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美隐现:史前·夏商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墓葬:“灵魂”的见证

从以上的追溯中可以看出,远古人类的审美因素是在旧石器时代的长期酝酿中缓慢增长着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把山顶洞人的文化作为史前审美文化的真正萌芽,仍然要说是他们首先发出了审美的消息,就在于他们是第一次以墓葬形式,是以有了精神活动痕迹的人的“面目”,而不单纯是以古化石的形式,开始与我们“见面”和“对话”的关于山顶洞人的遗址及文化遗物,参见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中“山顶洞遗址”部分,第37—41页,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

山顶洞人的洞穴遗址位于周口店龙骨山的顶部,作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他们的石器似乎并不典型,就只发现了25件,但在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却发现了一根做工精细的骨针。针孔虽已残缺,断孔还分明可见,这是用极小而细坚的尖状器才能挖出来的;针身保存完好,长约八十二毫米,形体纤细微弯,刮磨得十分光滑,一直延伸到又尖又细的针头。若没有一双已经相当灵巧的手,没有相对复杂的工艺,你很难想象能造出如此精巧的“作品”。这应该是同已经成熟的石器制造相伴并生的。

骨针告诉我们的当然不止这些。针是用来穿连的。它首先能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衣服。当然,把兽皮穿连起来也可以用来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但对于穴居的山顶洞人来说,骨针更是应该用来缝缀蔽体之物的。从与动物一样的赤身露体,到穿上经过缝制的衣服,人类这是又朝着文明的方向跨进了一步。种种文化遗物、遗风已经表明,人类穿衣最先遮蔽起来的似乎是性器官,这是性禁忌的产物,山顶洞人的骨针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他们已经结束了纯自然的乱交杂婚阶段和最原始的血缘家庭形式,开始实行禁止父母子女通婚的族外群婚了?氏族社会的初步形成,意味着原始文化将超越单纯生产因素的层面,注入社会的、精神的内容和因素。

他们的墓葬是最有力的证明。山顶洞人的洞穴分洞口、上室、下室、下窨四个部分,上室为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下室即为掩埋死者的葬地。山顶洞遗址所发现的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部分躯干骨,就静静地躺在这里。不过,他们的身边并不死寂,不但周身和周围都撒满火红的赤铁矿粉,还有许多生前用过的器物、佩带的饰物相陪伴。不难看出,山顶洞人对于掩埋死者,一定是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

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第一座墓葬,又是如此费了心思的一座墓葬。就是这座墓葬,忽然间为我们探寻当时人类的心迹,打开了第一扇窗口。

首先,在早先的古人类遗迹中,从未见到掩埋死者的痕迹,为什么到了山顶洞人这里,死者却被如此精心地安置下来,出现了附着随葬品的墓葬形式?最合乎情理的推断只能是,他们已经考虑过肉体和灵魂、生命和病死的问题,并从幼稚的感觉和无知的推理中得出了灵魂不死的结论。

灵魂,是后来宗教学所给定的一个概念,最初它在远古人类那里称作什么,我们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了。但灵魂乃至神灵,又确曾是普遍支配史前人类精神活动的原始宗教观念。在最初生出这种意识的古人那里,它可能只是某种充盈在人的肉体内又可以离开人的肉体而走掉的东西,某种使他的肉体可以活动起来的生命活力,某个与他的肉身不同的另外的“他”。推想起来,当人类的思维开始想到自己、又有太多的不明白时,这种意识的产生并不奇怪。比如,明明是躺下睡觉了,梦中的“我”却总是有一番奇特的游历;再比如,重病时,人已奄奄一息,病好后,却又生气盎然,这些灵、肉“离合”的现象重复多了,一个后人叫做“灵魂”的东西也就慢慢在原始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人类学家泰勒就是从睡眠、做梦、出神、幻觉、疾病、死亡这些生理现象中,最先探讨了原始人灵魂观念的构成的《原始文化》第416—44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恩格斯更从这种灵魂的产生,寻绎出远古人的“灵魂不死”观: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灵魂不死,就意味着死者可能还会在另一个世界生活;而这位死者,又是他们氏族的亲密成员,这就需要生者对他加些呵护和关爱,毕竟生与死在当时的人类那里,界限还相当模糊,族人之灵对于生者,是不可能没有影响的。山顶洞人把自己死去的亲人就埋在下室,并做出了一系列生活安排,应该就是他们这种思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