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联动经典:励志休闲两不误(套装共7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观看寻常之物

我的第一版书稿是用铅笔手写在本子上的。写到倦时,我就端详手中的笔。可惜那版书稿终被我弃之不用,而铅笔还在,于是我就决定来写写铅笔。

小玩意,别有意义

对于人类而言,铅笔是小玩意,但是意义很特殊。因为说不清,有多少巧妙的构思是经铅笔的涂写萌发出雏形。当最初的想法勾抹出来后,若后续还能有一步步地扩展和完善,再得以实施落地,就可能作为成品面市。它们共同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花团锦簇一般的科学、技术、设计和艺术。现代文明正是以这种方式演进和展开的。

与其他种类的笔不同,铅笔的字迹是可以擦除的,这就为使用者提供了充足的“安全感”。手执铅笔,我们不必担心写错或者画错,只管意随笔尖、任意驰骋就是。但也因为保存的问题,铅笔不会用来写就正式的文本,它与永恒性无关,只与当下有关。这正好与我们人脑中记忆的特征相似。我们头脑中的想法是稍纵即逝的,短时记忆只能维持几分钟,其中只有极小部分转化成长时记忆。纵然是长时记忆,也会随着漫长的时间而消退或失真。因而,刻印在脑中挥之不去的东西太少太少了,再浓的爱与恨都会随着时间变淡,这不正跟铅笔留下的痕迹相仿吗?

铅笔与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低年级的小学生读书写字都是用铅笔,用铅笔写错了也不要紧,擦掉重写就好,所以不必因为写错字而胆战心惊。而我们成年人学东西都紧张兮兮的,远没有这么放松。

可是铅笔毕竟太普通了。作为前工业时代的发明,铅笔早已不在时代的聚光灯之下。现代人都被电子设备所俘虏,不论是书写还是绘画,都可以戳戳屏幕完成,使用高科技的工具不仅同样方便修改,而且更加省时省力。除了学生和少数职业的从业者之外,依然迷恋铅笔的人,早已不多见了。

但一件事物的流行与否跟它是否值得研究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事物往往因为流行而被高估,或者因为不流行而被低估。人思维中普遍的从众性会牵引我们步入错误的预设,忽视有价值的信息。在本章我谈论铅笔,并不只着眼于铅笔本身,而是想以铅笔为例,来展示像铅笔这样易被忽视的平常事物也有观察和解读的价值,也是一种信息丰足的学习对象。

也许当你读完这本书后,会开始注意生活中种种寻常的小事物,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它们,发现它们新的面貌,赏玩其中含蓄的趣味。就像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说的:“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一回熟,二回生

“观察”与简单的“看”不同的是,“观察”意味着切换不同的视角去看同一件东西。不同的视角能看到不同的信息,多元的视角就意味着多元的启发。多视角切换的能力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甚至大家还没有培养起这样的意识。孩子把一个新鲜东西拿在手里,会反复把玩,他会用尽各种方式去观察,但是成年人不会。对于成年人来说,目光所及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太熟悉了,而失去了把玩的必要。因而在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中,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是固定的,这样做最简单、最省力,符合头脑中预设的“省力原则”。除非,有陌生的东西出现,我们的好奇心才可能重新被激发起来。

但是,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熟悉不等于了解,熟悉只是一种模糊的主观感觉。若把熟悉等同于了解,我们便失去了真正了解一件东西的机会。《纽约客》封面设计师克里斯托弗·尼曼闲暇时经常利用日常事物做创意,他的方法是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

“先随便挑选一个常见的物品,然后一直盯着它看,直到某个奇怪的角度让自己灵光一现,接着简单画上几笔,给它赋予新的含义。这是一种考验观察力的练习。最大的挑战是:我要从物品的实际功能中解放出来。”

越是日常的事物,我们对它的观看方式越是僵固式的,比如胶水只能用来粘东西,筷子只能用来吃饭,笔只能用来写字,肥皂只能用来清洁。这些想法于我们是如此根深蒂固、不可更改。因此,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头脑中其实是“灰暗”的,因为它们太常见而不被关注,不会被我们的思考“点亮”。

但尼曼觉得,一件寻常事物被认定的功能只是很多可能功能之中的一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可能性有待我们去发现。给寻常事物找到新用处,就是创造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人人都可以为之。所谓陌生化,就是看待世界的不同方法罢了。

【练习】

找一件日常中熟悉的事物,盯着它看,直到写出三个与它原本功能无关的新功能。

 

举例:平板电脑

 

原功能:上网和娱乐

 

新功能:(1)放在客厅展示柜中,循环播放照片,变成电子相册。

(2)外接几个摄像头,屏幕上24小时播放监控画面,变成家庭安防平台。

(3)把平板安装在家门口,向过路人播放广告,向广告商收取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