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基本状况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现状及社会要求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即着力于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创业教育项目探讨,即使如此,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比例仍较低。调查发现,我国创业者人群中大学学历者占比为3.7%,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可达到20%~30%。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强化。

2012年,虽然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提上了日程,开设了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为此也做出了一些努力。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把它当作选修课,并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只有把专业知识学好,才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很少有学生会把“创业”当作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通过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合肥某大学在校大二至大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78.5%的学生没有学习过创业教育类课程,52.7%的学生没有听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37.4%的学生学习和参加过3~5次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和培训。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符合知识时代的关键性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推动理工科大学生更高质量创业和就业的现实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高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从思想上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三所高校在校本科生为抽样调查对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不高,88.4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多次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占总体的4.90%。另外,也可能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宣传不足等有关系,35.1%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平台,25.91%的学生认为创业孵化基地的建立能帮助他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2014年底,以东北师范大学为核心的项目组完成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者获取创业知识的最主要有亲身实践、创业讲座、创业课程、同学或朋友影响、家庭环境、媒体和社会宣传等途径。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至此,创新创业进入新的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统计调查研究

创新创业是国家的发展之根,是民族的振兴之魂。其中,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基础教育更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下面主要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学生接受程度、重视程度、教育结果、接受对象五个方面对当代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和统计。

1. 课程设置

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生群体中随机抽取450名同学进行调查,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硕士、博士学生的人数和占比情况统计如表2-1和图2-1所示。

表2-1 各年级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人数统计

图2-1 课程设置年级比例

图2-1可以直接反映出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年级,占比分别为53%、23%。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教育的重视,且学生积极参加的主动性也比较强。

2. 接受程度

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不同年级大学生中的被接受程度的调查,被调查者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持有四种态度,非常感兴趣、一般感兴趣、可以尝试、漠不关心。统计数据如表2-2、图2-2和图2-3所示。

表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接受程度调查 单位:人

图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接受程度

图2-3 创新创业课程接受程度

从各阶段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接受程度柱状图可以看出: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感兴趣,但也有不少学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接受程度饼状统计图可以看出:450名被调查者中有30人持漠不关心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比较接受,其中,212人对创新创业课程非常感兴趣。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普通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学生的支持,而且多数学生也对创新创业课程比较感兴趣,意识到创新创业课程对自身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3. 重视程度

在450名被调查者中,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有非常重要、较为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5种态度,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3和图2-4所示。

表2-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重视程度调查统计

图2-4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被重视程度

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被重视程度调查统计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450名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很重要,其中,有202人认为该课程非常重要,只有极少数人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不重要,该部分学生在被调查的450名学生中仅占34人。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中得到学生的广泛支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4. 教育结果

在450名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大学生中进行调查,调查他们在接受教育后对创新创业的看法,如表2-4、图2-5所示。

表2-4 教育结果调查统计 单位:人

图2-5 创新创业教育结果统计

由图2-5可以看出,450名被调查者在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后对教育结果大多都呈现积极的态度,大部分人认为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是人生规划的实施,是人生成功的基石,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接受该教育是迫于当今社会就业环境的一种无奈,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一小部分人对此没有清楚的感知。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持支持和接受的态度,大部分人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

5. 接受对象

在450名被调查者中,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级分布、专业类别、目前状态等,如图2-6所示。

图2-6 创新创业接受对象统计

从性别饼状图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对象以男性居多,女性占少部分;年级分布以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占多数,而博士和硕士只有少部分人。另外,在这些接受对象中,以理工科专业为主,文、法、艺专业仅占少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对象以男性为主,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并且以理工科为主。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现状统计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分析

为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

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

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利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直接参加,地方所属高校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支持,参与高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自筹经费配套。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中央财政按照平均一个项目1万元的资助数额,予以经费支持。地方所属高校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由地方财政参照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标准予以支持。各高校可根据申报项目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单个项目资助经费。对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创业实践项目,每个项目经费不低于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经费资助5万元左右。(1)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多数高校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为主导。本次研究内容其数据来源可靠、准确,数据主要来源教育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2016年的所有实践活动统计数据。统计数据充分反映我国从政府角度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详细情况。

因统计数据样本量较大,所以对全部统计数据采用按区域、学校、学科分类进行典型性抽样的统计方法,对抽样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现实状况和原因。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具体情况如表2-5和图2-7所示。

表2-5 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单位:项

图2-7 2014—2016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比图

从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表可以看出,近三年来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以及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逐年上升;通过2014—2016年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比图可以看出,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在每年的项目数量中都是最多的,并且远高于其他项目数量,呈现每年递增的趋势。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大学生申请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积极性最高,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并努力积极引导学生申请省级及国家级其他训练和实践项目。

2. 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针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区域一本、二本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6、表2-7和图2-8所示。

表2-6 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

表2-7 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

图2-8 大学生创新创业区域分布统计

从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表可以看出,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的高校中,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数量均为一本院校领先,二本院校与一本院校之间有较大差距;从区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柱状图来看,2013—2016年,西部高校的训练项目数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高校的项目数量一直领先中部和西部。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所处的地域、自身建设发展有很大关系,资源越丰富,越接近沿海城市的高校,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得越好。

3. 各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表2-8 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

续表

表2-9 各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

图2-9 大学生创新创业层次分布

从以上可以看出,2013—2016年,二本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明显多于一本院校,且二本院校的数量几乎是一本院校数量的2倍。2013—2016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数量呈现出递增态势,说明在普通高等院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也比较积极,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素质,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 学科分布

不同区域、不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调查统计,如表2-10、表2-11和图2-10所示。

表2-10 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统计 单位:项

表2-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科统计 单位:项

图2-10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科统计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科统计表可以看出,2013—2016年,近4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绝大部分是理工科类学科,少部分是“文法艺”专业;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科统计柱状图来看,近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理工类学科项目数量远远领先于文法艺学科。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请主要是以理工类学科为主,“文法艺”学科次之。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现状总体良好,并且保持参与度上升的趋势。在国家和地方的政策鼓励下,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