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结语
关于村头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第一次发掘简报“推测这类遗存已属于青铜时代早期”,第二次发掘之遗物、遗迹与其情况基本相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省考古所在珠海棠下环进行发掘,出土了2件铸铜石范
,共存的遗物、遗迹则应属于本地青铜时代早期。该遗址出土的釜、尊、圈足盘、凹底罐、器座等陶器,和以网格纹、曲折纹为代表的几何形印纹,都与村头遗址具有很大的共性,二者年代亦相若。类似的遗存还有三水银洲
、珠海东澳湾
、高要茅岗
等。
在村头遗址发现并清理了一批房屋遗迹,使得我们对该聚落的分布有了较清楚的了解。在村头贝丘遗址,居住区主要在东北部,中部为类似广场的公共活动场所,南部系垃圾区。在房屋分布密集的东北部还有非成年人的墓葬区,成人墓葬区则有待日后工作去发现。
此外,陶器群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邻地区同期遗存的关系。例如村头遗址的BⅢ式豆(即折腹豆),相似的造型在普宁池尾后山遗址、深圳咸头岭晚期墓葬
中都能见到。而深腹的罐、钵在后山、浮滨类型
中也可以见到。这对于认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土著青铜时代早期遗存,及其与其他地区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附记:参加发掘整理的有李岩、韦贵耀、刘成基、龙家有、王红星、李河清、梁国劲、邹迟根等。
领队:朱非素
绘图:曹子钧 陈红冰
摄影:黎飞艳
执笔:李岩
(原载:《文物》2000年第9期,第2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