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当干部,必须强化“五项修炼”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崇德修身、自我修炼。中国共产党人更是重视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新的历史时期,共产党人怎样加强自身修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同时,对于党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标准”。这“20字标准”既是新时期组织培养选拔好干部的标准,也是干部成长必须强化的“五项修炼”。
一是强化“信念坚定”的修炼
理想信念或者信仰是人生的需要,没有它,人就会失去思想根基、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就会变得飘忽起来。毛泽东同志说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也不能没有信仰,否则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这也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钙”这种物质在人体中比重很小,但没有钙人体就支撑不起来。同样,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骨骼”的支撑,即精神的支柱,这就是人的理想信念或者信仰。列宁认为,共产党既是一个组织体系,又是一种信仰体系,就意味着:党具有信念或信仰的属性,党员是有信仰的人,共同的政治信仰是党组织存在的精神纽带。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入党,不仅是组织上入党,还必须在思想上入党。理想信念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将来也拥有,会随着接触面的变化而变化,甚至会丧失。这说明坚定信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修炼,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读经典,内化于心。任何一种信仰特别是信仰体系,都有自己的信仰经典,而共产党人是有信仰的人,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当然也有自己的经典,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都是我们的思想根源、理论根源。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把我们共产党人的经典著作读深、读透,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见行动,外化于行。理想信念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是盲目的,而是科学认识社会规律的结果,这种向往、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是终将实现的远大理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走过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方案”。共产党人的信念、信仰,是历史的、具体的、可实践的。我们党的干部,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是党员中的“关键少数”,要带头践行、率先垂范,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把理想信念、信仰落实到坚决维护党的权威上,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落实到忠实践行党的宗旨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上,积极务实有效履职;落实到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上,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强坚守,信仰永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的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但信仰的坚守不是天生的,不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并不具有世界之外的起源和神秘力量,它不过是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本质力量”。与世界的物质性相比,它是第二性的存在和力量。它作为人类精神对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必然会受到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及其变化的影响。不论是外部世界的变化,还是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都可能对信仰产生影响,甚至会削弱信仰的根基。它好比一盏心灯,尽管能照亮黑暗,但也容易为世风吹灭。还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不够纯洁的党员客观存在,或是一开始就没有从信仰上入党,成了共产党人的“冒牌货”;或是入党后在信仰上发生了蜕变,迷失了方向,叛变了党。可见,信仰也需要呵护,需要维护以及捍卫。所以,党的干部要积极主动、严肃认真地维护自己的信仰,发挥信仰精神支撑、精神定力、精神定向的作用,主动地迎接挑战,学习科学,坚定信仰,使信仰更纯真、更理智、更美好。
二是强化“为民服务”的修炼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为民服务”是为人民服务的简称,我们要把它作为干部自身修炼的内容,首先要搞清楚“谁是人民”“何为服务”这两个问题。谁是人民?我们这里讲的“人民”是个集体名词,没法落实在个体“人”上,很难说张三、李四是人民。同时,“人民”也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因此,人民是一个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以一种群体形式存在。何为服务?在日常生活中,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这里的“服务”,则是指信服、服从的意思,是一个“为谁活着”“为谁工作”“为谁献身”的问题,不是日常生活中所讲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必须的,而且是单向输出的义务,个人不能谋求任何回报。反之,就要出事。怎样理解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为民服务就是“党的干部必须做人民公仆,忠诚于人民,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概念,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政治要求、政治信念、“绝对命令”。我们加强“为民服务”的修炼,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纳入共产主义信仰体系,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直至为之献出宝贵的生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动摇。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干部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切实把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放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来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加强党的领导与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历史创造者作用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向前,充满生机活力。
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工作就是最好的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提倡党的干部要经常性面对面、心贴心多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这是为民服务的具体形式,但不是为民服务的全部。对多数干部,多数情况下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各自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为民服务的先决条件。每名党员就是党组织的一个细胞,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一个微小环节或一部分,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只要兢兢业业、老老实实地做,就是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添了一块砖、补了一片瓦。因此,广大干部既要仰望星空,为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又要脚踏实地,把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什么岗位就钻什么,干什么工作就钻什么,从平常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努力把简单的工作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
三是强化“勤政务实”的修炼
万事勤为先,无实不足立。勤政务实从古至今是中华优秀政治文化的重要部分。党员干部无论职务有多高,也是一名劳动者,也需要“辛勤劳作”,这是一种重要的职业品格要求、作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把“勤政务实”作为新时期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作为党员干部不能在岗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必须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新形势下,协同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大党员干部更需要把勤政务实作为立身之本、兴业之基,作为作风标准、工作标准、方法标准,把自己修炼成勤政务实的好干部。
反对“混”的思想,树立劳动幸福观。人都渴望幸福、追求幸福,不管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不可能不劳而获,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只有经过辛勤工作得来的幸福才会心安理得、纯正持久。达·芬奇说:“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俄罗斯剧作家罗佐夫说:“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共产党的干部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可见,共产党干部的幸福来自于为人民勤恳工作、默默奉献,给人民带去幸福。所以,作为党的干部不能把职位当作一种享受,整天“混日子”,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要履职尽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精力用到谋发展上,把心思用到求实效上,把劲头用在抓落实上,始终把工作热情调至高频率,铆足干劲,稳中求进,在不张扬中干大事。
反对“过得去”,树立“过得硬”的事业观。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决定高度。工作要取得好的成效,就得有好的态度。当前,我们有的干部把工作当作副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懒懒散散、浑浑噩噩;有的简单把工作仅仅当作一份换取薪酬的职业,工作不推不动、被动应付、斤斤计较。这两种情况下的干部,工作状态都好不到哪里去。只有把工作当作事业的干部,才会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意义,才会用精力、花心思、扎扎实实干工作。岗位就是责任,职务越高责任越大。作为党的干部不能把职务当作一种待遇、一种炫耀,而要作为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发扬“安、专、迷”精神,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少讲官话、套话、假话,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歪风,扑下身子到基层群众中,到生产一线,出实招、解真难,把工作抓在实处。
反对“花架子”,树立正确政绩观。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如果政绩观出了问题,不仅创造不了政绩,还可能给事业带来损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对“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有个正确的认识,真正把政绩放到实践、群众和历史聚光灯下去检验。这就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政绩的首要标准;正确认识权力的来源和权力运用的目的,发挥权力调配人力、整合资源等作用,使手中的权力成为提升工作成绩的利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推进工作,特别不能掏空“家底”、寅吃卯粮、竭泽而渔、饮鸩止渴;不能为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一阵风、瞎折腾、乱作为。
四是强化“敢于担当”的修炼
俗话说,“好汉一人做事一人担”,强调的就是为人处世必须具有敢于担当精神。普通人尚且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更应该把敢于担当作为党性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党和人民事业,我们的干部要敢想、敢做、敢当,做我们时代的劲草、真金。”党员干部的担当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生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厚植的过程,必须从想担当、敢担当、能担当三个方面加强修炼。
要强化想担当的意识。敢于担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优秀干部的固有“笔名”。首先,从革命战争时期“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的刘胡兰,到和平建设时期“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再到改革开放时期“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的杨善洲、“尽心尽责、身体力行”的廖俊波等,无不体现了敢于担当的品质,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我们要见贤思齐,查找不足,继承优良品质,强化担当意识。其次,从政为官,是一种职业,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天经地义,否则就是虚食重禄、尸位素餐,就是最大的失职。越是责任重大的岗位,遇到的压力肯定会越大,这就叫敢担当。敢担当是对职业事业敬畏的具体表现,能否敢担当,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不能只想当官不想担责、只想揽权不想负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不履责,会受到道德谴责和良心拷问,也会受到党纪国法追究和制度惩处,履职尽责才是本分,敢于担当义不容辞。因此,党的干部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职业,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事业,守时敬业、爱岗尽责,“以此道为生,以此业为傲”,强化职业责任,端正职业态度,以最大热情投入到本职岗位,勤业、创业、专业。
要提升敢担当的勇气。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担当意味着付出、奉献,甚至牺牲。领导干部敢于担当,主要是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挑最重的担子,做到认真、认领、认账。要敢“认真”。共产党最讲认真,只要认真我们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不认真就什么事也办不成。做每件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不敷衍塞责,不拖沓了事,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要落细落小,工作管得太细不是缺点,坚持抓大抓小辩证统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要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周全计划,又注重细节、谨小慎微、做细做实,不能“大概差不多”、大而化之。要敢“认领”。要认清职责定位,既要到位又不越位,职责范围内的事不推诿、敢担当,不等不靠,积极主动,未雨绸缪,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预见性、前瞻性,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干到最好。要敢“认账”。要言而有信、履行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言行一致。特别是面对老百姓,不能说话不算数、签字不认账,喜欢“打白条”、经常“玩空转”,否则损害的是党的形象、政府的公信。同时,牢固树立“新官要理旧账”的正确政绩观,以正确的姿态,把权力、问题一道交接、一起认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搞“兜底翻”,继承发扬过去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积极主动有作为,做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锻造能担当的本领。担当是精神,也是能力。提升担当素质能力,学习、实践、总结都很重要。要勤奋学习。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习力是最大的竞争力。如果不勤奋学习、不刻苦钻研,就解决不了本领恐慌、能力不足导致的“不能为”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新性学习、着眼未来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要注重实践。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实践锻炼是重要途径,特别是急难险重任务,对于干部磨砺担当的能力至关重要。“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应主动到改革发展、脱贫攻坚第一线去,到条件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提升处理复杂危机问题的能力。要善于总结。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条基本经验。一般来说,有能力的人都是善于总结提升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平时零碎、肤浅、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全面、系统、本质的理性认识,提高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水平,切实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是强化“清正廉洁”的修炼
黄埔军校门口有一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人斯门。”从政为官也一样,当官就不要想发财,要想发财就不要当官。国民党没有牢记黄埔校训,丧失民心、丧失政权,教训深刻。人有七情六欲,从生命的角度而言,正常、合理的意愿追求,可以助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彰显人生精彩。但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过分的物质贪欲,不仅有害身心健康,还损害事业发展。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的正气之源和为政之基,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和政治本色,只有严格自律、勤于修身,过好“三关”,方能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
防微杜渐,过好“诱惑关”。作为党的干部,手握公器、拥有公权,常常被“围猎”、被追逐,稍有不慎,便入歧途。俗话说:“祸患常积于忽微。”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腐败也是如此。党的干部必须真正明白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百姓谋利而不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侥幸是不幸的开始,人在做,天在看,群众在监督。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注重小节、防微杜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经常用反面典型警醒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远离和抵制各种诱惑,过好诱惑关,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保持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
洁身自好,过好“自律关”。古人讲:“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把自律看作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础和根本。《论语》中就说,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清正廉洁的问题上同样如此。诱惑也好,拉拢也罢,总归都是外因;洁身自好、严于律己,才是内因,是关键。事实证明,自己不打倒自己,谁也打不倒你,所有出问题的干部都是自己打倒自己的。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友,把行使职权作为为人民谋利的出发点和归宿,习惯“吾日三省吾身”,经常扪心自问,自检自省、自我约束,择善交友,保持清醒头脑。
从善如流,过好“监督关”。监督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爱护。严管就是厚爱,使用就是最大的信任,越是信任越需要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自觉接受监督,就不具备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权力越大,越容易出现“灯下黑”。不受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滥用,更容易产生腐败。敢于接受监督是领导干部自我革新的利器。陈毅元帅曾有诗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这是对为政不廉、用权任性的干部的最好警告。党员干部要认真自觉执行党内监督条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接受班子成员的监督,自觉接受同事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同时,也要监督好自己的家人,树立良好的家风,使家风更加清正、更加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