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处世论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群居的动物,人的生命过程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即“人世”中,那么,人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既有的社会关系?是积极有为还是道法自然?是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隐世甚至是出世?这些问题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的和总体的人生态度,这种总体的人生态度决定着我们对其他的人生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处理态度。所谓处世论,就是对这种总体的人生态度的探索与讨论。我国古代的儒道释三家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教主张出世济世,而道家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超越。也就是说儒释道三家在人生总体态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入世、出世、隐世三种基本态度。
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即先秦时期,有百家争鸣之说,但实际上大的学派无非十余家而已。佛教在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我国,之后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国人的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重要影响的实际上就是儒道释三家。关于儒释道三家在中国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宋孝宗的《三教论》说:“大略谓之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
以儒治世。儒家学说主要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强调的无非是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强调亲亲、尊尊、长长,它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切都是有利于治世的。
以道养生或以道治身。道家学说是一种隐世的思想,因而容易形成对自身生命的关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道家思想与道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教是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它对长生不老充满眷恋,它的内丹学说直接就是一种气功理论,它的养生思想很发达,不仅包括炼丹术、气功、房中术等,而且注意心身双修,以道法自然的精神、以超越自由的胸怀来看待一切,这自然是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的。追求长生不老、成道成仙本身就是道家和道教的理想追求。因此,道家是有利于人的养生和治身的。
以佛养心。较之儒道两家,佛教具有一种更为超越的思想,它视此岸世界即现实人生为苦海,视彼岸世界为净土和极乐世界。佛教要求人们放下对尘世的一切执着。固然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去出家当僧尼,但如果我们能学一点佛教观察世界的立场和思想方法的话,那必将有助于参透人生,提升人生境界。因为无欲品自高,一个连生死都能放下的人,他还有什么放不下呢?信仰的力量是很大的。举例来说,我国古代,在玄奘之前二百多年,就有一个和尚叫法显,他是山西临汾人。他为了去西天取经,六十余岁开始西行,途经今天的巴基斯坦到达印度,刻苦学习佛教。后来又想从水路回国,结果漂到了今印度尼西亚,后来再次航行,终于到达了青岛,历经十四年。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大家想一想,一个六十余岁的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相当高龄的人了。走那么远的路,其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那么,他为什么能实现这样的壮举?何以有这种毅力?就在于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学派众多,思想丰富,特别是儒道释三家影响更大。但由于佛教毕竟是一种信徒信奉的宗教出世主义思想,而我们是在现实人生的立场上讲人生道德智慧的,因此,我们这一讲主要介绍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即积极有为和消极无为,对佛家的出世态度暂且忽略。
南怀瑾先生在传统文化的通俗传播方面贡献很大,他对儒释道三家所能给人们提供的思想资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而佛家则是百货店。这种比喻的意思是说,儒家的积极有为的学说和人生态度给人们以营养和动力,就像粮店提供给人们粮食一样,人的生命是离不开粮食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消极无为的思想,作为人生的超越和解压机制可以发挥药店对人的心理疾病的治疗作用。佛家的思想博大丰富,就像一个百货店一样可以根据不同人的需要任意取用。任何一种比喻都有其形象的一面,也有其不精准的一面,但南先生的这种比喻对于我们理解儒释道的处世观是有启迪作用的。学者们一般认为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可以发挥如下不同作用:儒家教我们“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放得下”,佛家教我们“想得开”。这种说法也很准确到位,富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