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开金字塔:华为组织变革与人才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警惕大企业病,打破平衡,重建平衡

任正非强调:“我们必须打破平衡,通过不平衡才能刺激发展,但我们也确实需要一些合理的平衡手段。”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不断地打破平衡、重建平衡如此一个循环过程,有效防止大企业病的产生。

企业发展的极端:秩序与活力

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表示:“企业如何在构建秩序与激发活力的左右矛盾中寻求动态平衡,既是宿命,亦是挑战,是从来无解的千古话题,也是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使命所在。”

企业管理与军队管理类似,因为现代管理系统化的理论和实践就源自于军队管理。由于美国空军轰炸作业的频繁失误,美军就引进了一批哈佛大学的高才生,对军队进行数字化改革,以提高轰炸的准确率。这些崇拜数字、强调效率的军官退伍后,被福特公司聘请去进行管理变革。20世纪40年代初的福特公司,管理混乱,因此这些退伍军官将数字化管理引入福特公司,帮助公司走出了困境。这一举措也奠定了福特公司高效率、高秩序文化的基础。但是,这种管理的过度化也给后来的福特公司带来了不少的问题,例如绩效评价的极端化、管理冷漠以及组织协同性带来的效率低下。

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过度追求市场的快速扩张,容易忽视对组织制度及流程的建设,导致企业陷入混乱与无序的状态。此时,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就会进行制度化的建设,营造有序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制度化的不断推进,管理的过度化必然就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层级复杂、效率与公平的冲突、市场与机关的冲突等。

由于管理混乱,华为运作效率低下,于是任正非引入了西方各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化的建设,形成了一套能够与西方市场客户对接的通用符号。但是,华为在“西方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秩序化,越来越讲究流程,导致企业也不可避免地患上了组织僵化的“西方病”。

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指出:“华为患上‘西方病’的另外一个因素,可能就是跟人一样,年轻的时候生机勃勃,到中年就变得更理性了,理性的另外一面就是世故,缺乏激情,不敢做决策、不敢冒险,到老了的时候可能就变得很惰怠,缺乏动力与活力,组织也是这样。所以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不见得是下一个,但倒下是肯定的,就像人一定会死一样,组织所有的努力就是要延缓它的死亡,使之存活的过程能够更健康一点,而且使这个健康更持久一点。激情衰退、活力衰减问题,在组织体系内会不断地滋生,要不断通过变革去消除它,但也别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它,它会不断地冒出来。任何组织概莫能外。”

构建秩序与激发活力永远是矛盾的,企业需要打破秩序到构建规则,又到打破秩序的循环式演进,来实现持续的发展。为此,任正非强调华为人要坚持自我批判,不断地进行管理变革,持续优化管理,延长企业的生命。

寻求动态平衡,防止“熵死”

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只有以耗散结构来实现运作管理,才能有效避免“熵死”。他说:“公司的运作应该是一种耗散结构,应该让公司在稳定与不稳定、平衡与不平衡间交替进行,这样公司才能保持活力。”

这意味着华为不强调严厉、苛刻的管理,而是强调让能量缓慢而不断地释放,避免各种管理矛盾集中爆发,从而引起公司的动荡。

我们生命体是典型的耗散结构,通过开放与外界进行新陈代谢,保持机体活力。耗散结构是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Ilya Prigogine)在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通过能量耗散过程和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机制,能量到一定程度,熵流可能为负,系统总熵可以小于零,则系统通过熵减就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可见,在耗散机构中,能避免熵死。

也就是说,耗散结构强调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还是社会的系统,通过与环境的交换,就能保持动态平衡,避免消亡。这是任正非和华为所推崇的理想组织结构。

任正非在2011年的公司市场大会上说:“我们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新生。什么是耗散结构?你每天去锻炼身体跑步,就是耗散结构。为什么呢?你身体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了,就变成肌肉了,就变成了坚强的血液循环了。能量消耗掉了,肥胖病也不会有了,身体也苗条了,这就是最简单的耗散结构。那我们为什么要耗散结构呢?大家说,我们非常忠诚于这个公司,其实就是公司付的钱太多了,这样公司不一定能持续。因此,我们把这种对企业的热爱耗散掉,用奋斗者、用流程优化来巩固。奋斗者是先付出后得到,与先得到再忠诚,有一定的区别,这样就进步了一点。我们要通过把我们潜在的能量耗散掉,从而形成新的势能。”

很多企业在发展壮大后,就会固守原有的管理模式,但事实上,组织管理如逆水行舟,一旦没有进步,就会出现后退,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如果企业管理者想要进步,则要秉持自我批判的意识,努力从本企业的当前现状中找出有待改善的空间,并采取有效组织行为,推进企业组织的持续进步。

聚焦主航道,持续不断地变革

华为内部曾就未来战略发展方向开展了一次大讨论,结论是:系统谋略不意味着面向更多领域,它可能只是要求华为坚持只做一件事,资源更加集中,这样华为就会成功。《华为基本法》的诞生恰恰是华为聚焦战略的设计体现,它保证了华为后来发展的战略路径不再走偏。

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汹涌而至,一些企业纷纷转战互联网,这时任正非强调,华为要想一直活下去,就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当然,任正非所说的“别那么互联网冲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地排斥互联网,在华为2013年财务报告的“行业趋势”部分,已经呈现出了华为对互联网的深度思考以及清晰认知,任正非的这种呼喊,其目的在于唤醒那些盲从于互联网的华为人。

任正非面对互联网浪潮,给出的选择是“聚焦”,而非“固守”。这也意味着华为在选定战略领域后,并不是一味因循守旧,而是会为了使企业获得更有利的发展而细化甚至革新企业战略。比如,华为的业务重点一度是运营商市场。但是运营商市场的发展潜力有限。华为市场总监余承东曾公开声称,运营商市场如果做到400亿美元,就已经基本达到极致了。尽管传统设备市场仍然有上升空间,但是蛋糕大小已经是有限的了,所以,“我们要拓展边界,从CT向ICT转变。”因此,从2010年开始,华为已经在云计算领域发力。

2010年11月,华为极为高调地发布了云计算战略及其端到端解决方案,同时启动“云帆计划2011”。这是华为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的显著标志。11月1日,华为在深圳举行的云计算大会上,正式发布“云帆计划2012”。在该计划发布中,华为首次明确了其云计算的三大战略:大平台、促进业务和应用的云化、开放共赢。为了保障该战略的有效实现,华为特别成立了IT产品线部门,下设云平台领域、服务器与存储领域、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领域和媒体网络领域,进而以云计算为平台基础,重新打造IT产品。

这一系列战略行动的背后,恰恰是华为加快推进云计算战略的实施步骤。当然,华为无论是选择聚焦,还是选择革新,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不断发展、持续进步而采取的策略。对于企业而言,唯有不断发展、持续进步,才是企业战略的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