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干部的七十二条建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当干部应有六大好习惯

乐观自信之习惯

珍惜时间之习惯

合作共进之习惯

审慎笃实之习惯

学以致用之习惯

思考创新之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是人的行为的一再重复,是一个人修养、能力、气度和胸襟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坚持三周的重复便能初步形成习惯,坚持三个月的重复就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而人类有着共通的方向,那就是:向前!向上!向善!凡是向前向上向善的人都会努力追求好习惯。成功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拿破仑·希尔曾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而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直接影响着同事和下属,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个地方;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事实告诉我们,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称职,要优秀,甚至卓越,至少应当努力培养和养成以下6大良好之习惯。

一、乐观自信之习惯

乐观,就是面对困难挫折,不畏惧不放弃,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对事业、前途充满信心。自信,是指自己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只要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好某件事,就是拥有了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乐观与自信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成功者具备的重要品质,乐观驱散乌云与阴霾,信心点燃激情与梦想。乐观自信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财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是“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的气魄。

在生命的长河中,通向成功的道路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有了乐观自信这种强大的正能量,就能够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乐观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丧失乐观自信却一定会让你失败。拿破仑说过,一个人的成就,绝不会超出他的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用乐观自信的情绪支配自己的生命,生活便会处处有阳光、处处是春天。苏东坡就是一位乐观自信之人,他42年的官宦生涯有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始终乐观自信,留下了“苏堤春晓”的政绩与美景,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豪放词作,并且这种乐观自信的心态也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创造了东坡肉等20多种流传至今的菜肴。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来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综观古今中外,一个民族的兴旺、一个国家的崛起,都离不开乐观自信的精神品质。“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先自信,别人才会信你。你的乐观自信,就像旗帜和风向标,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感染力、穿透力,领导干部对发展、决策、制度以及困难问题所表现出的乐观自信,可以影响一片、带动一方,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甚至是成败。唯有乐观自信才能自知和知人,才能自胜和胜人,才能自觉和自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擎起精神上的旗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是最好的老师。领导干部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实现自身价值,就要养成乐观自信的习惯。

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自然也就谈不上乐观自信了。领导干部养成经常补“钙”的习惯,学会不让“钙”流失的方法技巧,练就强身固“钙”的本事,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始终做到乐观自信,不会被眼前的困难和问题所吓倒,不会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世界中迷茫迷失,不会因贪恋权钱色等身外之物而身陷囹圄。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着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更需要我们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提振精气神。

要练就过硬实力。“艺高”才能“人胆大”。乐观自信是建立在实力上的,有实力才有资本乐观自信。乐观自信是实力的外在表现,没有实力作依托,就难有真正的乐观自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之后,有人曾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爱因斯坦却乐观自信地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人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正是因为他对研究下足了功夫,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坚定了必胜的信念,才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赫伯特说过:“本领加信心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只有拥有了过硬的软实力和硬实力,能力素质足够强大了,才能做到乐观自信。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专业化能力、管理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让自己有本事、有实力,这是乐观自信的重要支柱。

要看清发展趋势。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向坏的方向发展皆有可能,至于究竟是向哪个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练就独到的眼光。看得清历史方向,把得准时代脉搏,提高辨别力、判断力,才会有一切尽在掌握的乐观自信。领导干部能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往哪个方向走,就会知道要做些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自然就乐观自信了。

要有开阔的胸襟。人生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逆境。有时候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态。与其悲观于事无补,不如换个角度用乐观的态度来待人待己。凡事做最坏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留下最小的遗憾,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养成乐观自信习惯的重要方法。就算事情最后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我们至少也会因为努力过而不后悔,至少也为日后的成功积累了经验教训。一些人之所以悲观失望就是因为患得患失,拿得起放不下,前怕狼后怕虎。养成乐观自信的习惯,关键在于拆除心灵的障碍,卸掉心灵的包袱。乐观不是盲目乐观,要认情形势,正确评估自我;自信也不是自大、自满、自傲、自负,领导干部要纠正妄自菲薄的心态,也要防止妄自尊大的倾向,积极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领导心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二、珍惜时间之习惯

时间是构成一个人生命的材料,无处不在却又无影无踪,无法蓄积,无法取代,更无法失而复得,只有过来的人才更知道时间的可贵。不同的人,对时间有不同的认识,医生认为时间就是生命,商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孩童认为时间就是成长,领导干部则应认为时间就是发展机遇。但无论怎么认为,时间都不会因为我们的认识而有所改变,它只会一步一步、一节一节地向前,永不停留。“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魏源说:“志士惜年,贤士惜日,圣人惜时。”珍惜时间,就是认识到时间的宝贵而珍惜珍视它、节约节省它、高效利用它。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用时间来换取才华与成功。如果时间过了,才华却没有增加,那就是虚度光阴。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更是延长生命。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时间因此就显得尤为珍贵。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非常珍惜时间。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罢了。”恰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写的那样:“洗脸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孔子曰“逝者如斯夫”,感慨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人生短短数十秋,即使活到一百岁,也还是会觉得生命是多么的短暂,时间是多么的宝贵!所以说,最大的浪费是时间的浪费,最大的节约是时间的节约。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好好珍惜时间,整天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有些人感慨时间飞逝,却不付诸行动去把握时间。爱因斯坦说过:“人与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的确如此,人与人的差异不在于学历如何,不在于先天条件如何,也不在于原来的素质如何,关键在于对时间的态度。领导干部是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更应重视时间,如果不把宝贵的时间高效地用在工作上,就会错过发展的机遇、贻误党的事业、损害人民的福祉。事实上,一名领导干部真正用来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时间并不多,善于珍惜时间、抓住时间、充分利用时间创造效益的领导干部,才是出色的领导干部。

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关键就看你如何把握时间,不同的人对时间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利用好时间要做好以下4个方面:

学会科学管理时间。科学管理时间首要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一般来说,多数事情都是琐事,重要的事往往占少数。这就是所谓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理。抽出80%的时间,来处理20%重要的事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干部要会忙、善于忙,忙到关键点,而不能瞎忙、乱忙。忙要有目标,要忙学习、忙服务、忙调研、忙落实。学会统筹兼顾,学会“瞻前顾后”,学会马上行动。时间管控有方,单位时间的效益必然大大增加。比如凡事有个计划,注重超前谋划,就可以做到有条不紊,避免在时间安排上杂乱无章、一团乱麻;再比如学会急事缓办、缓事急办的技巧,就可以避免把急事办砸、缓事拖炸。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珍惜在岗在位的时间,充分履职尽责,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多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有的同志经常抱怨,这没有时间,那没有时间,太忙了,实在是没有时间。客观地讲,现在的领导干部的确不容易,有的同志确实很忙,每天工作的时间平均可能达到十三四个小时,这也是客观真实的。但是要说绝对没有时间,也是不客观的。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发扬钻挤精神,合理利用会议间隙、坐车、睡前等这些零碎时间,进行学习思考。古人讲的治学“三上”:马上、枕上、厕上,说的就是要善于利用一切零星时间,做到随处读书、随时读书,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会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长期坚持下去,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就可以收到涓涓细流汇江成海的功效。

学会立即做不拖延。工作中有很多稍纵即逝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能否抓住这些机会,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否善于吸纳别人的建议,更重要的是在于是否能够立刻去做。“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领导干部要牢牢抓住现在的时间做事,绝不浪费和挥霍当下的每一寸光阴,要弘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高效作风,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和效益观念,强化立即行动、现在就做、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做到日清月结,今日事、今日毕、不拖延,保持快节奏、追求高效率,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学会减少社交活动。人是群居型动物,社会交往在所难免,但如果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社交上面,那是不行的。要重视人际关系,但绝不可刻意去追求所谓的人际关系。事实上,你交往的朋友也间接反映了你是什么人,何况有的社交可有可无甚至有害无益。与其花太多的时间去搞社交,不如静下心来读点书,既利于身心健康,又能增长才干,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样你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社交圈。领导干部是众人围猎的对象,想要结交你的人很多,而且有些人会想方设法地与你套近乎、拉关系,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学会掌控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不要沉迷于酒桌饭局,不要陶醉于阿谀奉承。对一些不必要的应酬,该减的要减,该推的要推,切莫被应酬缠身,花费了时间,耽误了工作,败坏了风气,损害了形象。

三、合作共进之习惯

合作共进是指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通过彼此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方式,共同把事情做好,取得共同的进步。合作是共进的前提,共进需要合作。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合作共进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它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良好习惯,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取他人之长处,补自身之不足,携手共事,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进;团结就是力量,整体优干部分,是一种汇聚合力的合作共进;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是一种共谋发展的合作共进。一个人学会了与人合作,他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因此,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只有希望别人好,自己才会好。大家好,自己便能好。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哲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量大”都是在阐述合作的重要性,而“猛虎架不住群狼”,则是狼的团队意识和群体战斗力的生动展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体无论多么优秀,如果没有集体的力量也难成大事。“孤家寡人”不可能包打天下,只有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建设的乘数效应,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聚变效应,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和提高。领导干部更要懂得合作共进的道理,掌握合作共进的领导艺术,才能最终达到合作共进的目的。刘邦与韩信、张良、萧何等人通力合作开创了大汉王朝,项羽有范增而不懂合作最终含恨自刎乌江。孙中山先生说:“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合作为原则,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合作共进的最高水平和终极目标。依靠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不仅稳固了工农联盟,团结了中间阶层,甚至能以斗争合作的方式与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共同抗日,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不和谐、不团结甚至不稳定的局面,原因很多,但带有共性的一条就是领导班子不团结、不合作、搞分裂。有的同船不同向、划桨不给力,各唱各的调;有的难题互相推诿,名利互相争夺;有的当面你好我好、背后说三道四,表面和和气气、私下互不服气,打肚皮官司。事实反复证明,讲团结是大政治,会团结是真本事,团结好是高水平。可以这样说,闹不团结的干部都不是好干部,闹不团结的班子都不是好班子,凡是闹不团结的班子和干部,最后都没有好结果。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把合作共进的习惯贯穿于自己做人做事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合作共进的能力。

要执行好民主集中制。中央巡视组在巡视中发现,很多地方领导班子不团结就是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不力。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宽广胸襟,努力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注意处理好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处理好服从“多数”与尊重“少数”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善于集思广益,既不能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谁说了都算。一把手要率先垂范,做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模范;班子成员要做到以大局为重,克服名利之争,严格执行相关制度,严格依法按章办事。

要能容人容言容事。领导干部要互相帮助克服缺点和错误,有容人容言容事的雅量,善于欣赏别人,在合作共事中加深理解,在团结奋斗中促进和谐。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我们当中还有犯过很大错误的人,不要嫌这些人,要准备和他们一道工作。”要能容人。领导干部无论与下属相处,还是与班子成员共事,都要珍惜缘分,能容人之短,不求全责备,切忌自高自大、盛气凌人,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能容人之长,不心生嫉妒。要能容言。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和带头者,要听得进忠言、容得了异言、分得清谗言,才能从善如流,搞好团结。要能容事。容事才能成事,领导干部要坚持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重,只要有利于发展大局的事,不管困难有多大,都要全力支持和配合,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共同开创工作新局面。

要善于沟通协调。很多工作出纰漏、班子成员闹矛盾就在于沟通不够、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许多误解。领导干部要通过强化沟通协调来疏通关系,调整利益,形成共识,寻求合作,以达到和谐相处、合作共进的目的。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讲究语言艺术,向上沟通要及时,该请示的请示,该报告的报告,既要提出问题,还要给出意见建议,上级决定了的事项要全力落实;同级沟通要真诚,互相尊重,换位思考,积极配合,不设障碍;对下沟通要体谅,不能蛮横霸道,颐指气使,要准确了解下属的优点和长处,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工作,关心关爱下属,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及时有效的沟通,才能达成协调一致的意见、形成步调统一的行动,确保上情准确下达、下情及时上传,着力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外一体、立体交叉的运转体系,使各方面工作都能无缝对接。

要学会补台补位。“同心石成玉,协力土变金。”工作中有人补台,就可能避免错误,或是将损失降到最低,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站在城楼看风景,结果“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正职,对副职要做到放权、放手、放心,要善于整合力量、凝聚人心;作为副职,要善于配合、主动配合,积极协助正职的工作,做到揽事不争权,尽职不争功,行权不越权,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副职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积极合作,做到分工不分家。既要提高个人单兵作战能力,也要提高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不断超越个体认知和个体力量的局限,拧成一股绳,同唱一首歌,发挥1+1>2的效果。应知道: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像一个浑身涂满黏合剂的球体,主动黏合一切可以黏合的力量,努力营造一个善于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

四、审慎笃实之习惯

审慎,就是周密而慎重,是指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强调言语的恰当、行为的正确,遇事考虑周全,不轻率、不盲动,做到言行的恰到好处与合乎情理的统一。笃实,就是做人忠诚老实,不空谈、不虚夸;做事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久久为功。审慎是做好工作的基础,笃实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审慎笃实不是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是慎思笃行,不主观武断,不恣意妄为,保持头脑清醒,能够将实际情况考虑周全,能够将实际问题解决周到,能够让具体工作取得实效。审慎笃实是智慧之母,是进步之根,是和谐之本。审慎笃实则必成,轻发草率则多败。宋朝杨时曾讲过,“惟笃实可以当大事”。“诸葛一生唯谨慎”,故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世人称之神机妙算。审慎笃实,才能思路清晰,踏实干事;审慎笃实,才能抵御风险,创造业绩。

审慎笃实是一种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更是领导者在工作实践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准备。周恩来同志以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著称于世,他曾多次谈到“办事不能急躁,不能草率,必须谨慎从事”,“我们要有临事而惧的精神”,等等,都是强调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要保持一种审慎笃实的精神状态,使自己能以更清醒和理智的状态面对和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近年来,“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干部不时进入公众视线,城市道路今天挖、明天填,缺乏统筹规划;耗资千万元的一幢大楼,投资上亿元的一个小区,建设没几年,说拆除就拆除;上马的重大项目,尚未建成,就已被淘汰,等等。这些问题究其根源都是因为领导者没有做到审慎笃实,不讲科学统筹和协调,贪图虚名,心浮气躁,凭直觉和个人喜好盲目拍板,甚至采取大干快上的蛮干做法,不尊重客观规律,更不考虑可持续发展,一个将军一道令,后任不买前任账。这样的干部虽然只是少数,但长此以往,将会极大损害党的形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给群众也造成巨大损失。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领导干部应该始终保持审慎笃实的习惯,注意从基础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审慎思考、笃实干事,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伟大实践中展现作为、彰显价值。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事业的顺利发展。领导干部有了正确的政绩观,说话办事就会做到审慎笃实,就不会急功近利,不会去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搞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盲目攀比;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要正确看待“显绩”与“潜绩”,对任期内能完成的工作,就应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干好,保证不留遗憾;对任期内不能完成的工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为下一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握紧和传好“接力棒”。这样才能使党和人民的事业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要高标准严要求。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差不多”的心态,要高标准严要求,紧紧盯住“最完美”。“差不多”的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1%的疏漏往往会造成100%的错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上错一点、下错一片,长期下去对工作对事业不利、对自身成长不利、对单位形象也不利。世界上的事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而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好这一优良传统,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时刻保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不论工作大小,都应做到严格严肃严谨、落细落小落实,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把“高标准严要求”贯穿工作全过程,坚决避免差错发生,自觉杜绝“差不多”,追求“最完美”。

要下决心远离浮躁。有的干部把官位看得重,谋事干事漫不经心,一门心思谋官谋人,谋事的目的也是为了谋官;有的热衷于造势作秀,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有的两年不挪动,就要去活动,三年不提拔,就得要说法,这些都是浮躁的表现。领导干部要远离浮躁,培养谦虚之德、坚强之心,胜不骄、败不馁,能够在鲜花和掌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看到希望的曙光;要怀着一颗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心,凡事既要尽最大的努力,又要平静地接受结果;要理智地正视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善于在比较中发现差距,从而增加赶超的动力;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不能听了几句表扬话,就飘飘然,自以为是;要淡化“官”念,多些埋头苦干,少些追名逐利,立足本职,尽己所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在能力上要有危机感,在名利上要有满足感,不要被权力欲望冲昏了头脑;要乐于接受困难,主动迎接挑战,不怕误解和委屈,做到心境平和,培养闪光的思想品格和坚韧的心理素质。

要真抓实干。干部是学出来的、干出来的、苦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骨干,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带头真抓实干,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每一项措施都想深想细想透,每一个环节都把控到位,勇于迎难而上,敢于动真格,才能避免走过场、摆样子,才能避免唱高调、瞎折腾。要勤政务实,自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成一行;要敢于担当,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狠抓落实,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干到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多到基层一线和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

五、学以致用之习惯

学以致用是指学习要着眼于实际应用,要主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论语·子张》中讲:“君子学以致其道。”就是说要“学以致用”。朱熹主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就是在警示我们,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在于运用。如果只是明白道理而不去做,那么学与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陆游也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深切感受到单纯读书的局限性,而强调读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党是一个学习型的政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使得我们党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进步,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从而不断开创党的事业新局面。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实践反过来又可以验证学习的成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必须突出“用”这个目的,只有把认识转化为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显现其价值所在。不然,读书再多,也只是“书橱”“蠹书虫”而已。英国有一个叫亚克敦的人,他一生嗜书如命,家里共有7万多册藏书。亚克敦一生都在不知疲倦地阅读,直到66岁逝世。可是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取得什么创造性的成就,被后人讥讽为“两脚书橱”。还有的人,博览群书,理论知识丰富,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实际操作起来却四处碰壁,根本行不通。王明可以大段甚至全文背诵马列经典,却生搬硬套苏联经验,结果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当然,学以致用也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能把学习当成应付考试的手段、炫耀知识的资本,这也是一种为学而学。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从事领导工作要“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只有多学一点,眼光才能放远一点,问题才能想得更深入、全面一些。人们常说“读书不难,其用难”。领导干部“学以致用”就是要联系“实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书本知识和实际能力的转换。

要提高专业化能力。专业化是指领导干部要精通本职工作,具有专业方法、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努力成为工作的行家里手。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分管城建的不懂规划、分管国企的不懂企业、当参谋长的不懂打仗,叫人如何服气,自己也没有底气。要主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业人士学习、向实践学习,沉下心、钻进去,学深一点、学透一点,把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对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对科学知识的不倦追求,转化为学而不厌的兴趣和快乐,使学习成为愉悦身心的爱好和习惯,使知识结构从粗放型向精专型转变,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和业务标兵。要勇于实践,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从国际和国内联系对比中,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上,增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完善知识结构。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那样,领导干部要多看书学习,学一点哲学、经济学、历史、逻辑,学习马列,坚持数年,必有好处。领导干部要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就必须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全面地学习、更加深刻地学习,形成T字形知识结构,即横向知识面拓展要宽,纵向业务知识钻研要深,在“高、广、速”上下功夫。所谓“高”,就是提高学习层次,使知识结构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强调“务实”的同时不忘“务虚”,避免陷入事务主义,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识规律、找准方向;所谓“广”,就是拓宽学习领域,使知识结构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有用之学要学,“无用”之学也要学,克服学习的功利化倾向,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所谓“速”,就是要与时俱进,加快知识更新,使知识结构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学习、加快学习、持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具有世界眼光、把握发展规律、善于驾驭全局、能够开拓创新的现代领导者,承担好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导职责。

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领导工作事务繁杂,很难拿出专门的时间来学习,就要特别注意掌握学习的方法。要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正在从事的工作为中心,着眼于解决问题、推动实践来学习,在学的过程中结合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感悟学习,互相启发促进,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也就是说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习与工作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增强本领、超越自我,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搞成“两张皮”。

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也是盲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领导干部要以“知”促“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用敏锐的眼光、理性的思维解决新问题,使领导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前瞻性。要以“行”促“知”,从当时、当地、当事的实际出发干事创业,干出实绩,取得实效,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归宿,在办实事的过程中丰富实干知识,从实干中总结经验、累积做法,为工作中的研究、决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工作成果更加赢得党和群众的满意。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知即改,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促,在认识存在问题、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练好“唱功”,更要练实“做功”,让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紧密结合起来,做知行合一的表率。

六、思考创新之习惯

思考是指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是一个认知和积累的过程,决定着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苏格拉底曾讲道:“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不经由一种批判性的自省,这种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这种自省就是指要学会思考。创新则是指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思考是创新的前提,思考未被思考过的问题就是创新。思考与创新是共依共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思考创新的行动是盲目的,没有思考创新的事业是平淡的。不想思考、不善思考,是创造不出一流业绩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时下有些干部不是结合实际抓工作,而是习惯于只当“二传手”、做“传令兵”,按部就班、照搬照套,提不出新思路,闯不出新路子;有的碰到问题和困难,不是开动脑筋想办法,而是张口要政策,伸手要条件,妄想守株待兔,总想“吃免费的午餐”;有的管理凭感觉,办事凭经验,决策凭胆量,创新靠运气,结果做出来的事情被群众笑,被后人骂。学会思考,就能不断地匡正自我、充实自我、升华自我,让自己变得更有方向、更有追求、更有价值;学会创新,就能不断地克服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让人生大放光彩、熠熠生辉。因此,我们要学会与思考为伍,以创新为伴。

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考的动力,是创新的起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这样的循环往复,推动着工作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领导干部有问题意识,就是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承认问题,长于解决问题。要能够直面工作中的困难、现实中的矛盾和群众的不满,在完成任务时看到差距,取得成绩时想到不足,受到赞扬时保持清醒。敢于正视事情的真相,能够虚怀若谷地听取各种意见,特别是批评意见,以便更好地做出正确判断,冷静科学地分析原因,深思熟虑地提出办法,从而推动问题解决,推进事业发展。

要有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所运用的思维方法。领导干部只有具备哲学思维,才能更好地思考创新。要有逆向思维,改变常态的思维轨迹,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式研究和处理问题,以求产生新的思想,从而进行创造性活动。要有发散思维,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想象力,拓宽思维广度,提高思维活跃度,通过思考探索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有超前思维,善于知形识势,及早谋划,提前布局,不打无准备之仗,努力开创良好局面。此外,领导干部还应具备辩证思维、求实思维、系统思维等,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武装自己的头脑,为思考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支撑。

要会总结反思。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勤于总结反思,通过总结反思认识不足,查找缺点,开展自我批评,眼界才能更加宽广,谋略才能更加深远,方法才能更加丰富。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将错误转化为财富的最好办法就是总结反思。领导干部经常对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就能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水平、创新工作的方法、缩短成长的周期。总结是一种提升,反思是一种自信。总结反思还要有批判精神和探索勇气,敢于质疑否定,不迷信权威、不困守经验,敢于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敢于突破前人、突破他人、突破自我,探索新规律、拿出新举措、解决新问题,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

要付诸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思考创新之树根植于实践的沃土,方能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领导干部不能只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应该将思考创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实践中,善于用思考的结晶来指导工作,用创新的成果来推动工作,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使自己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减少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能。

总而言之,好习惯可以培养和形成。好习惯造就好干部,好干部要有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