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福尔摩斯归纳演绎法:有条理,才能另辟蹊径
第一节 福尔摩斯告诉你,如何才能另辟蹊径
苏格拉底会死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的攻势很猛烈,法国军队为积蓄力量,避开德军的锐气而巧妙地运用隐蔽战术。一时间,德军失去了攻击的目标。于是,德军指挥官下令让侦察兵侦察法军动向。
一天,德军一名军官闲来无事,用望远镜四下观察,发现敌军阵地的下方突然蹿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波斯猫毛色雪白,正懒洋洋地躺在沟壑旁晒太阳,样子完全不像野猫。
于是,德国的军官判断出波斯猫所在的地方附近必定有法军指挥所。德军军官下令进攻,果然在沟壑处全歼法国军队。
这个例子中,睿智的德国军官就使用了著名的“三段论”推理。其推理过程很简单:
第一步:
有名贵波斯猫的地方,会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所以,前方阵地会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第二步:
有法军高级指挥官的地方,会有法军高级指挥所;
前方阵地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所以,前方阵地会有法军高级指挥所。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它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苏格拉底有一段著名的“三段论”推理:
人都会死(大前提);
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来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即“结论”的过程。
三段论是人们在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等活动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之一。
知识分子应当受到尊重;
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应当受到尊重。
其中,“人民教师应当受到尊重”这部分,“人民教师”在结论中被称作小项,用“S”表示;“应当受到尊重”部分是谓项,又称作大项,用“P”表示;在大小前提中,共用的项叫中项,也就是“知识分子”部分,用“M”表示。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在某个三段论中,必须有且只有三个不同概念。因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外延。
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四概念”的错误是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比如:
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全国各地;
北京大学是我国的大学;
所以,北京大学分布于全国各地。
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明显是错误的,但两个前提都是正确的,为什么两个正确的前提会推断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呢?原因就是中项“我国的大学”没有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念”的错误。
也就是说“我国的大学”一词在两个前提里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在大前提中是指我国大学的总体,表示的是集合概念;而在小前提中,它指的是我国大学中的任意一所,表示的不是集合概念,而是一个一般的概念。
因此,它在两次重复出现时,实际上表示着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以其作为中项,也就无法将大项和小项必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推出正确的结论。
同样犯“四概念”错误的例子还有:
英雄难过美人关;
我难过美人关;
所以,我是英雄。
在“三段论”中,还有一种错误是中项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这就意味着前提中的大项和小项都分别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却没有发生全部联系。例如:
所有的金属都是可塑的;
塑料是可塑的;
所以,塑料是金属。
这就是典型的中项不外延错误。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的“可塑”在两个前提中只断定了“金属”和“塑料”是“可塑的”这一部分,但是“塑料”和“金属”究竟处于何种关系是没有办法确定的。因此,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此外,我们在使用“三段论”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即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如果两个前提中的一个是否定的,那么结论必定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必有一个是否定的;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命题,则表明大项和小项分别与中项互相排斥。
在这种情况下,大项与小项不能通过中项形成确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两个前提不能通过中项准确地联系起来,导致无法得出结论。举个例子:
所有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
我不是有神论者;
所以……
那么为什么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结论就必然是否定的呢?
这是因为如果前提之中存在一个否定命题,则另一个必然是肯定命题。否则就会像上面的例子一样,两个否定命题不能推导出结论。正确的例子应当是:
所有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
我是有神论者;
所以,我不是唯物主义者。
“三段论”的使用在生活中十分广泛,多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又可避免陷入别人的逻辑圈套,可谓一举多得。
福尔摩斯基础演绎法
大侦探福尔摩斯在破案的过程中,每当找到线索时,头脑中就会搜索出相对应的一些逻辑,接着再运用对比、推理、运算等方法得出结论,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以验证之前的推论是否正确,这就是福尔摩斯基础演绎法。简单来说就是以一般性的逻辑假设为基础,得出特定结论的推理过程。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演绎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观察。观察是指观看、察觉事物的发展动向。以视觉为主,融合其他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感知,其中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人们也称它为思维的知觉。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而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中的重要一环,夏洛克·福尔摩斯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看是人的本能,就像我们看到一双手;而观察是看到这双手是粗糙还是细腻、是大还是小,指甲是否干净整齐,是一双男人的手还是女人的手等细节。比如,我们回到家,可以通过观察桌子上有几个茶杯来判断是否有人来家里做客,从茶杯的数量、摆放位置、杯子把手的朝向可以推断出客人的数量、大概身高(由位置推断臂长,进而得出大概身高)及他们惯用左手还是右手等信息,再猜测出客人可能是谁。这些我们可以做到,但需要实践训练和丰富的理论知识。
其次,有知识储备。如果说观察是演绎法的基础,那么知识就是观察的前提,否则就算观察到了一些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福尔摩斯总是能凭嗅觉和触觉来分辨各种物品的信息,对他来说这些信息就相当于直接摆在他的面前并能读出来一样。例如,我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可能喜欢看书的人就会知道;我问这支口红是什么牌子的,可能喜欢化妆的女生就会了解;我问这种花的花期是几月,可能喜欢花草树木的人会知道怎么回答。所以,人们想要掌握演绎法,要尽可能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完成这至关重要的一步。
再次,思考。在破案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一不小心就做出了错误的推断,导致错误的推论,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正确思考以做出正确的推断,甚至还需要审查他人的思考结果是否正确。要真正掌握正确的逻辑思考法,需要经过以下四个步骤:1.提出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问题可以包括:我想知道什么?我应该从哪里着手?在提出问题之前,我们根本不可能去解决问题,所以这往往是整个思考过程中的重中之重。2.分析现状。尽可能多地搜集线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判断力,从错综复杂的消息网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并且是真实的信息,但要注意摒弃未经证实的消息。3.确定方法。这是很需要创造力的一步,除现有已知的一些方法外,我们还要寻找新的开创性方法,但是新方法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被广泛应用。4.检验证明。在检验之前,我们不知道第三步中运用新的开创性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所以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思考去验证。至此,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考体系。
复次,有耐心。在演绎法中的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观察是持续看的过程,知识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思考更是要一步一步来的,所以耐心是贯穿在应用演绎法过程始终的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耐心,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误区,不仔细的话很容易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比如,看过了这么大段的文字后,我突然又给出了一长串阿拉伯数字141592653589,估计很少有人会认真看这些数字,如果看了,你会发现这是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1位数,这时可能很多人又回去看那串数字了。要是再细心一点,你会发现,不是11位数,而是12位数。这就是先入为主形成的误差,需要我们用耐心来消除。
最后,推理。推理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它是综合了观察、知识、思考、耐心四个要素后才能进行的步骤,疏漏任何一点都会导致结果的不正确。如果前面的工作都做到位了,那推理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福尔摩斯基础演绎法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推理方法,即根据事物的共性得出从属于这类事物的特定结论。若能掌握并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
演绎法不是魔术,不是超能力,更不是法术,它来源于数学,然后应用到生活中。
“取出来”和“放进去”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有两件事:一是将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二是将自己的想法塞进别人的脑袋。”对福尔摩斯而言,在推理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里抽丝剥茧,把有用的线索和知识取出来,然后在梳理和重组案情的时候将正确的信息放进去。如同他在《分身案》里面说的:“华生,我不是奉承你,你进步很大,你的这番描述确实很好。虽然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东西,但已经掌握了方法。你察言观色的眼睛确实很敏锐。老弟,你绝不可以只依靠一般印象做判断,而要注意细节。首先,对于女人我着眼的总是她们的袖子。看一个男人,也许首先观察他裤子的膝部为好。就如同你看到的那样,这女人的袖子上有长毛绒,这是观察痕迹的最有用的材料。看来十分明显,手腕再往上一点的两条纹路是打字员压着桌子的地方。手摇式的缝纫机也会留下类似的痕迹,不过是在左臂上,离大拇指最远的一边,而不是像打字痕迹那样正好横过最宽的部分。然后,我看了看她的脸,见鼻梁两边都有夹鼻眼镜留下的凹痕,我便大胆提出近视和打字这两种说法,这似乎使她感到惊讶。”
在描述中,福尔摩斯分析“手腕再往上一点的两条纹路是打字员压着桌子的地方”,这就是一个“取出来”的过程。他观察到女人的手腕上有两条纹路,然后在记忆中搜索,怎样才会造成这样的纹路,再将他之前所积累的经验和学过的知识从脑海中“取出来”,与现在的情况重叠在一起,得出结论——这是打字员手腕压着桌子的地方留下的印记。另外,他看到女人鼻梁的两边有夹鼻眼镜留下的凹痕,便大胆提出近视的说法。同样,他也是在脑海里搜索在鼻梁两边怎样才会留下凹痕,再将这部分记忆“取出来”,然后大胆地假设求证,这是他的“取出来”。
后文中有这样的描述:“那个男人因为贪图金钱而跟一个年龄远比他大的女人结了婚,只要妻子和前夫的女儿跟他们一起生活,他们就可以享用她的钱。就他们所处的地位来说,这笔钱财相当可观。因为失掉这笔钱,境况将大不相同,所以值得去拼命保住它。女儿为人善良和蔼,个性温柔多情,她这样品貌的姑娘是不会空守闺房的。她如果嫁人的话,将意味着她的继父每年损失一百英镑的收入。那么她的继父怎样预防这种事情发生呢?显然,他会想方设法把她关在家中,不允许她和同样年纪的人交往。不久,他发现女儿变得不那么听话了,她坚持自己的权利,最后竟然声称一定要赴舞会。这么一来,她那个诡计多端的继父该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毒辣的诡计,在妻子的默许之下,他把自己伪装起来,戴上墨镜,戴上毛蓬蓬的假络腮胡子,把自己清晰的说话方式变成柔声媚气的耳语。由于女儿近视,所以他的伪装就更显得万无一失。他以霍斯默·安吉尔先生的名字出现并向自己的女儿求爱,免得她爱上别的男人。”
福尔摩斯推测出女人是近视的,他在后面整理思路的时候将这一点“放进去”,使其成为真相梳理的重要一环。所以他的探案过程就是一个“取出来”和“放进去”的过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也离不开“取出来”和“放进去”的方法,因为这就是一个整理的过程。我们将与事件相关的信息从记忆中“取出来”,然后把所有正确的信息放到一起,组成清晰脉络的思路,如我们的工作总结、 人际关系等都会用到它。掌握好“取出来”和“放进去”的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双轨反射思考方式
双轨反射思考方式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我们先来分别看一下这两种思考方式:
归纳法是从观察、实验和调查所获得的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推理形式,属于从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例如,人们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渐渐认识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个别现象,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经过分析和推理,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有生物都有遗传现象。这就是一个归纳推理的过程。归纳法的主要特点是:归纳法是思维对记录下来的事实的加工和处理;归纳法的结论是客观事物概括统计的结果;归纳法具有强烈的方法配伍性;归纳法不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深层本质规律。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王后生日聚会当天邀请了很多社会名媛,在聚会上,她和大家聊起了一顶价值不菲的“王冠”。相传这顶“王冠”不仅非常昂贵,而且拥有它的人会得到天神的祝福。这时,旁边的一位女士从手提箱里拿出一个王冠并骄傲地说:“尊敬的王后请看,这就是您刚才提到的王冠。”并将王冠放到了桌子上供大家观赏。突然,整个大厅的灯都灭了,一分钟后灯又重新亮了起来,可是桌子上的王冠不见了,众人见此皆议论纷纷,带来王冠的那位女士更是心急如焚。这时王后站出来说:“大家不要惊慌,大厅所有的门窗都是锁着的,偷王冠的人现在一定还在这里。”到底是谁偷走了王冠呢?
在这个例子中,首先,窃贼能在一分钟之内将王冠偷走,一定是有预谋的,而且他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而那名女士是突然将王冠拿出来炫耀的,在场的人都不知道她将王冠带到了现场。其次,王冠的体积比较大,很难藏起来,而且王冠没有机会被带到大厅以外的地方,那么王冠唯一可能的去处就是带来王冠的女士的手提箱。所以,根据归纳法,偷王冠的就是带来王冠的那位女士。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判明因果关系,然后以因果规律作为逻辑推理的客观依据,并且以观察、试验和调查为手段,所以结论一般是可靠的。
但是归纳法也有其局限性,它只能辨明简单的和确定性的因果关系,对于双向因果关系和随机性因果关系等复杂的问题,归纳法就无能为力了。
这时就要提到演绎法。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即用已知的一般原理考察某一特殊对象,推理出有关这个对象的特定结论。比如,所有生物都有遗传现象。从这点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因为狗也是生物,所以狗也会有遗传现象。这是由演绎法得出的结论。演绎法的主要特点是:演绎是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为前提推导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公理是演绎的逻辑出发点;演绎是一般原理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逻辑形式。三段推理术是演绎法中的主要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前文提到的“苏格拉底会死吗?”
由于演绎法是我们已知的一般性原理,所以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它揭示了个别和一般的必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推理的结论也就必然是真实可信的。但是,演绎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演绎推理本身只能揭示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能进一步揭示共性和个性的对立,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所以,只采用演绎法是不能完整地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的。
归纳和演绎这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另一方面,归纳必须以演绎为指导,演绎与归纳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逻辑思维的作用。所以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所谓的“双轨反射思考方式”,认为归纳法和演绎法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采用,从而形成了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