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地图:西区漫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法华牡丹:一场江南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漫衍

长宁,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因此常有戏言:在长宁只能找到民国史。讲这话的,显然是对法华镇路一带知之不深。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李漎泾北岸造起法华禅寺(今法华镇路525号)。以该寺为原点,渐次吸引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南宋,中原富户南迁,就形成了人口集中的村落:法华巷,而上海县直到元代才设立,因此有“先有法华,后有上海”的说法流传。

千余年后,当年的李漎泾被填平,成了今日的法华镇路,当年的法华禅寺也湮灭在江南烟雨中。斗转星移间,唯有一枝法华牡丹,还能将一段从中原到江南的传承变迁娓娓道来。

法华禅寺拟意图

法华禅寺(遗址在今法华镇路525号)

当洛阳牡丹遇到扬州芍药

以寺为名,法华的第一次人口膨胀是在宋高宗迁都杭州的时候。为了躲避战火和被金人奴役的命运,大量中原地区的富户移居法华巷,宅院、商肆皆以法华禅寺为中心,沿李漎泾东西两侧扩展。

有不少开封府花匠也南渡,他们带来了赫赫有名的洛阳牡丹。但是北地的牡丹并不适应江南的气候、土壤,经过反复实验,花匠们终于在扬州芍药身上找到了突破口。

以扬州芍药根系与洛阳牡丹花芽嫁接的方法,创造出了一种以盆栽为主的牡丹精品——法华牡丹。民国《法华乡志》记载:法华牡丹虽传自洛阳,但在法华镇培养的新品“宜植沙土,移他处则不荣”“必取法华土植之”。可见,对于牡丹花而言,法华镇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优于其他地方,且不同于洛阳。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法华巷的规模已经扩大至街道可绵延约三里(今淮海西路至凯旋路),因此朝廷将其升格为法华镇。许多士绅陆续在法华镇大兴土木,而这些宅邸、园林都大量栽种牡丹,以显主人的富贵气象。其中以东园(也称漎溪园,在东镇)、南园(在法华禅寺南)、西园(在观音禅寺东北)和北园(也称丛桂园,在今延安西路1448弄)最为著名,另有香花草堂、啸园、研露斋等私家园林,它们都各自拥有“独门秘诀”“栽接剔治,各有其法”。邹弢的《漎溪八咏》中,有一首《殿春花墅》赞叹东园:“繁华占断洛阳春,国色天香异等伦。乡俗当年夸富贵,如何此日不骄人。”其附注:“殿春即牡丹,法华古镇有牡丹六十余种,传自洛阳。清乾嘉年间,漎溪园为尤,盛花开满畦。”“园主必张筵宴,邀请缙绅辈为雅集。”

在清朝的乾隆、嘉庆年间,法华镇已成为观赏牡丹的胜地,有了“小洛阳”的美名,秦荣光的《上海县竹枝词》中赞称:“法华牡丹李氏良,远近人称小洛阳。”牡丹研究专家计楠在《牡丹谱》中收录百余种牡丹名品,而“法华牡丹”就占了四十八种,其中尤以“白雪夫人”“堂花”等品种为最。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年的文化,百年的风流,繁盛至极的法华镇在清末民初却因地理原因和多次遭遇战乱而逐渐走向没落。

连接浦汇塘、肇嘉浜和苏州河的李漎泾,一直是上海的“黄金水道”。到了晚清,随着城市扩容,李漎泾东南口被上海租界当局堵塞,西北口也被洋商填占,它实际上成了只能流水的明渠。因经费无着落,李漎泾一直得不到疏浚,加上两岸住户不断倾倒垃圾,河床淤浅越来越严重,彻底失去航运功能,法华镇因此不复曾经的繁荣盛况。而作为上海县城与太湖流域各地之间的交通要冲,法华镇多次成为太平军和清兵的战场。1924年秋,法华镇受到军阀的骚扰;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法华镇,大肆烧杀掳掠。历次兵火之灾,让法华镇民生凋敝,法华禅寺破败,多数园林荒废。

法华镇由盛而衰,法华牡丹亦难逃“雨打风吹去”的命运。1939年8月出版的《上海研究资料续集》记载:“(东)园在道光年间被拆毁后,当地人仍有以栽花贩卖为业的,但仅淡红、深紫两种,价值也就极贱。近来种花的人固然寥落无存,就是花也不易在法华乡看到了。”

名花记忆焕发新生,牵出两地情

1958年春,几乎断流的李漎泾被填平,拓筑全长近一千八百米的法华镇路,它东起淮海西路,西至延安西路。作为法华镇路地名的来源,法华禅寺在经历了长久的败落之后,于1980年8月由上海佛教协会与云花服装厂达成协议,拆除寺院改建厂房。该处厂房如今又改成了创意园区,当年的建筑遗迹几乎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两株200年前寺僧种下的银杏树,现在交大校园的东隅墙角。仅存的一些“法华牡丹”因生存空间局促,被移植到了中山公园,成了它的牡丹园的部分植株。

中山公园牡丹园

法华牡丹

岁月缱绻,关于法华牡丹的印象渐渐只能偶从当地老人的口中道出了。2006年,法华镇路所在的新华街道拟以花卉为主题,在街道举办文化艺术节。据时任新华街道办事处主任的李世樑回忆,当时推荐上来的花卉共有四种,在详细了解了牡丹与法华的渊源之后,在他的推动下,法华牡丹节诞生了,并且每年一届持续至今。

2009年,法华牡丹的嫁接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洛阳市与长宁区以花为媒,缔结为友好城区,选址中山公园共建牡丹园,将洛阳牡丹与法华牡丹的文化更好地融合,并使之发扬光大。经从洛阳引进品种并扩建后,目前中山公园牡丹区域面积约2300平方米,种植各类牡丹、芍药近70个品种,牡丹618株,芍药113株(2017年数据)。

在香花桥路口建的“法华遗韵”石牌坊

中山公园牡丹亭

法华牡丹在新华街道的大力推广下,还走上了街头,走进了居民家中。自2006年起,新华街道就特意派人赴河南再度引进洛阳牡丹,在沿街绿地大量栽培,并动员居民家庭积极种植;另外,还将法华牡丹从中山公园引回原地。“法华牡丹园”里的五百株牡丹成为沪上一景,主题景观“牡丹亭”传递着中国式的美,“法华遗韵”景观是由法华禅寺外的牌楼和4座李漎泾上的古桥复制品构成,每每吸引行人驻足,去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

原法华禅寺前的香花桥

李漎泾上的种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