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结语

关于村头遗址的性质和年代,第一次发掘简报“推测这类遗存已属于青铜时代早期”邱立诚、刘成基:《东莞村头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广东省博物馆馆刊》1991年第2期。,第二次发掘之遗物、遗迹与其情况基本相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省考古所在珠海棠下环进行发掘,出土了2件铸铜石范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珠海市平沙文化科:《珠海平沙棠下环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7期。,共存的遗物、遗迹则应属于本地青铜时代早期。该遗址出土的釜、尊、圈足盘、凹底罐、器座等陶器,和以网格纹、曲折纹为代表的几何形印纹,都与村头遗址具有很大的共性,二者年代亦相若。类似的遗存还有三水银洲朱非素:《珠江三角洲贝丘、沙丘遗址和聚落形态》,《南中国及邻近地区古文化研究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珠海东澳湾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珠海市淇澳岛东澳湾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高要茅岗杨豪等:《广东高要县茅岗水上建筑遗址》,《文物》1983年第12期。等。

在村头遗址发现并清理了一批房屋遗迹,使得我们对该聚落的分布有了较清楚的了解。在村头贝丘遗址,居住区主要在东北部,中部为类似广场的公共活动场所,南部系垃圾区。在房屋分布密集的东北部还有非成年人的墓葬区,成人墓葬区则有待日后工作去发现。

此外,陶器群体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邻地区同期遗存的关系。例如村头遗址的BⅢ式豆(即折腹豆),相似的造型在普宁池尾后山遗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广东普宁池尾后山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7期。、深圳咸头岭晚期墓葬深圳市博物馆等:《深圳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中都能见到。而深腹的罐、钵在后山、浮滨类型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饶平县古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93年第8辑。中也可以见到。这对于认识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土著青铜时代早期遗存,及其与其他地区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附记:参加发掘整理的有李岩、韦贵耀、刘成基、龙家有、王红星、李河清、梁国劲、邹迟根等。

领队:朱非素

绘图:曹子钧 陈红冰

摄影:黎飞艳

执笔:李岩

(原载:《文物》2000年第9期,第25—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