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家风与党风息息相关
传统家风依托于不同的家庭或家族群体,体现出了一定的群体性特征。归属于不同群体的家风,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是有明显差异的。相比于普通社会成员的家风建设,古往今来的执政者,都极其重视官员群体的家风建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官员群体的家风与政治生活、政治权力紧密关联,其家风状态会直接对国家治理产生深刻影响。
对整个人类政治生活的历史进行审视,我们可以发现,从政治发展的纵向谱系来看,以血亲关系为内核的社会关系圈,曾成为塑造国家政治系统初始形态的支撑力量,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扩张,而后随着近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日渐式微,逐渐沦落为一种亚文化形态。
在西方政治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视自然家庭为公益的敌人:政治家是忠于家庭小圈子,还是忠于公正的政治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冲突。换言之,对官员来说,天然存在的裙带关系与公民赋予权力的官员对公共秩序的义务之间,永远存在着内在张力。一个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护,需要通过良好的机制来对裙带关系进行监督与抑制。
这种理论对于我们所产生的深刻启示在于:党政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绝对不是个人私事、小事,它与国家治理、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将其对政治权力与公正秩序的潜在威胁防患于未然。
◆重视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一贯主张与优良传统
1945年毛泽东首次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时至今日,党的作风范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一个涵盖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与学习作风等多个领域的政治概念,而且需要密切结合党的领导与执政活动实践不断地扩展与延伸其领域。在作风建设中,领导干部的家风日渐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方面。
突出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是党提出的“管党治党”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延伸。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从来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这一论断,将领导干部的家风正式纳入了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框架之内,这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全面而深入地推动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
◆党员干部的家风与党风密切相关
领导干部的家风其实就是执政党作风的具体体现,它是群众观察、评价党的形象的重要维度,同时也是影响政风、民风甚至是社会风气的关键性因素。领导干部只有保持好的家风,才能发挥自身道德标杆与社会风尚“领航仪”的功能。
《论语》有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作风建设事关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可以说,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它关系着人心向背,更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若党的队伍中存在着作风不正、离心离德的党员干部,那么,他们自己手中掌握的公权力会异化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从而脱离群众,使党面临腐败变质的危险。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党员领导干部个人的作风其实就是党的作风的具体表现。
从群众角度来说,广大民众对作为社会“公共人物”的领导干部往往有更高的道德期望与角色期待,这种期待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能够反映一般的家庭理念,同时也能反映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严肃地对待了党性、党规与党纪。因此,领导干部在“八小时以外”与“八小时以内”的作风是否一致,往往是群众判断党风走向的关键渠道。
另外,领导干部家庭关系的处理情况,领导干部家庭成员与社会交往人群的关系,也是判断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依据。一名领导干部是否能够将家庭管理好,往往能够反映出其是否有能力承担党与国家赋予的廉洁义务,是否有能力带好党员队伍,管好所在部门、所在辖区、所在单位。
◆家风是廉政建设的重要阵地
基于人伦与家庭理念衍生而来的家风,与民风、党风相比虽小,但在影响领导干部的过程中却往往会产生强大的“蝴蝶效应”,这也正是为什么“家风决定党风、影响着民风”,领导干部若人人都可以做到家风正,则党风清、民风淳。
从当前党内开展的廉政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其实就是政风、党风的风向标。也正是因此,在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的今日,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家风,早已成为党与政府治国治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新时期,党重申家风建设,不仅是在回应时代的需求,同时更与当下国内反腐倡廉的政治语境相契合。对于党和人民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掀起的新一轮反腐败斗争是一场必须赢得胜利的斗争。
党的十八大报告点明了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反腐斗争力度不断加强。可以说,以党的十八大为新起点,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已全面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反腐败目标空前明确,而且反腐败工作也开始出现新的战略规划与新的思路,家风建设便是其中的典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正式提出了“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重大课题。党的作风状态是党内政治生态质量的根本衡量标准,而我国传统的政治结构与文化心理特点,也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的私人生活与国家治理之间拥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此背景之下,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群体的家风建设,便成了党风建设的关键领域。
党之所以重提家风建设,原因就在于家风虽源于家庭、立足于家庭,但其却是党员道德水准与价值取向的关键影响因素,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情况对党风、政风与民风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事实也正是如此,家风本身所具备的人伦特点,使其成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路径,也只有当家庭成为官员廉洁意识养成的摇篮时,才能真正地在党的内部起到由个体带动群体、由管理层带动基层的扬正气、除浊气的强大反腐败的气场。而家庭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参与与推动,也将使防治腐败的相关举措更加持续与深入。
由于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找准下手部位,就像庖丁解牛一样”,不能搞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运动式反腐”。不治标,便难以治本。新一轮的反腐败斗争总体策略是以治标为主,并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进而实现标本兼治和惩防并举。这种以霹雳手段与雷霆之势荡涤大面积深度腐败的斗争,对于形成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有积极的帮助,同时更可迅速斩断党内已形成甚至是已扎根的腐败利益链,从而为反腐败斗争营造一个有利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
反腐倡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不仅需要从国家与政府层面建立起有效的预防腐败和反腐败的制度与机制,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动员、配合与协调。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自然需要纳入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建设范畴之中。家庭生态与社会生态密切相关,也唯有在良好的家庭生态支持之下,有效而积极的反腐败和预防腐败的制度才能确立,才能为有效防治腐败打下全面而坚实的基础。因此,家风建设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可以说怎样强调都不为过。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作为一个温暖而有内涵的概念,“家”实际充当着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纽带,家风正则家庭和睦,家庭和睦则社会和谐,社会和谐则国家兴盛。站在这一角度上来说,作为“领头羊”的领导干部,其家风如何,既反映着具体家庭的生态状况,也反映着整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生态状态。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新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应该且必须要从家庭抓起,从家风抓起,以防患于未然。也唯有如此,才能建设起良好的家庭内在生态,才能构建起全社会化的清廉生活,良好的国家政治生活才有可能兴建,国家政治才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机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