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基于内涵发展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

文化在中国古代就有“以文教化”“以文化人”之意,表示对知识的积累、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类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摸索和探索,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达1341所,在校生规模已达1048万,占高等教育的41.2%,其院校数量更是超过了普通高等学校。因此,高职教育被誉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时,从生源等多方面条件看,规模扩张已不太可能。在这些背景下,对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建设、如何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应不失时机地推进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才是正确的选择。而在内涵发展诸多要素中,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与文化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大发展,无论从事物发展本身规律,还是发展条件而言,都应该也必须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其原因在于:

(一)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已经清晰明了,这为内涵发展提供了前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从短期职业大学起步,期间经过了“三不一高”(即不发统一内芯的毕业证书、不转户籍关系、不包分配和较高学费收费上学),甚至经历了被改革、被调整、被整顿的折腾。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三改一补”(即改革高等专科学校、改革成人高校、改革短期职业大学及符合条件的中专学校作为补充),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真正迎来大的发展。而世纪之交的中国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和教育部下放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设置审批权,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而迅猛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类型和重要力量,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采取了有力措施加以持续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国务院先后召开多次全国性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相关决定,发布相关文件,确定了大力发展、加快发展的方针,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普职大体相当,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有这一切都明确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并基本定论,这为我们探索规律、打造特色、提升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极大可能。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条件决定了高职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高等教育连年扩招政策,特别是世纪之交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更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大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迅速从10%左右上升到40%,一些发达省份已达到甚至超过50%,高考招生录取率更接近90%甚至更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这就形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种情形:一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后勤保障条件已经饱和甚至超负荷,教师和教室等资源相对紧张,难以再扩大;二是中班、大班教学已成常态,小班教学、分类培养、个性教学事实上成为不可能;三是从生源等具体情况看,高等教育再扩招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一些地区如江苏、湖北等出现了部分学校零投档等新现象。正因为这样,无论从外部可能条件和自身资源要素等分析,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总体上应该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必须研究如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应逐渐步入内涵发展新常态。

(三)抓好以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高等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入内涵发展是一项革命性变革,关系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管理理念等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例如:专业结构的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特别是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的凝练和形成;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以“落地式”应用型研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小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应该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应该从框架协议进入具体深入阶段并有更加深入的成效;学校的文化建设无论是从类型特色打造还是学校文化育人等视角都应该有更加扎实的成果。也就是说,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进一步的加强和推进。

(四)重视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学校在内涵发展时期,必须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正因为这样,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基因,作为一个有机体,学校的发展状态和生命周期往往是由基因决定的,需要将好的文化传统定格、传承下去。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方式,在学校这座巨大冰山中,文化是根基,其他才是有形的管理,文化在管理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是学校品牌和形象的灵魂,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地位及社会影响力,必须始终重视和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更是学校的竞争力所在,而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在竞争发展中意义重大,作用明显,因此,必须正确理解、科学把握。

二、正确把握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结构

广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讲,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各有不同,基于不同视角有不同理解和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般从高等教育即大学文化着手分析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结构。

(一)大学文化及其引领作用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遵循准则、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蕴涵在物质成果中的理念与意境。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对此有不同的分类,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二分法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种分类比较少见;三分法是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赞同这种分类的专家学者很多;四分法是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赞同这种分类的专家学者也比较多;五分法是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活动文化,但这比较少见。一般而言,采用四分法的比较普遍。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涵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等,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属于最高层次的文化。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规范、规则,同时表现为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观念、习惯等。一方面,它约束着大学的行为;另一方面,为大学发展提供保障。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主要是指办学条件,也包括所积累起来的办学成果,是大学实力最为显性的体现和标志。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具体包括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及学生的行为。一般而言,从结构分析看,大学文化应包括以上四个方面,当然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研究

1.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组概念,即校园文化与文化校园。有人认为,它们不必加以细分,但我们认为,它们两者之间还是值得区分的。校园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校园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氛围;校园文化讲的是局部的某个具体内容,而文化校园涉及全局和整体性的文化行为;校园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现象、一种并不成熟的状态,而文化校园则是学校文化中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理想状态。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有一个较长的建设过程,有一个系统和整体的推进,是人财物和思想行为的综合和提升。

2.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

我们认为,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异。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信仰信念、历史思维、行为方式、语言环境等特质和风范,也广泛体现在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之中,而校园文化则是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风尚与氛围,有时候,校园文化更与第二课堂紧密相连。

3.职教文化与大学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教性和职教性,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这种双重属性决定和影响着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建设要求。作为高教性,它必然继承大学文化传统,以大学精神为引领;作为职教性,它又必须有职业化氛围,体现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特质。正因为这样,大学精神引领和职业文化融合会构成高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4.类型文化与学校文化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它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特征,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的新类型,也具有自己的特质。被誉为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取得发展和突破后,必然要形成自身文化,这就是类型特色文化。它是高职教育的共性,体现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有了这样的文化,高职教育才会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学校文化又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基础上的个性化探索,与学校的区位特征、行业背景、历史积淀有关,是进一步具体化,这也是需要各个学校努力探索和实践的。我们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当关注宏观、着眼微观,关注类型、着眼自身,积极践行,努力创新,而立足学校研究文化建设似乎更有意义。

三、充分认识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作用及其机理

(一)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形成轨迹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有其形成规律,其大致轨迹如下:

(1)高职院校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尽管从名称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树有根、水有源,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有其前身,一代又一代教师和学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习惯、经验都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并成为重要依据。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追根溯源,尽管高职院校大多经历了迁校、合并,经过停办、升格,但文脉是相通的,也是割不断的。

(2)高职院校文化是由高职院校人积淀创造的。正因为这样,有人说,文化是环境、是历史,更是事件、是故事,是人和事件的综合和结合,尤其是一些学术大师的远见卓识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往往上升为文化,形成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必须尊重人。

(3)高职院校的文化是以专业和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是我国高职教育存在的基础和土壤,这是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根本特征。从这一点出发,高职院校的文化往往会呈现出育人为本、探索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等特点。

(4)关键(重要)人物的价值观可能会对院校文化产生重大作用。作为唯物论者,我们必须承认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师生创造文化,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一所学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名人包括知名专家、主要领导人的价值观念有时会起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如此、外国如此,过去如此、今后也如此。

(5)学习交流也是高职院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助推力量。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社会,学习交流不仅有助于事业的发展,更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文化既具有国际性,又具有区域性、行业性、本土性,交流和交互十分重要,学习借鉴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在研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习交流的作用,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提升和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

(二)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作用表现

文化建设既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院校推进发展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在:

(1)文化增强自信。一所高职院校探索形成和积累文化以后,为师生共同遵守和执行,并渗透到学校发展和运行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增强大家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有助于全体成员更加同心同德地创新创业,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文化彰显特色。一所高职院校形成什么样的文化物质,既与历史发展有关,也与人物贡献有关,但一个学校的文化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文化与地域和行业密切相关,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诚信文化、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鲁班文化就具有十分明显的行业特征,所到之处、所见之事、所阅之人明显有其特色,便于传承和创新,它有利于学校特色化发展。

(3)文化推动育人。文化建设本身也是手段,学校是一个文化组织,更是一个育人机构,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更好地育人。因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用在文化建设上,就是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以“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实践水平高”而享誉业界,就是传承的结果,也是文化育人的成效。

(4)文化促进发展。一个学校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更需要足够的软实力,关键时候需要巧实力。一般而言,文化属于软实力的范畴,但软实力有时候尤其是关键时候会变成硬实力,对事物的运行和发展起支撑乃至决定性作用,它关系到人们的精气神,关系到人们能否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争取胜利。

(5)文化铸就品牌。一个学校的文化既是特色和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就是品牌,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校友文化品牌、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诗教品牌、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教育品牌等。

(三)重视发挥各类主体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需要众人拾柴、众志成城,但各类主体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确实具有不同的作用。

(1)校长(领导者)的作用。学校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表现和作用方式:在初创时期是奠基者,在发展时期是引领者。它可以通过个人影响力和组织影响力发挥双重作用,尤其是其个人思想和信念、人格魅力、道德品行的作用不可低估。

(2)学校教师。一般而言,大学教师具有三重角色,因而也具有三重文化功效:作为知识分子,他具有人文情怀;作为专家学者,他研究文化;作为人民教师,他引领文化。大学教师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有特殊的方面,如官本位文化、功利主义文化是不良文化,而优秀文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则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对此我们应予以研究。

(3)学生和校友。学生和校友是学校最广泛和重要的主体,我们往往忽视其作用。其实,一所学校的文化最终是由学生和校友所积累起来的,也是由一届又一届学生提升起来并不断传承下来的,而社会对一所学校文化的认识往往也是从学生和校友身上发现的,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

四、基于共性特点和个性特质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既是一个整体,体现了类型特色,又是由一个个具有鲜明院校特色的个体所组成的,促进了高职文化建设的整体繁荣。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全国高职首次文化建设论坛的发起和组织单位,在这一领域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早动手:有序推进文化建设

学院坚持传承和创新的结合,在探索学校事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学校建设与文化建设同步同行。在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家认为,学院名为金融、历史在金融、情在金融、成果在金融,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做足“金融”这一金字招牌,并充分彰显其特点。早在2001年建校之初,学校就着力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办第一流高职、建有特色品牌、创示范性院校”。在2002年规划建设新校区时,学校就研究提出要充分体现代表金融品格的诚信要素,充分彰显学校办学最为显性的成果,并将金融文化做足做透。2003年新校区建设,学校构建了有特色的文化校园,诚信、金融、校友三维文化进一步布局和外显,概括为:每一个重要地方都现诚信要素,每一幢建筑都体现金融风骨,每一个景观都体现校友烙印,形成诚信、金融、校友三维文化缩影的校园。2005年,学院结合建校30周年,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推动具有三维文化特色的校园基本建成。

(二)早培育:创新培育文化品牌

文化建设有了规模后,学校抓住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文化品牌培育,建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设立了文化建设处,统筹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当时,恰逢教育部和中共浙江省委推出文化建设品牌评比活动,学校坚持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一起做,文化活动和文化育人一起抓,先后将金手指工程(代表金融文化)、诚意铸诚信(代表诚信文化)、校友文化与高职发展(代表校友文化)作为文化品牌来建设和打造。经过几年努力,三项文化活动先后被浙江省委教育工委和教育部评为优秀文化品牌,使文化建设和文化品牌有机呈现。

(三)早领悟:积极推进三维文化育人活动

在文化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积极功效,深刻把握高职院校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要求,及时将成果转化为育人载体和路径。2007年,学校党委下发《全面构建三维文化育人体系的若干意见》,强调诚信文化重精神塑造,是育人体系之精髓;金融文化重职业养成,是育人体系之主干;校友文化重职场发展,是育人体系之天地。三维文化既有交融,又有互动,共同推进育人工作全面发展。近几年,学校结合中央提出的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通过创设明理学院、淑女学院、银领学院,结合一二三课堂建设,适时提出“品德优化、专业深化、技能强化、形象美化”的四化要求,全面实施学生千日成长工程,有力地推动了三维育人体系的完善和工作的深化,文化育人进一步巩固和深入。2014年,学校被列入浙江省文化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单位,学校抓住有利时机,正在全力打造文化校园,大力推进文化育人向纵深发展。

(四)多硕果:文化建设促进和推动了学校品牌发展

学院早谋划、早启动学校文化建设,组织召开全国性文化建设论坛,不仅使学校文化建设成为自觉,而且带动了全国高职战线文化建设的开展。更为重要的,对学校自身建设和品牌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力。

(1)文化育人成果显著。由于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巨大功效,10多年来,学校招生考分均为全省第一,促进了优质生源加盟。通过三维文化培育,学生品行端正、学业进步、素质提升,毕业率达99%以上,就业率达98%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而且毕业生在岗位上捷报频传、发展健康,为“行长摇篮”“金融黄埔”不断增添光彩。

(2)学校声誉不断美化。近年来,全国高职各类组织分别推荐学校担任领导职位,学校目前是全国高职研究会会长单位、全国高职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浙江省高职党建研究会会长单位、全国高职院校中约有600余所学校前来学校交流参观和取经,彰显了在全国高职教育界的巨大声誉。

(3)学校品牌发展顺利。学校积极践行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师生幸福的宗旨,积极构建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办学模式,全面推进高品质幸福金院建设,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浙江省劳动模范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就业竞争力50强等一大批荣誉,学院教师在各类教学、科研评比中频频获奖,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学校品牌,彰显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魅力。应该说,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与历史悠久的本科学校相比差距不小,与半壁江山的规模发展状况相比急需努力,尤其是如何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为主要结构内容的文化建设走向文化育人,从落小落细落实的要求推动教室、寝室、教学等文化的系列化、精细化,更需要进一步花大力气,而从文化建设到文化育人再到文化治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执笔人:周建松)

参考文献

[1]周建松,褚国建.基于文化视域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2]蒋赟,陈云涛.高职文化转型:目标及路径构建[J].职教论坛,2015(5).

[3]何兴国,王炜波.技术文化:高职文化建设新视野[J].江苏高教,2015(5).

[4]李祥国.关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功能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