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郑和下西洋的广东籍随员
李隆戍:新宁县人,李隆戍补役永乐三年(1405)西洋公干。四年旧港外洋杀获功升小旗,五年公干,七年升总旗,九年西洋公干,十三年升试百户。
何得清:归善县人,远年间流移旧港住过。永乐四年(1406),蒙千户杨信奉敕谕,到得清顺招本官头目前来朝,钦除千户,仍回旧港招谕。五年拨锦衣卫镇抚司带俸,十四年复往西洋忽鲁漠斯等国公干,钦升锦衣卫指挥佥事。
尹仲达:香山县人,永乐四年随招谕千户杨信赴京,本年升正千户锦衣卫镇抚司带俸,十五年(1417)西洋公干。
蔡荣:海阳县人,永乐三年差旧港招谕,五年升实授百户,拨锦衣卫镇抚司带俸。十年西洋公干。
林景清:海丰县人,澉浦所千户。洪武十六年(1383)编隶镇南卫,子公保代,征南殁。弟公养补,调江阴卫,永乐中下西洋,升总旗,征忽鲁漠斯国,升试百户。
钟左:东莞县人,年四十九岁,系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始祖钟海清,永乐五年应招率领本管头目人舡随同前来朝见,升正千户,拨锦衣卫带俸。十三年西洋二次有功,升指挥佥事,永乐二十一年故。
李真:东莞县人,远年往福逻臣国奉敕招谕。永乐七年除授百户,十年西洋公干,十四年仍往西洋公干,十八年钦升锦衣卫营镇抚。
陈永华:东莞县人,永乐三年差旧港招谕金仲礼等,五年升副千户,六年拨锦衣卫镇抚司带俸,十七年(1419)西洋等处有功,永乐十八年四月升正千户,宣德二年故。
黄子成:东莞人,澉浦所百户。洪武十六年募隶镇南卫,海运殁。子本奴补,下西洋,升总旗,又征西洋,永乐七年(1409)升百户。
另据暨南大学李龙潜教授提供:
何汉凕:香山小榄人,永乐九年随征西洋有功。
何泽远:香山小榄人,永乐五年六月差同内官郑和往西洋有功,升总旗。七年差征西洋锡兰等处,屡有战功,六年升校尉,试百户事。
从辑出的郑和下西洋的广东籍随员名单来看,其人俱出自新宁、归善、香山、海阳、海丰、东莞等沿海县份。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明代此数县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是海洋经济发达之区,人民惯于向海洋讨生活,对海洋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二是明代此数县俱在广东的东、中、西三路海防防线上,沿途均设有卫所。郑和下西洋使团的武职人员主要是从各卫所调配,从辑出的随员来看,全部授以武职,有些人原本就是广东或其他省沿海的卫所军人。随征西洋的广东籍武职人员,有从南京行在附近的卫所重地征发的,如海丰人林景清之弟林公养是从江阴卫调出,东莞人黄子成之子黄本奴是从澉浦所调出。明代江阴卫和澉浦所都是控扼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的海防要地。
这些人皆因随郑和“征西洋”有军功而获朝廷升赏。
如因“补役”而参与郑和舰队首次远航的李隆戍,“(永乐)四年旧港外洋杀获功升小旗”。旧港,原为古三佛齐国地,后为爪哇所破,更名旧港,以别于闽粤华侨所聚居的“新村”。据巩珍《西洋番国志》等史料记载,广东南海人陈祖义在明初已是旧港的“酋长”,经常剽掠过往的商船,郑和舰队首航旧港时,曾“招谕”此人,但其反复无常,南海人施进卿协助诱执陈祖义,斩之京师。李隆戍在“旧港外洋杀获”,可能就是这次战斗,并因功而升小旗。另海阳人蔡荣在永乐三年曾被差“旧港招谕”,可能也是参与了“招谕”陈祖义事。
何泽远则因“征西洋锡兰等处,履有战功”。据《西洋番国志》载:永乐九年,郑和使团第二次往返西洋时,锡兰山国王企图阻绝中国的“朝使归路”,郑和发兵破其城,生擒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以归,后来永乐帝开释亚烈苦奈儿及家属返国。锡兰山战斗是郑和下西洋以来规模较大的战事,永乐帝着礼部和兵部共同拟定升赏例,可见朝廷对此次武功特别重视,故不惮其长予以转录:
凡官军奇功升二级,头功升一级。指挥、千户、百户存者递增其秩;亡殁者与其子。总旗奇功存者升实授百户,亡殁者子升试百户;头功存者升试百户,亡殁者子孙实授总旗。总甲奇功存殁俱升试百户,头功存殁俱升实授总旗。小旗奇功存者升试百户,亡殁者子升总旗;头功存者升总旗,亡殁者子升实授小旗。小甲奇功存殁俱升总旗,头功存殁俱升实授小旗。校尉、力士、军人、大长、带管、舵工、稍水、班碇手、军人奇功,不问存亡俱升总旗;头功俱升小旗。舍人、余丁、老军、养马小厮,奇功、头功悉如校尉军人之例。不愿升者,加倍给赏。奇功指挥每员赏钞二百锭、彩币六表里。千户卫镇抚钞百六十锭、彩币四表里;百户所镇抚钞百二十锭、彩币三表里。御医并番大长钞百锭、彩币一表里、绵布二疋。校尉钞九十锭、绵布五疋。旗甲、军民、通事、大长、小厮、军匠、军行人钞七十锭、绵布五疋。民医、匠人、厨役、行人、稍水并家人钞三十锭、绵布二疋。奇功次等指挥钞百六十锭、彩币五表里。千户卫镇抚钞百三十锭、彩币三表里、绢三疋。百户所镇抚钞百锭、彩币二表里、绢二疋。御医并番火长钞八十锭、彩币一表里、绵布一疋。校尉钞七十锭、绵布四疋。旗甲、军民、通事、火长、小厮、军匠、军行人钞六十锭、绵布四疋。民医、匠人、厨役、行人、稍水并家人钞四十五锭、绵布三疋。头功例与奇功次等同。头功次等指挥钞百五十锭、彩币四表里、绢三疋。千户卫镇抚钞百二十锭、彩币三表里、绢二疋。百户所镇抚钞九十锭、彩币二表里、绢一疋。御医并番火长钞七十锭、彩币一表里、绵布一疋。校尉钞六十五锭、绵布四疋。旗甲、军民、通事、火长、小厮、军匠、军行人钞五十二锭、绵布四疋。民医、匠人、厨役、行人、稍水并家人钞十二锭、绵布二疋。从之。
锡兰山之战,从参战的指挥乃至家属都有升赏,赏例极其明细,可谓升赏不遗匹夫。何泽远以是得“总旗”之殊荣。
随下西洋的有功人士,后来多拨入锦衣卫亲军,如东莞县人钟左因永乐五年始祖钟海清“应招率本管头目人舡随同来朝,升正千户”,钟左则“拨锦衣卫带俸,(永乐)十三年西洋二次有功升(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永乐五年正是郑和第一次远航,执旧港陈祖义以还。钟海清极有可能是旧港受“招谕”来归之人,故得“率本管头目人舡随同来朝”(由于资料未备,此事待考)。又如归善县人何得清参与旧港“招谕”,“(永乐)五年拨锦衣卫镇抚司带俸,十四年复往西洋忽鲁漠斯等国公干,钦升锦衣卫指挥佥事”。可见这些有功随员都得到了重用而跻身锦衣卫,被调任要职或调往其他海防重地;如李隆戍、何得清、尹仲达、蔡荣、李真、陈永华等人更多次随郑和往返西洋;也有人数代袭职,后人继续效力于郑和的远航使团,多次往返西洋,如钟海清及其后辈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