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六 岭南人文荟萃地

宋元以来,东莞名人辈出,明清时期尤为兴盛,誉满岭南,明代邱濬在《东莞县重建儒学记》云:“岭南人才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逾东莞者。……东莞人才之盛且显,独甲于岭南。”[明] 张二果、曾起莘著,杨宝霖点校:[崇祯]《东莞县志》卷六《艺文志》,第732—733页。仅以清末民初陈伯陶修纂的《东莞县志·人物略》统计,有立传的莞籍名人达895人;近代以来,东莞更是名家辈出,先后出现了卓有声名的几大家族,并在医学、建筑学、地质学、信息科学等科技领域涌现出众多精英。各历史时期的东莞名人及其所在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在岭南乃至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东莞之所以人文荟萃,源于其代有传承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即忠义不屈的精神、兴学重教的传统、敢为人先的气魄、传承家学的信念。

(一)忠义之乡

屈大均曾评说:“东官为忠义之乡。”[清] 屈大均:《文烈公行状》,张家玉撰,杨宝霖点校:《张家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95页。东莞历来具有反压迫的光荣传统,历史上曾爆发过数十次农民起义,近代以来开展了英勇地抗英、抗日斗争,忠义、不屈的抗争精神贯穿东莞历史的始终。宋元之际,东莞榴花村义士熊飞起兵抗元,得到了李用(熊飞之岳父)、赵必等莞籍名士的支持,于铜岭之战大败元军,收复莞城、广州,后在韶关血战中壮烈牺牲。屈大均有评:“东官自是英雄地,熊氏将军首建威。”[清] 屈大均:《榴花村吊宋义士熊将军飞》,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93页。明清之际,不乏守边御敌、屡建战功的英雄人物,如罗亨信、袁崇焕、张家玉等。罗亨信是明正统年间督镇西北边陲的重臣,多次抵御北方蒙古族的进犯,为明朝的稳定立下战功;袁崇焕为明末抗金柱石,于明朝危难之际主动请缨奔赴辽东战场,屡次重挫后金敌军,被誉为“大明长城”;张家玉为明末抗清名将,屡败清军,后于增城兵败,宁死不降,赴水而死,被誉为“岭南三忠”之一。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于虎门销烟后在东莞组建抗英队伍,东莞乡民积极加入抗英义勇行列,与英军浴血奋战,在沙角、虎门两场战役中,关天培、陈连升等诸多爱国官兵拼死抵抗,以身殉国。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东莞雁田与深圳、新界毗邻。雁田人民在武进士邓辅良的率领下,修工事,筑炮台,多次重创越界北侵的英军,雁田乡也因此被清政府授予“义乡”。抗日战争时期,蒋光鼐指挥第十九路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奋勇杀敌,王作尧率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及在此基础上组建的东江纵队英勇抗日。前仆后继的东莞人,为了抗战的胜利视死如归,仅省级“革命烈士”就达400多名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东莞抗日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7页。

大明长城——袁崇焕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东莞石碣水南村人,明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抗金将领。明天启二年(1622),辽东军情紧迫,袁崇焕单骑出关考察形势,还京后自请守辽,驻军山海关,筑宁远、锦州等四城。天启六年(1626),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宁远,面对十多倍于己的强敌,袁崇焕拒绝劝降,身先士卒,重挫敌军,取得“宁远大捷”。天启七年(1627),皇太极率军再攻锦州、宁远,袁崇焕率部奋勇还击,又获“宁锦大捷”。崇祯二年(1629),后金军进围北京,袁崇焕督师入卫,初战获胜。在驱敌于国门的关键时刻,袁崇焕以“引敌长驱”的罪名被明廷逮捕,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被处以磔刑。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其冤屈才得以昭雪。

近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曾评价袁崇焕:“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梁启超:《袁崇焕传——明季第一重要人物》,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东莞历史人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金庸先生评说:“过去三百多年内出了两位与中国历史有重大关系的人物,最重要的当然是出生于广东中山县的孙中山先生,另一位是出生在广东东莞县的袁崇焕。”金庸:《袁崇焕评传》,东莞市政协编:《袁崇焕研究论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60页。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致力研究袁崇焕数十年,认为其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智、大勇、大廉者”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华书局,2008年,第395页。

抗日名将——蒋光鼐

蒋光鼐(1888—1967),字憬然,东莞虎门南栅人,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时任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的蒋光鼐,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抗击日本海陆空军的联合进攻,迫使日军多次增兵易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淞沪抗战后,他参与发动“福建事变”,积极开展爱国救亡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常委、纺织工业部部长等职,致力于建设祖国统一战线,为发展我国棉纺织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蒋光鼐十分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在任职东莞明伦堂董事长期间,将资金投入到教育与慈善事业,资助了东莞中学、虎门中学、东莞医院、普济医院等学校和卫生福利机构,并将其广州的居所捐作莞旅中学的校舍。詹谷丰:《蒋光鼐将军与故乡公益事业》,虎门镇人民政府编:《爱国将军蒋光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9—261页。

蒋光鼐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亲身参加了推翻清朝统治、讨伐北洋军阀、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致力于和平民主活动和祖国统一战线建设,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兴学重教

莞之立学,始于宋代,东莞学宫自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迁建,存世760余年,为东莞培育众多人才。明清时期,东莞学校林立,科举发达,人才尤为兴盛。明代书院达31所,居全省前列,孔祥龙:《明代广东书院数量考》,《神州文化》,2013年7月刊,第27—28页。有文进士81名(见表6-1),数量仅次于南海(146)、番禺(96)、顺德(85)郭培贵:《明代东莞地区的科举群体及其历史贡献》,《暨南学报》,2008年第6期,第119页。,清代武举进一步发展,武进士达76名。

由于兴学重教,东莞名家辈出,文艺史志发展兴盛。东莞历代文学作品以诗歌为盛,宋赵必、陈纪,明陈琏、邓云霄均享誉岭南诗坛,民国10年(1921)张其淦编纂的《东莞诗录》收历代诗篇5736首,数量之多,省内无出其右杨宝霖:《东莞诗歌总集编纂源流》,《莞城千年文化》编辑委员会编:《莞城千年文化》,第299页。。此外,清代东莞人钟映雪加评了广为流传的东莞民间文学作品《花笺记》、《二荷花史》,并刻印了《花笺记》使之驰名中外;东莞书画艺术享誉岭南,明代有善画山水的袁登道、善画兰石的王应华、善画马鹰的张穆,清代有善画虎的王文竹、善画梅的周序鸾以及善画梅兰草虫的张敬修等,居巢、居廉客居东莞可园十年,创新“撞粉”、“撞水”技法,成为晚清岭南花鸟画主流,并培养出高剑父、陈树人等众多杰出弟子,开近现代岭南画派之先河;东莞历代方志与史哲名著迭出,明代陈琏的方志、林光的哲学、陈建的哲学及史学,在当时及后世影响甚大,且明、清两代东莞修志达15部,居全省县级之首陈谦:《明清两代广东修志概况》,《岭南文史》1983年7月刊,第24页。,尤其是清末民初陈伯陶主修的《东莞县志》,博行采访,详加征引,史志学界评价甚高。

明代哲学家、史学家——陈建

陈建(1497—1567),字廷肇,号清澜,别署清澜钓叟、粤滨逸史,东莞亭头场(今东莞莞城)人。明代哲学家、史学家,在明后期的史学史和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陈建为嘉靖七年(1528)举人,累官山东信阳县令,48岁时以母亲年迈为由辞官回乡,专心著述。著有《学蔀通辨》、《治安要议》、《皇明历朝资治通纪》、《西涯乐府通考》、《明朝捷录》、《陈氏文献录》等。其中,《学蔀通辨》是理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以详细的史料阐明了朱子学问思想的先后次序,说明朱学和陆学的不同之处;《皇明历朝资治通纪》是明朝第一部编年体九朝通史和重要的纲目体史著,史论精辟,影响深远。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当时学者的极力推崇,引发了明代中晚期编纂补纂明代史乘的风气,成为“晚明野史,不下千家”的先导。明隆庆五年(1517),明廷以陈建私修国史下令禁毁该书,然而坊间却翻刻不绝,更加广为传诵,传播至朝鲜、日本等国。至今,海内外公私所藏版本犹存47种。杨宝霖:《东莞古籍经眼录》,《声报文化周末》,2011年9月2日B02版。后人有评:“粤东有陈献章,世称新会之学;有湛若水,称增城之学;至建书出,称东莞之学。”容肇祖:《陈建传略》,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东莞历史人物》,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

岭南画马名家——张穆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东莞茶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画家、诗人。张穆善画人物、翎毛、兰石、山水,尤善画马,他尝畜名马,朝夕相伴以熟悉马的性情,故下笔栩栩如生,其马画在当时独树一帜,享誉大江南北。屈大均《赠张穆之画马》赞曰:“今代推曹霸,纷纷绢素来。真龙谁解好,天马自无媒。”将其与唐代鞍马名家曹霸和宋代李公麟相提并论。单小英编著:《张穆》,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页。张穆将不仕清朝的遗民情结融于马、鹰等形态各异的动物绘画中,以其题材的独创性,成就了在画史上的特别地位。朱万章:《东莞书画发展述略》,东莞市政协编:《东莞历史文化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71页。此外,张穆的诗文也颇得时誉,著有《铁桥集》,容庚先生评价其诗:“于岭南三家而外允推独树一帜。”

暨南学堂创办人之一、清末探花——陈伯陶

陈伯陶(1855—1930),字象华,一字子砺,东莞凤涌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总纂、江宁提学使等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伯陶出署江宁提学使,在南京创办了学习外国语言的方言学堂和培养华侨子弟的暨南学堂(即暨南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辛亥革命后,陈伯陶隐居香港九龙,潜心著述,编纂《宋东莞遗民录》、《胜朝粤东遗民录》等大量著述,并修成一部史志学界评价甚高的志书——《东莞县志》。

(三)科技精英

东莞素有开放包容的传统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屈大均曾评述:“东莞为广东之东,东者日之所始,其人之文明宜居天下之先。……此广东人之所受以文明者,而东莞辄先得之。”纵观东莞历史,确有屡得风气之先,开创了众多的先行之举:明正德年间,东莞吸收西方军事技术,首仿佛郎机炮,驱逐葡萄牙侵略者;明万历年间,虎门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成为我国引种番薯之第一人,东莞亦成为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1839年虎门销烟,东莞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1978年太平手袋厂的创办,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数百年来,东莞一直传承和延续着开放包容、创新钻研、敢为人先的精神,在近现代医学、农学、建筑学、地质学、物理学及信息科学等科技领域孕育了众多的精英:中国近代土壤学的先驱邓植仪、中国临床放射学的奠基人谢志光、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先驱林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邓锡铭(光学专家)、李衍达(智能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建筑专家)、毛炳权(高分子化工专家)、何镜堂(建筑专家)……他们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林克明、莫伯治、何镜堂

林克明(1900—1999),东莞石龙人,毕业于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建筑学院,先后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华南理工学院设计研究院院长等职。1932年,创建了我国南方高等学校第一个建筑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系(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前身),主持或参与了中苏友好大厦、广东科学馆、广州体育馆、广州宾馆、羊城宾馆、广州火车站等广州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被公认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先驱和伟大的城市设计家。

莫伯治(1915—2003),东莞麻涌人,曾任广州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白天鹅宾馆等。其主持和参与的建筑和园林建筑设计有17项先后获得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国家教委等部门颁发的优秀设计奖项。1994年出版的《莫伯治文集》获得了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

何镜堂(1938— ),东莞莞城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之一,被誉为“中国馆之父”、“岭南建筑学派带头人”。他在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建筑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被国家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代表作品有大都会广场、中国市长大厦、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何镜堂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工程有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

著名光学专家——邓锡铭

邓锡铭(1930—1997),东莞桥头人,光学专家,中国激光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组织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激光研究所——上海光机所,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氦氖气体激光器,及以“神光”系列为代表的高功率激光装置,为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和强激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激光科技之父”。

著名高分子化工专家——毛炳权

毛炳权(1933— ),东莞万江人,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烯烃聚合工艺和聚合催化剂的研究,成功研制中小型间歇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与聚烯烃N型高效催化剂及聚合工艺,取代进口催化剂,经济效益卓著,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四)名门世家

近代以来,东莞先后出现了卓有声名的几大家族:以学术知名的莞城旨亭街容氏和南街邓氏,以诗画和园林闻名于世的莞城博厦张氏,融贯中西之学的虎门王氏,以藏书闻名的麻涌莫氏、望牛墩伦氏以及闻名于商界的虎门卢氏、石龙周氏等。田根胜、阎江主编:《历史的风采——东莞历史文化的弘扬》,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2页。名门家族的兴起和发展,与东莞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东莞虽地处岭南,历史上大批中原移民迁入,故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影响,十分重视宗族和伦理观念。至今,东莞保留各历史时期的宗祠建筑近五百座。敬宗睦族、孝悌仁爱的宗族意识,为家族子弟树立了恪守家训、传承家学的信念。东莞的众多家族,有着重教育、喜藏书、勤学习的优良传统,名师的启蒙训导、丰厚的文献收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为族人传承家学、钻研学问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鸦片战争以后,东莞呈现出较强的文化开放性,西方文化得以迅速传播,大批东莞学人走上西方求学之路,或融通中西学识,在各相关领域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也成就了其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莞城容邓家族

容氏、邓氏是莞城知名的两大家族,且两族颇有渊源。容氏二十三世容作恭与邓氏结成姻亲,娶翰林院编修邓蓉镜之女邓琼宴,并诞下中国学术界负有盛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容庚。容庚:《东莞容氏家乘》,东莞市政协编:《容庚容肇祖学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96页。容庚的祖父容鹤龄,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掌教龙溪书院二十多年,以诗歌负盛名,有《竹山房诗稿》存世;父亲容作恭,曾就读于广雅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喜治史学,藏书甚多;叔父容祖椿师从居廉,善画山水、人物、花鸟,为岭南知名画家;三弟容肇祖为著名古典哲学史家、民俗学家;其妹容媛为著名金石考古学家,其编撰的《金石书录目》是迄今为止著录金石数目最全的一部。南街邓氏为竹园(今东莞温塘)邓氏的分支,自明代邓云霄始迁居南街,邓云霄为岭南著名诗人,也是东莞历代诗人中存诗量(存诗2616首)最多的一位,杨宝霖:《东莞古籍经眼录》,《声报文化周末》,2011年9月23日B02版。著作有二十余种,所著《冷邸小言》,是东莞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诗论,富有学术价值;其九世孙邓蓉镜,同治十年(1871)翰林,曾三署按察使,晚年任广雅书院山长,喜收藏书籍字画,著有《诵芬堂诗草》;邓蓉镜之子邓尔雅诗、书、画、印皆负盛名;邓尔雅之婿黄般若是癸亥合作画社(后改名“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海外中国水墨画的传播者”。容邓家族在学术界、艺术界的成就,在岭南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

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容庚

容庚(1894—1983),原名肇庚,字希白,号颂斋。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容庚少随舅父邓尔雅研读《说文解字》,学习金文、书法、篆刻,并随叔父容祖椿学习书画。1922年,容庚携《金文编》上京求学,深得古文字学家罗振玉、马衡等教授赏识,被破格录取为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任教,期间还兼任过北京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燕京大学学报》主编等,倡导成立我国第一个考古学组织——考古学社。容庚先生毕生献身于学术,出版专著三十余种,其中《金文编》为我国第一部专科性的金文大字典,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商周彝器通考》被誉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之作,为考古学者必不可缺的工具书;《殷契卜辞》为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丛帖目》堪称集大成的帖学巨著。

因家学渊源,容庚先生善书法、绘画、治印,尤以书法成就最高,精于隶、篆、行、草,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容庚先生还是一名文物收藏家,他人品高尚,涵养学林,晚年将其一生所藏的青铜器、书画、碑帖、文献等无私捐献于国家。

哲学史家、民俗学家——容肇祖

容肇祖(1897—1994),字元胎,容庚的三弟,著名古典哲学史家、民俗学家。容肇祖少随舅父邓尔雅研读古籍和诗词,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主攻中国哲学史,就读期间得到了陈垣、胡适等著名学者的赏识。毕业后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等学府任教。1928年主编《民俗周刊》,并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主席,后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主席,成为我国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发起人之一,为民俗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在哲学、史学、文学和民俗学等人文学科研究领域造诣精深,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专著有15部,发表学术论文约百篇。其所著的《明代思想史》、《魏晋自然主义》、《韩非子考证》、《李贽年谱》,在新加坡、英、美、德、日等国被翻印作教材或参考书,影响及海内外。其中,《明代思想史》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拓荒性的断代学术思想史著作,被学界誉为“断代哲学史的典范”。

篆刻家、书画家——邓尔雅

邓尔雅(1883—1954),字季雨,名溥霖,后更名万岁,别名尔雅,明代诗人邓云霄之第十一世孙、邓蓉镜第四子,为著名的篆刻家、书法家、画家。邓尔雅师从何邹崖学印,随黄屺香习书法,后东渡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活跃于艺林,享誉南北,曾助潘达微创办国内第一份机关刊物——《时事画报》,与黄宾虹、陈树人等创组贞社,与广东画坛名家潘致中等组国画写生队,与潘达微、黄般若组建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黄大德编纂:《邓尔雅篆刻集》,荣宝斋出版社,2004年,第363页。邓尔雅诗、书、画、印皆负盛名,尤以刻印最精,他将书法、绘画与篆刻融合在一起,融画法入印,书印相互渗透,创出了自己的篆刻风格,其一生所刻印章,数以万计。容庚评价邓公印刻:“吾粤三百年来,无此作矣。”

2.博厦张氏家族

东莞如见堂张氏,为唐殿中监曲江张九皋之后,一世祖张岘于南宋绍兴年间自闽迁居栅口(今莞城西隅),至二十二世张应兰,发展至栅口紧邻的博厦。博厦张氏家族以诗画传家,以园林闻名于后世。张氏族人工书善画,绘画多以梅、兰、花、鸟为素材,遗留了大量珍贵的作品,诗文几乎人有一集。张应兰之子张敬修善诗词书画,以画梅兰驰誉一时,著有《可园遗稿》;张敬修之子张振烈,诗文多以咏史抒怀,著有《绿绮楼诗抄》;其侄张嘉谟,工诗善画,写兰深得张敬修遗法,著有《静娱室画题诗》;张嘉谟次子张崇光,绘画技法极近居廉,书法秀致飘逸,著有《曼陀罗馆题画诗》、《止止室词抄》;东莞市政协、东莞市可园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编:《东莞可园张氏家族书画选》,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66—170页。张嘉谟第三子张蝶圣,性情豪爽,好饮酒赋诗,著有《花活草堂遗稿》。博厦张氏曾建有四园:张敬修建可园、张熙元(张敬修之兄)建学圃、张嘉谟(张敬修之侄)建道生园、张嘉言(张敬修之侄)建欣遇园,四园之中仅可园存于世,且名声最重,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杨宝霖编著:《东莞可园张氏诗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54页。晚清花鸟画家居巢、居廉依可园张氏十多年,创作独具特色的居派绘画,其晚期弟子高剑父、陈树人衣钵相传,开创了岭南画派,可园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策源地。

可园主人——张敬修

张敬修(1824—1864),字德甫,亦作德父。道光三十年(1850),洪秀全起义于金田,次年正月,张敬修在东莞选勇士三百人率往广西,救广西巡抚周天爵于重围,授浔州知府,后以军功授广西按察使、江西按察使等职。至咸丰十一年(1861),因病退休,养居可园。张敬修工诗词,好书法,善画梅兰,现存书法作品散见于其绘画题识中,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为其亲笔书写,运笔雄浑有力。其画品秀逸天成,笔墨清雅,陈树人《张敬修与居巢》一文评论其画:“善画梅兰,笔力遒健,逸品也。”张敬修喜交文人墨客,诗人陈良玉、简士良、何仁山等是可园的常客,他邀请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并长期资助“二居”的绘画事业,使可园成为当时粤中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影响了广东一代画风。

道生园主人——张嘉谟

张嘉谟(1830—1887),字鼎铭,别号遁叟老人、钝守、屋里山人、问花山人。张熙元第三子,张敬修之侄。张嘉谟幼年聪敏,深得塾师器重,16岁跟随叔父张敬修“服官粤西”,襄助军事,常有战功。咸丰六年(1856),奉叔父回籍养伤,自此不复出。张嘉谟性豪爽,善诗词,工绘事,画花卉虫鱼,得宋元宗派,写兰得张敬修遗法,也深得“二居”真传。中年后,专写墨兰,坚挺多见风骨,他所写的兰在当时与居廉的石齐名,有“居廉石、鼎铭兰”之誉,其修筑的道生园,与可园、欣遇园合称为东莞三大名园。

张嘉谟之子——张崇光

张崇光(1860—1918),字子勉,号鹤耶居士,张嘉谟次子。光绪十年(1884)府学第一名。工书善画,得其父家传。汪兆镛在《岭南画征略》中评其画:“工花卉,赋色明艳。”他的绘画风格与技法非常接近居廉,极得撞水撞粉之妙,所绘水墨牡丹,以浓淡分其阴阳向背,所绘水墨兰花,韵致更胜其父。其画多题诗词,且多为风雅之作,与画配合,相得益彰。张崇光的书法,秀致飘逸,洒脱中见谨严之章法,在张氏家族中最为人所称道。

3.虎门王氏家族

虎门王氏出自山西太原,宋代自南雄迁东莞县海南栅乡,至十六世分居虎门上官涌。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基督教礼贤会传入东莞虎门,王氏三十三世王元琛成为旅港华人中最早的传教士,在其影响下,王氏族人大多信奉基督,学习西学,在法学、医学、语言学、史学、地质学、机械工程学等领域代出人才。王元琛之子王煜初继为牧师,曾于1895年出版《中日战辑》,是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史料;其孙王宠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王宠惠之兄王宠佑为中国地质矿床学的先驱;堂兄王泽民为广东红十字会发起人之一,其译述的《红十字会救伤要法》为早年救急专书之佳作;堂弟王吉民为我国著名的医学史家。胡文俊编:《王宠惠与中华民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22—473页。

民国政治家、法学家——王宠惠

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著名法学家、政治家,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1895年,王宠惠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堂,成为该校首批学生,并以最优成绩获得“钦字第一号考凭”。他先后赴日本、美国、欧洲留学,专攻法政学,成为第一位入选德国柏林比较法学会的亚洲人。他第一个将《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其译本得到了法学界的认可,在很多美国大学被当作教科书,也由此奠定了他在国际法学界的地位和影响,1923年他被任命为海牙国际法庭正法官。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宠惠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孙中山的宣言和演说稿,多由王宠惠起草。1912年经孙中山提名,被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后历任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45年,他代表中国出席了联合国创立会议,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此后又参与了《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王宠惠精通日、德、英等多国语言,著有《宪法评议》、《宪法危言》、《比较宪法》等。

中国矿藏之父——王宠佑

王宠佑(1879—1958),我国近代知名矿冶专家,锑矿开发第一人。190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获采矿和地质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为美国矿冶工程学会会员。回国后,致力于采矿冶金事业,与梁鼎甫在长沙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炼锑厂,开创了我国金属锑工业生产的先河。他是中国地质学会及中国矿冶工程师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其英文专著《锑》,是国际上关于锑的第一本专著,被各国冶金界视为锑的权威著作,他也因此被国际上称为“锑王”。

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开拓者——王吉民

王吉民(1889—1972),又名王嘉祥,毕业于香港西医大学堂,近现代著名医史学家、防疫专家。曾任中国防疫医院院长,组织创建中华医史学会并任首任理事长,创立了中国第一家医史博物馆并任馆长,著有中国第一部英文版医史专著《中国医史》以及《祖国医药文化海外考》、《中文医药论文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