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干部就得有素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知事识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领导干部怎样识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做好选人用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领导干部担负着选贤任能的重要职责,必须练就“伯乐识千里马”的本领,打牢知事识人的基本功。

一、知事识人的基本内涵

所谓“知事”,就是熟知世情、国情、党情,了解形势任务、地方发展、岗位需求,就是吃透上情、考察外情、了解实情,知晓地方、单位、部门的真实情况。知事择人、选贤任能,首先在“知”。知大局,弄清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知岗位,弄清岗位职责需要什么样的人;知实情,弄清地方、部门、单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能心中有“数”、胸中有“谱”。

所谓“识人”,就是领导干部要清清楚楚地掌握每名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情况,全面了解其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真实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其长处与不足,摸准其最适合干什么、不适合干什么,把人摸透。“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孔子有“三步识人术”,诸葛亮有“七句看人之法”,刘昭有“八观之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领导干部要履好职、尽好责,必须练就一双识人的慧眼,努力提升识人的水平。

总而言之,知事识人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研究人”与“研究事”紧密结合,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统筹考虑事业发展与干部成长两个关键性因素,事业需要什么人就配什么人、岗位缺什么人就补什么人,真正做到人与岗相适、事与人相长。古人讲,“为职择人则治,为人择职则乱”,就是倡导围绕事业需要科学选人,依据岗位要求择优用人。做到知事识人,既不能脱离实际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干部简单通用,也不能为改善结构而影响班子整体功能,更不能把岗位作为对干部的奖励,因人设岗,搞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将就凑合。

二、领导干部做到知事识人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知事识人、用当其时”。知事识人的要求,抓住了选人用人的两个核心环节,为更加深入有效地选人用人提供了方法指南。

知事识人是掌握领导工作主动权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人不深、识人不准,往往会出现用人不当、用人失误。在领导工作中,只有把握了主动权,才能有效实施领导权。而要掌握主动权,前提就是必须知事识人。一方面,知事识人,可以纠正选人用人的偏差。用人得当,前提在知人、识人。“带病提名”“带病当选”“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知事不深、识人不准,丧失了选人用人的主动权。另一方面,知事识人,有利于调动干部积极性。我国自古就有伯乐相马之说,就是要求上级领导坚持以事论人、以事择人、依岗选人,努力把干部放到最能发挥优势特长的地方,就能更好地发挥岗位激励作用,激发干部“愿干事”的动力。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选人与岗位相适应,坚持从具体岗位职责需求出发,把事业需要、岗位要求与促进干部成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岗位缺什么人就补什么人,把最合适的人选放到合适的岗位,提高干部选任的人岗相适度和专业匹配度,才能牢牢把握领导工作主动权。

知事识人是实现领导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说过:“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就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我们党是执政党,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之一。用人之要重在择人,就是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现在,有的地方用干部,涉及具体人时,往往只看资历、看轮到谁了,论资排辈、平衡照顾,而不是看谁更优秀、更合适,用非所长,结果干部干得很吃力,问题堆了一大堆,工作也难以打开局面,既误事又误人。必须把知事识人作为推动工作的基础,把知事识人责任纳入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严肃追究履行知事识人、选人用人责任不力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通过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纯洁党内政治生态。

知事识人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专业精神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突出专业化配备重点,根据具体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功能定位和班子专业化需求,既注重选配综合型复合型干部,又重视充实业务型专家型干部。知事识人是实现干部专业化配备的主要前提,是精准科学选人用人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国家和政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努力做到知事识人,才能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真正实现推动事业发展、增强班子功能和促进干部成长相统一。

三、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知事与识人的能力和水平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事之至大,亦莫如知人。”领导干部炼好识人用才基本功,关键在于修炼知人、知事、知岗、知情的基本功,不断提升知事识人的能力和水平。

要全面把握知事与识人的整体性、系统性、联系性。知事与识人是科学的世界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选人用人思想的辩证思维。知事与识人是一个整体,突出了两点论思想。强调了既要知事,又要识人,二者缺一不可,必须坚持全面、历史、客观地看待干部。要用宽广的眼光看,做到德、能、勤、绩、廉都看,不用片面、极端的眼光看待干部;要用纵深的眼光看,既看现在也看过去,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待干部;要用理性的眼光看,既看功劳又看失误,不用感性、主观的眼光看待干部。知事与识人又是一个系统,突出重点论。必须用辩证思维切实解决“重选轻管”的问题。干部的“选育用管”环环相扣,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必须坚持严管和关爱紧密结合,把严管作为最大关爱,在教育上要突出针对性,提高干部思想自觉;在管理上要突出经常性,抓早抓小抓预防;在监督上要突出有效性,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插手干部重大事项记录制度等组织监督机制。知事与识人二者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归根结底就是选人用人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立体看人,精准识人,在知事识人、以事择人上下功夫,把适合的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要培养知事识人的良好习惯。知事与识人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良好习惯,更是一种优良作风。把准知事与识人的“方向盘”,重在日常、贵在有恒。要突出问题导向。现实中,一些地方、部门、单位干部考察工作不严肃、不规范,对考察对象的任职资格条件、工作实绩、作风建设、廉洁自律等情况考核了解不深不透,把关不严不实,存在“程序空转”现象;有的地方不重视平时考核了解,“不提拔调整不谈话、不进入考察程序不见面”问题尚未彻底根除。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本原因就是知事识人的好习惯没有形成。要强化日常了解。选任干部是阶段性工作,考核了解干部是常态化、经常性的任务。要把了解干部的功夫下在平时、融入日常,除了跟干部本人谈,还要跟其他干部谈、与群众谈,善于利用工作调研、听取汇报、谈心谈话、考察考核等时机,加强对干部的日常了解,让他们感受到组织随时就在身边,增强对组织的信赖感。要注重持之以恒。知事与识人好习惯的形成,必须坚持一个“恒”字,其中恒心、恒劲、恒功缺一不可。事业在发展,思想在变化,必须以恒心长期坚持;形势复杂多变,知事与识人问题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反复性,任何时候都不能有松懈缓气的想法,一旦懈怠松劲,就会前功尽弃,必须以恒劲常抓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要解决知事与识人问题,如果措施不硬、气力不足,到头来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风过草无痕,必须以恒功解决问题。

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事物、识干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见多识广看问题才精准,这是认清事物、识别事物的基本规律和科学方法。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事业、识别干部。这个高度是什么?就是政治标准、政治方向、政治路线。首先是标准要高。坚持用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具体体现在把好政治关、作风关、能力关、廉洁关上,其中最核心的,是要把好政治关和廉洁关。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政治关。领导干部第一身份是党员,政治性是第一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在知事识人中坚持政治站位。对政治上和廉洁上有问题的实行“零容忍”,坚决防止“带病提拔”。深入考察人选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品格,了解人选的言行特征和原则底线。特别要注重看考察人选在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等方面的表现。其次是方向要准。选人用人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导向性很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坚持什么、不坚持什么要特别清楚,凡是涉及政治方向、重大原则和根本性制度,必须头脑清醒、方向清楚、立场坚定、稳扎稳打,始终把稳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必须要掌握不同类别班子的专业化配备要求,坚持按需配备、注重分类施策,不能一把尺子、一个模式,防止班子中同一类型干部或熟悉领域、成长经历相似或相同的干部过于集中。再次是落点要实。站位再高,最终也要落实落细,那就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问题。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主动了解大局,自觉服从大局,有效服务大局,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考察人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需要特别注意,如果只谈政治路线,不谈中心工作,就会成为“空头政治家”;如果只谈中心工作,不谈政治路线,就会成为“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者”。知事识人,既要了解政治路线,把握政治方向;又要了解中心工作,把握工作规律,二者不能偏废。

要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我们党历来讲原则,把讲不讲原则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和检验党性的试金石。做到知事与识人,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干部的德才表现,说到底就是要有原则地多接触干部。一要讲党性。党性原则是坚持原则的核心,重点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动摇,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相统一,讲政治、知大局、守纪律,保持求才之度、容才之量,时刻站在全党大局和人民群众立场上考虑问题、识别干部,决不能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干预下级或者原任职地区、单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二要有方法。“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七年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精于从细微处见真实,近距离接触干部,多角度持续观察干部,从对重大问题思考看见识见解;从对群众感情看品质情怀;从干部的履行岗位情况看工作态度;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看能力水平;从关键时刻表现看立场态度;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看境界格局;从日常生活表现中看作风形象。要辩证综合加强分析研判,坚持考察与一贯表现有机结合,既了解优点亮点,更了解缺点疑点,特别要注重了解在重大事件、重大工作、关键时刻的表现,辨析甄别干部的见识见解、禀性情怀、境界格局、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三要敢担当。实践中,那些敢于坚持原则、勇于担当、个性鲜明、有本事、不怕得罪人的干部难免会遭到非议和误解,得罪人也相对会多一些,有时会有个别不好的评价。这时候,要有那么一种只问是非、不计得失的气节,不为人情关系所缚,不为歪风邪气所扰,不为个人得失所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好干部说公道话,让好干部真正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阿谀、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真正没位置、受惩戒,坚决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推进干部能上能下,为冲锋陷阵、敢于亮剑、勇于改革、无私奉献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打气,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领导干部练就知事识人的基本功,真正做到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才能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