已有账户的利益,不少股票日内回转策略在2015年8月之后大放异彩,正是因为缺乏竞争对手的缘故。按常理说,股票日内交易的难度远小于期货高频,毕竟股票日内一天最多也就是卖一次然后买回来,分析难度不大,而期货高频几百几千次的却很常见。但由于期货交易之前太暴利,看不上股票日内回转的收益,等期货没法做的时候又不能开股票的户,导致股票日内回转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从业者获利丰厚,但整体而言其实他们水平并不高。比如很多日内回转都是人工工厂,即使有机器做的,从业者也大多不是海外回来的,而是本土成长的,跟期货高频几乎被海外巨头垄断的情景不一样。

2016年年底以来,股票指数连续大涨,因此很多量化团队转去做指数增强,比如沪深300指数增强、中证500指数增强等。由于指数本身就很强,一年涨幅为20%~25%,再增强就更厉害了,所以这类策略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容量也很大。但是,这本质上并不是市场中性的策略,2015年那种腰斩行情未来也很可能出现,加上很多量化产品宣传未必客观,而且很多依靠代销机构,就算客观,如果真的回撤40%、50%,哪怕增强个4%、5%,恐怕客户也难以接受。

这类策略运行时间还不是很长,还没见过大场面,所以也不能因为曲线好看而觉得他们有多厉害。并且最近深度学习、阿尔法狗概念持续发酵,不少人使用了深度学习模型,很多国外顶级的量化对冲基金几十年来都是以传统多因子模型为主,对复杂一些的模型持观望态度,非线性模型逻辑性比较差,导致赚钱不知道是怎么赚的,亏钱也不知道是怎么亏的。

在此期间,证监会高层也发生了大的变动,新任领导似乎并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程序化交易的监管上,程序化交易处于被遗忘的状态,这对从业者而言反而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