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7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一、虚假新闻的基本特点

不论是与2016年国内虚假新闻的高发态势相比,还是就西方社会对虚假新闻空前关注的大背景而言,2017年中国的虚假新闻都显得有些波澜不惊。2017年“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截至2017年年末搜集到的虚假新闻案例,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力,与2016年相比,都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众媒体在防范虚假新闻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些往年经常出现的虚假新闻类型仍然频频出现,导致违背新闻真实性铁律的各种问题依旧顽固地存在,顽强地表现。透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特点:

第一,虚假新闻呈现单一化趋势。2017年,国内的虚假新闻案例主要集中于社会新闻领域。对这个领域的新闻失真,人们似乎已司空见惯,将其视作一个行业问题,甚至认为是不那么重要的行业问题。西方社会之所以非常关注和着意评估虚假新闻的严重性,与西方的虚假新闻主要存在于政治领域有关。虚假新闻妨害了西方民主体制的运行,依然需要“不可爱的新闻界”来提供真相。对这条新闻的传播链条进行梳理,发现其过去几年多次改头换面出现在各种网络媒体上,而此次假新闻的源头指向一个叫“宁夏在线”的网站,但是原始页面已找不到,各媒体不负责任地“抓取”转发,引起新一轮的热炒。警方的通报表明,这些“谣言”的背后有商业动机,发布者故意炮制虚假新闻牟利,媒体则在客观上成了这些恶意造假者的帮凶。虚假新闻与新闻业的生存问题看似并不直接相关,但它作为一个顽疾始终在消解着新闻业赖以生存的合法性和恒久性。

第二,社交媒体依然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社交媒体既是虚假新闻爆发的源头,又在传播过程中成为助推器。很多案例最初就是发布在微博、微信、自媒体上的内容,经过专业媒体的“包装”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面貌出现,赚取点击率。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点赞等行为又扩散和加速其流传。在西方社会,社交媒体同样与虚假新闻紧密相关,因此,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反制虚假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已是全球新闻界面临的一个共同的严峻课题。

第三,专业媒体的溃败令人扼腕。这种溃败不仅是经济层面的,还包括专业意识的下降和专业技能的萎缩。在2017年的虚假新闻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率先发布消息的微博、公号及其他自媒体账号,出于各种理由进行了编造、杜撰、误导等行为,导致虚假新闻的散播。但在整个以讹传讹的过程中,专业媒体绝非没有责任,几乎看不到这些理应构筑“防假隔离墙”的媒体在报道新闻时的专业操作,它们几乎都是简单地复制粘贴,放任一篇篇充满猎奇色彩、觊觎“高流量”的“新闻”出炉。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全方位的退败伤害的是整个新闻业的信誉和权威,弱化了传媒在社会中的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所观察和研究的虚假新闻案例,均是由专业媒体原创发布或转载扩散并已被证伪的信息。这个原则主要基于对新闻和媒体约定俗成的定义,因此仅仅由社交媒体发布的帖子所散播的虚假信息,因其非专业的属性,不在其列。

二、虚假新闻的典型案例

(一)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刊播时间】2017年1月2日

【“新闻”】1月2日,中国青年网刊发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背后隐藏的真相竟是这样》,新闻来源显示是“宁夏在线”,文中称,一位21岁的帅气大学生迎娶了一位比自己大了34岁的离婚中年大妈,然而这位大妈竟然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亲生母亲。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等纷纷转载。

【真相】1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辟谣称,类似谣言已在多地传播数年。经警方调查发现,早在2013年类似的消息就曾出现,涉及广东广州、江苏无锡、福建平潭等不同地方。这些消息内容雷同,所用的配图也几乎一致,并都提及某种保养品或美容项目,涉嫌恶意营销。

【点评】这条“新闻”除了猎奇之外,看不到有何社会价值。对这样没有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的稿件,一看就会对它心生狐疑。微信公号“新闻记者”曾刊文[1]对这条新闻的传播链条进行梳理,发现其过去几年多次改头换面出现在各种网络媒体上,而此次假新闻的源头指向一个叫“宁夏在线”的网站,但是原始页面已找不到,各媒体不负责任地“抓取”转发,引起新一轮的热炒。警方的通报表明,这些“谣言”的背后有商业动机,发布者故意炮制虚假新闻牟利,媒体则在客观上成了这些恶意造假者的帮凶。

(二)姚明联赛改革方案因被认为不合国情全遭否决

【刊播时间】2017年2月28日

【“新闻”】2月28日,《广州日报》刊发报道《联赛改革措施不获通过“姚方案”全部遭否决》称,国内知名篮球媒体人杨毅在其公众号中爆料,封闭进行的中国篮球代表大会上,此前刚刚接任篮协主席的姚明提出了联赛改革方案,包括延长联赛、联赛实行南北分区,缩短国家队的集训时间、采取美国“梦之队”式的邀请制度,取消亚洲外援,实行四节四人次方案,结果全部遭否决。之后此消息被各大新媒体平台热传。

【真相】3月1日,中国篮协举行例行通气会,篮管中心副主任、篮协秘书长白喜林辟谣称:“最近,网上自媒体登出‘姚明改革提案不符合国情被全部否决’的消息,事实是从23号换届大会以来,根本没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有人描述我们是‘封闭的中国篮球大会’,但这个代表大会不是封闭的,是公开的、透明的。我们没有进行任何提案议案的活动,这和网上说的完全不一致。”

【点评】事情的起因是篮球评论员杨毅发表在公号上的文章《姚主席,那么干不行》,经过各大门户网站和自媒体的转载与改写,就变成了姚明提案遭否决,甚至引申出姚明篮协主席不好当等新闻。事实却是:“根本没提案,谈何否决? ”中国篮球的改革由姚明牵头进行规划,引发关注在所难免。正如红网的评论所指出的,虽然这是一则虚假新闻,但是它反映了“很多人对姚明的期待和对改革方案施行阻力的隐忧”。在这个关键时刻,杨毅发表了有倾向性的公号文章,再经过网站“变形”式的传播,无助于改革的进行,是添乱而非帮忙。

(三)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没骨气

【刊播时间】2017年3月5日

【“新闻”】3月5日,中华网刊文《辛东彬狂妄叫嚣:只要乐天打点折中国人就屁颠跑来买》称:韩国的《环球新闻眼》采访乐天集团会长辛东彬,当记者问及当前中国人抵制乐天,乐天集团有何打算时,辛东彬面露笑容说:“不用担心,他们非常市侩,无骨气无血性,我们降价他们就买。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最多抵制一段时间,像刮阵风”,“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国家的责任感似乎很淡,不像我们”。

【真相】3月6日,观察者网刊文《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市侩没骨气?这条假新闻是怎么产生的》。文中指出,最早发布这一内容的是一个名为“蓝心阁”的网友。3月3日10点09分,这位网友在某论坛发布一条标为原创的帖子《乐天集团会长:中国人市侩,我们降价他们就买》。帖子的消息源为韩国《环球新闻眼》,但观察者网并未查到该媒体。3月6日,乐天发表澄清声明,否认了传言内容,并表示韩国根本不存在名为《环球新闻眼》的新闻媒体,而且乐天集团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关于“萨德”与乐天在华业务的采访。

【点评】每逢类似与别国有争议的事件爆发时,就会有一批趁机消费“民族主义”情绪的虚假新闻被炮制出来。这起假新闻的源头是一位网友在论坛上的原创帖子,经过一位自称为作家的微博网友的转发而被炒热。我们无从知晓发布者和转发者的真实动机。就此次虚假新闻的传播而言,这些网友自然要负上一定的责任,但真正让它流传开的却是专业媒体。在将网帖内容搬到自己的网页时有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有没有去做必要的求证工作?

(四)温州一女生因迟到两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

【刊播时间】2017年6月7日

【“新闻”】6月7日,一则来源于《温州晚报》“看温州”客户端的图片新闻被各媒体转载,题为《温州一女生因迟到两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文中称,7日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中学考点一位考生因为迟到了两分钟,不能参与上午的考试。现在,考场老师、学校老师都在积极协调、稳定考生情绪,并向她解释说明。

【真相】6月7日,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在其官方微博发表通报称,《温州晚报》报道的《温州一女生因迟到两分钟被拒绝进入高考考场》为失实报道,该考生迟到17分钟。通报指出,经温州市教育考试院调查核实,今天上午9点17分,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考点,温州护士学校的一位考生迟到17分钟。按照考场规则,开考15分钟后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所以该考生被拒绝进入考场。

【点评】这起虚假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于记者受到消息来源的误导。当地教育部门的通报明确指出,所谓的迟到两分钟是迟到后允许进入考场的极限时间,即开考15分钟之外的两分钟,而不是开考后的两分钟。事实上女学生迟到了15分钟以上,难怪被拒绝入内。她们希望通过媒体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却令媒体惨遭“打脸”。虽说虚假新闻的成因并不完全在媒体,但如果在报道时向考场和教育局核实一下事件的经过,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了。

(五)留守女童被两名老师强奸十几次,警方却不予立案

【刊播时间】2017年7月5日

【“新闻”】7月4日,一个网名为“白衣天使茉莉花”的网友在微博举报称,周口市西华县奉母镇第一中学两名老师多次强奸其在校读书的12岁侄女,他报案后,警方威胁其侄女,不让说出真相,并在各项鉴定还没有出来时就出具了不予立案通知书。这条微博在网络上迅速扩散。7月5日,封面新闻以《河南疑被老师强奸12岁女生自称遭到威胁,警方至今未公布详细案情》为题报道,闽南网、石家庄传媒网等媒体也纷纷以类似标题报道。

【真相】7月27日晚,周口市公安局通报称,专案组对被举报老师、同宿舍学生及相关师生等进行了调查核实,对被举报的案发现场进行了全面勘查,对提取的物证进行了科学检验,聘请省级医疗机构进行了人身医学检查,以上检查均未发现强奸的事实及证据。

7月28日,新华社在《“女童遭教师性侵”的诬告闹剧是如何编造出来的? 》中指出,因父母常年在湖北务工,2015年,何佳佳(化名)随叔叔何利强(化名)生活,今年6月份,何利强发现侄女换洗的被褥、单子上有斑迹,怀疑其被强奸。起初,何佳佳多次予以否认,但多疑偏执的何利强坚持己见。何利强在侄女否认被强奸后,多次监视其行踪,也未发现异常。何利强又独自到学校展开“调查”长达一周时间。其间,何利强碰到后被其指控的两位老师邵某、何某,欲调看监控视频,两位老师因不负责此事,未予应允。何利强心生不满并猜疑,遂逼问侄女是否被这两位老师强奸,何佳佳仍然否认,但何利强为证实自己的猜疑,对侄女进行殴打、威逼。无中生有的诬告之词就此编造出来。

【点评】这条新闻的源头又是来自当事人在微博上的举报,封面新闻等媒体将其“落地”变成了新闻。从警方的核查通报来看,举报人为了印证自己的判断,甚至不惜以侄女的名声为代价来诬告他人。在接到警方不予立案的决定后,举报人在多人帮助下,策划并注册了微博账号发布虚假新闻,引发社会关注。虽然这起诬告案的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虚假新闻主要是由于举报人信口雌黄而造成的,但媒体在报道时显然也未能尽到核实的责任,对所谓的“弱者”的举报信息全盘采信而罔顾事实真相,全然没有预判有些人撒谎的可能性。

(六)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数仅为3172

【刊播时间】2017年8月6日

【“新闻”】8月6日,搜狐网刊登《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数仅为3172》称,一名33岁的青年因感情受挫在家中宅了10年,从未迈出家门。文章称,记者来到成都市武侯区成汉中路南城都汇汇雅园3栋调查,看到了一头蓬乱的头发,以及一张憔悴的面孔———这就是李某,已经居家10年,未曾出门过一次,并称李某为此得了痔疮和中度胃炎。文章介绍,为证明李某没出过门,李某的父亲还拿出区间计步器,上面显示李某2016年步数统计仅为3172步。根据心理医生给出的数据,李某拥有轻度抑郁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文章还配了一张青年的背面图片。此文随后被北京时间网站转载。

【真相】8月22日,《成都商报》刊文《假新闻炮制者起底》称,记者经过调查发现这篇文章是一个名为“数码IT前线”的搜狐号发布的,该搜狐号发出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一家名为“鸿栩国际”的公司,记者根据该搜狐号内的文章添加了一个名为“张华”的人的微信号,经过一段时间聊天,他承认,《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数仅为3172》系他“纯编的”假新闻,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记住这个零食品牌。

【点评】这则假新闻最初由搜狐号发布,发布者发布的内容是真是假,似乎不在搜狐号的考虑范围内,直到搜狐网将其当作新闻广而传之。目前,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以营销、公关、宣传等为终极诉求的信息,常常以虚虚实实的“新闻”面目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出现,虚假信息的发布渠道也更为广泛。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发布平台的监管,发布平台也不能以一则仪式性的免责声明而放弃内容核查的责任。获得新闻服务许可二类资质的商业网站除了转载“规范稿源”之外可以适当刊登不属于“时政类新闻”的信息如娱乐信息、科技信息等,而这类信息同样属于新闻,同样需要核实。时政类新闻由于经过新闻单位采编核实,发表慎重,一般不大容易发生事实问题,虚假新闻多数都是属于此类吸引眼球的奇闻逸事。商业网站不能因为自己只是“老二”就放松了核实责任。

(七)农妇怒撕毒蛇为儿加菜

【刊播时间】2017年8月10日

【“新闻”】8月10日,自媒体公号“长江警笛”刊发《十堰一农妇遭五步蛇空袭怒撕毒蛇为儿加菜》,文中称,十堰竹山一名农妇在山中骑摩托车时,一条剧毒的五步蛇突然从天而降,将其手部咬伤。农妇想到可以为久别的儿子做一道菜,不顾危险,与毒蛇展开激烈较量。虽然腿部又被咬伤,但她最终将蛇杀死。农妇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后通知家人,后被送往医院救治,目前已脱离生命危险。随即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10日,《湖北日报》官微转发此消息后网友评论转发数已高达上千,该话题也被推上了微博热搜。

【真相】8月10日晚,不少自称知情人士的网友在网上爆料,称此消息中提到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全部错误。农妇的女儿也在微博上辟谣,称自己一家住在贵州省印江县,并不是湖北省十堰市。8月11日下午,当事人的女儿接受红星新闻采访表示,其母此前并没有与蛇打交道的经历,家里虽有一个弟弟,但母亲当时并没有“杀蛇为儿做菜”的想法。

【点评】新闻中描述的种种细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为农妇的勇气和母爱而动容。只可惜事实的真相并不如新闻中所述。首先,新闻发生在贵州印江,却被自媒体“长江警笛”张冠李戴为湖北十堰,《湖北日报》将其当作奇闻在微博上发布时激起了印江方面的强烈反弹。其次,农妇“手撕”毒蛇的事情虽然存在,但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所谓“为儿加菜”的说法更属想当然了。就“新闻”本身而言,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都描述得很清楚,要不是有当事人否认,还真是很难判断真假。 《湖北日报》的报道应是直接将自媒体上的内容拿来刊载,却不想看似真实的奇闻居然是彻头彻尾的移花接木、道听途说。这么不专业的新闻操作,难怪给该报的官微招来一片骂声。

(八)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

【刊播时间】2017年9月7日

【“新闻”】9月7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转载《楚天金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引发网友对世态人情、世道人心的热议。文章称,王秀德是湖北襄阳市双沟镇的一个普通农民,有三个儿子。14年前小儿子王志文不幸病故,小儿媳也意外失踪,自此他开始抚养5岁的小孙子瞳瞳。瞳瞳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更是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复旦大学。今年暑假,王秀德无意中看到瞳瞳手机,发现儿子、儿媳和孙子的合影,他才知道儿子没死,儿媳失踪也是假的。

【真相】9月12日,《楚天快报》刊文,称《老人抚养孙子14年考上复旦,发现“去世”儿子还活着》被证实为假新闻。当地媒体深入文中所说的事件发生地核查,发现该“新闻”是捏造的。经卧龙镇政府核实,照片中的老人确为该镇谭庄村一位名叫王修德的老人,但实际是自媒体号“麒琅曦”先前发布的《八旬老人菜地被淹》一文中的当事人。而当地警方和镇政府介入调查后,查出编造假新闻的“麒琅曦”真实身份是襄阳某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目前已被单位停职。谈及撰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何某称,他写的是文学作品。

【点评】这条“新闻”里,复旦大学、死人复活都是很能吸引流量的关键词。老人独自抚养孙子考上复旦大学,确实是正能量满满的一条“正面报道”。“新闻”里有名有姓有地点,还配上了当事人的照片,具备了新闻的基本要素。只是事情太过匪夷所思,反而容易让人生疑。事实证明,这则以新闻形式撰写的文章其实是一位监狱教育科副科长何某的“文学创作”,原本发在自媒体上。应该说,何某以自己的写作风格搞“文学创作”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媒体不辨真伪,屡屡上当,如此“拿来主义”岂不可悲?

(九)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去世

【刊播时间】2017年9月13日

【“新闻”】9月13日10点53分,新浪微博认证为“并购专家、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拥有380多万粉丝的@王巍W发了一条微博,称“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于9月13日逝世”。褚时健是有名的“中国烟草大王”,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云人物”,1999年1月9日,褚时健因贪污受贿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减刑后,2011年褚时健刑满释放。2014年12月18日,褚时健获第九届人民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奖”。“2017年9月13日仙逝。”虽然这条微博不到半小时就删除了,但诸多媒体官微早已竞相转载,在社交媒体刷屏。

【真相】9月13日11点32分,《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辟谣《“创业老人褚时健逝世”经核实系谣言》,文中称,《人民日报》记者已和褚时健亲友联系证实该消息系谣传。据褚时健儿子接受采访时的回应,褚老在“被逝世”时,还去菜市场走了一个小时买了菜。因为谣言越传越厉害,当天中午,褚时健特意录制了一条视频发到网上,亲自现身辟谣。

【点评】这些年来总有名人“被死亡”的虚假信息在网上流传,这次遭殃的是褚时健。王巍在微博中没有透露他的消息来源,但显然没有向老人家属求证。尽管不到半小时王巍就删除了微博,但大V的能量还是不容小觑,这条消息已在瞬间不胫而走。有意思的是,媒体热衷于抢发王巍发布的假消息,在消息被否定后,却常常不愿意跟踪澄清、辟谣、更正信息,听任其继续谬传。多年来,类似名人“被死亡”剧目频频上演,令诸多当事人不堪其扰。但媒体却似乎很少从中吸取教训,于是“被死亡”事件绵绵不断,屡禁不绝,为公众所耻笑,媒体如此作为让人情何以堪?

(十)新郎屁股被鞭炮炸开了花

【刊播时间】2017年10月7日

【“新闻”】10月7日,网易社会新闻频道刊发一篇文章名为《又是婚闹!新郎遭朋友绑灯柱屁股挂鞭炮被“炸开花”》,并配发视频(来源于梨视频)。文中称,10月6日,广州一名男子结婚当日被朋友闹婚。他被捆绑在灯柱上,屁股后面挂着鞭炮,点燃后噼里啪啦地炸响。最终,该男子屁股被炸伤,到医院就诊。

【真相】10月9日,微博账号@广州日报发布辟谣微博:6日网传两段视频,一段显示在广州黄埔夏园牌坊旁,一年轻男子被绑在灯柱上,臀部还被捆着一圈“鞭炮”,画外音称“这次不把你屁股炸开花”后,男子身后地上的鞭炮被点燃… …而另一段视频更“触目惊心”,在一家医院前,之前被绑的男子臀部上方疑似有不少血迹渗出来,又有画外音称“炸到送来医院治疗”。之后有网络消息称,受伤男子是新郎,事发当天遭遇婚闹。但《广州日报》记者求证此事时发现,被绑在灯柱上的当事人岑先生并非新郎,而是伴郎。他也没有受伤,因为虽然地上的鞭炮是真的,但当时捆在他臀部的“鞭炮”是假的。血迹视频也是朋友恶搞,“那血都是涂抹的番茄酱… … ”。岑先生还尴尬地表示,他没想到视频会引起轩然大波,会吸取这次的教训。

【点评】视频和图片类的虚假新闻是常见的一种类型,要么是视频或图片本身就是伪造的,要么是对视频和图片的内容发生了误读。这条新闻兼具了这两者。捆在当事人臀部的“鞭炮”是假的,血迹视频也是假的,恶搞行为直接导致视频内容被解读为新郎屁股挂鞭炮被“炸开花”。婚礼上的恶搞不仅低俗,而且有潜在的安全风险。媒体却十分乐于发布此类信息,除了媚俗恶俗外,还有其他理由吗?

(十一)三名女子赴韩整形离境时在海关被扣

【刊播时间】2017年10月9日

【“新闻”】10月9日,东方头条国际频道刊登《三名中国女子去韩国整容因和护照照片不符滞留机场》称,据外媒报道,三名中国女子趁着假期去韩国整容,回国时因为外貌和护照上照片不符,导致滞留韩国机场。面部整容通常需要一些恢复时间,这三位女士准备登机的时候,脸部肿胀,包裹着绷带。三人滞留机场的照片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以及幽默的评论。香港《东方日报》等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内地诸多媒体随即跟进。

【真相】10月11日,腾讯较真频道辟谣,《较真独家对话拍照者,还原“整容三女机场被扣”假新闻始末》称,据图片拍摄者介绍,10月5日下午1点多拍照发了朋友圈,照片拍摄地是韩国首尔东大门新罗免税店地下一层会员中心,这家新罗免税店位于首尔市中区东湖路249号,并非网传的机场和韩国海关。三位女士当时也不是被海关扣下,而是在排队等待办会员卡。

至此,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清楚:10月5日下午,拍摄者在新罗免税店排队办会员卡时,拍下三位女士的照片发到朋友圈。然后被“朋友”拿走,一路转发到微博,拍摄地点从“首尔新罗免税店会员中心”变成了“韩国海关”“中国海关”“香港机场”等,拍摄背景也由“等待办会员卡”被“合理”想象成“因整容被限制出境”。

【点评】图片在脱离具体情境后,很容易被人误读。这条新闻就是非常典型的表现,图片上的内容是真实的,而围绕图片产生的图说却与事实毫无关联。我们无法勾勒出这条假新闻产生的全部链条,唯一能确认的就是社交媒体成为虚假新闻出炉的温床,而新闻网站则成为“鉴定者”“背书者”“确认者”。从朋友圈到微博再到新闻网站,一条虚假信息实现了向新闻报道的“成功”一跃。

(十二)山东莱阳14岁神童与麻省理工学院签约

【刊播时间】2017年12月1日

【“新闻”】12月1日,山东莱阳教育部门通过官网发布消息,胶东在线、齐鲁网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参加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国际大赛获奖… …自古英雄出少年,14岁少年考入世界最顶尖大学,创造了莱阳教育年龄最小考入世界顶尖大学的历史。此外,他还收到了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发出的考察函。

【真相】12月11日晚间,莱阳市教育体育局发布《关于“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事件的调查处理情况》称,由于核实不严,导致12月1日发布的“莱阳第二实验中学李某某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签约”为失实消息。12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官方微信也发布消息称:“经核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并未向该同学发送过此邮件,该学院办公室也没有姓名为王坤的工作人员。”麻省理工学院曾对《北京青年报》记者回复称,不会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最后一年开始申请。

【点评】这起事件早在山东莱阳教育部门发布消息时就引起了网友们的质疑。据媒体披露,稿件系由莱阳教育系统宣传员所写,是“宣传需要”。直到11日,教育部门不得不再发消息进行澄清。这样一则报道提供了很多信息,看似真实但也很容易证伪,却偏偏无人核实。主要原因在于,“神童”的话题能够引起公众的强烈兴趣,而发布消息的又是当地的教育部门,有了政府部门的背书,媒体就自然放弃了对信息的核实。后续的新闻虽然热闹,但对当事人为何造假却言之甚少。国家机关通过自媒体直接发布新闻,是融合媒体时代的重要特点,它们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乃至权威性。但由于国家机关自媒体操作者一般缺乏新闻专业训练,同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往往可能使有关信息带上自己的主观意图,因而造成夸大、偏差,甚至成为虚假新闻。这个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三、虚假新闻的成因

正如上述虚假新闻典型案例所显示的,2017年的虚假新闻并没有太多特殊或者说是新鲜的变化,大多数案例所反映的特点、成因都曾多次出现在《新闻记者》以往发布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造成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也不仅仅是某一家媒体的问题,而是构成了当下新闻生产的新情境,成为影响新闻质量的结构化因素。

第一,很多虚假新闻的成因都可以归咎于媒体和记者未能尽到求证核实的责任。真实是新闻业树立自身合法性、可信性、权威性的基石,查证作为一种新闻实践则是一种基本保障。然而,在现在的新闻生产过程中,查证渐渐成为一种“策略性仪式”,专业意识淡漠致使媒体疏于查证。2017年的典型案例中,由于新闻源造假而产生的虚假新闻数量很多,而多数情况通过查证是可以发现问题的。新闻组织的查证不仅能够为真实性多设一道保障,还给记者制造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他们越发重视事实的准确。然而,在目前速度优先和随时更新的媒介环境中,记者们没有时间进行严谨和全面的查证。[3]在数字媒体环境下,原来因为媒介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截稿时间已经被所有媒体共享同一个截稿时间所代替。[4]我们当然要对记者求证面临的情境限制抱以同情或理解,但以争先抢快为借口放弃查证就意味着丢失了媒体的独特性和严肃性,无法与其他的信息传播者形成区隔。

第二,“流量至上”成为当前媒体进行新闻生产的主导逻辑。判断一则新闻是否成功的标准已经不再是它是否真实和足够深刻,而是它能否吸引用户的点击,为新闻网站带来流量,进而将流量转换为收益。这套媒体运作逻辑已经对新闻业的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7年度虚假新闻大多出现在社会新闻领域,这些新闻除了为发表它们的网站、公号贡献一些点击率外,看不到对于我们的公共生活有任何价值。新闻业正逐步将新闻的把关权力让渡给用户。通过流量监控技术,媒体可以清楚地了解新闻的流量从何而来、在哪条新闻上停留的时间更久、什么样的新闻更能够吸引用户的点击。[5]对用户行为的精准把握进一步促成了媒体选择新闻的标准向用户品位靠拢。社会新闻领域的虚假新闻一方面能够带来流量,另一方面又不太容易造成巨大的伤害,在媒体有意无意的放纵下就成为虚假新闻的高发地带。

第三,芜杂而多元的新闻行动者构成了新的新闻生态系统。如果说,传统媒体是旧新闻生态系统的核心甚至是唯一行动者的话,当前的新闻生态系统则是一个由社交媒体、平台媒体、专业媒体、自媒体等构成的网络。不仅生产和发布信息的主体增多———除了新闻机构外,政府、企业、NGO、个人都能成为独立的发布者;他们能利用的渠道也异常丰富,除了微博、微信公号,还有博客、头条号、百家号等各种新兴平台。这种混杂的新闻生态使得很多原本清晰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难以厘清媒体与非媒体、记者与非记者、新闻与非新闻、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界限。于是,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更为容易,对它的反制却更困难了。在2017年的典型案例中,我们看到多起非新闻行动者借助微博、自媒体、搜狐号、头条号等渠道直接发布信息,新闻机构既需要这些信息去填充网页,又不愿或无力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在“两利相权取其易”的情况下,宁愿抢发虽有瑕疵却可一鸣惊人、立竿见影的新闻,一旦出现问题大不了一删了之。殊不知,删帖容易,消除影响却难。

四、结语

在2016年的虚假新闻报告中,我们曾经对西方社会出现的虚假新闻问题予以关注。2017年,西方社会对虚假新闻(fake news)的讨论并未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束而尘埃落定,反而成为一个更加热门的话题,在英文的行业期刊、报纸杂志上的讨论络绎不绝。学术界也开始把虚假新闻作为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来看待。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对虚假新闻本身的研究,涉及它的历史[6]、定义[7]、受众行为[8]、对媒体议程的影响[9],以及洋葱新闻[10]、新闻共同体如何对虚假新闻进行范式修补[11]等多个问题;二是对反制虚假新闻机制的研究,如从数字营销的角度[12]、从事实核查的角度[13]以及从虚假新闻监测算法的角度[14]。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是基于西方社会得出的结论,但其中诸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能会加深我们对虚假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更新虚假新闻的含义和类型。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令新闻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在传统媒体时代的通常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虚假新闻同样是一个古老的概念。虚假新闻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可以说新闻业的历史有多长,虚假新闻的历史也就有多长。坦多克(Tandoc)等人在对既有的文献梳理后发现,研究者共提及了六种虚假新闻类型,包括讽刺新闻(news satire)、新闻戏仿(news parody)、伪造(fabrication)、操控(manipulation)、营销(adver-tising)和宣传(propaganda)。[15]在不同的社会脉络下,虚假新闻具有各自的特点,至少前两者在中国语境中都较少出现。一项对南非虚假新闻的研究也提醒我们,对虚假新闻的理解不能脱离它所处的具体的生产和消费环境。[16]此外,新技术对虚假新闻的运作带来的改变尤其值得重视,这会带来很多原本不在我们理解的虚假新闻范畴内的新案例。我们需要正视这些变化,更新对虚假新闻含义和类型的界定。

第二,理解用户在虚假新闻中的角色。托莱多等人提出,要重新审视受众在虚假新闻中的关键作用,他们对虚假新闻的消费才意味着虚假新闻产生了效果,成为真正的虚假新闻。[17]在后续研究中,他们进一步分析了用户如何验证在社交媒体上遇到的虚假信息。[18]在很多案例中,虚假新闻的源头是网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帖子、图片、视频等,它之所以能够传播开来是因为有更多的网友在点赞、分享、评论来推波助澜。网友既是虚假新闻的生产者、消费者,也是虚假新闻的受害者,他们有限的时间预算被投放到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中。除了研究用户制造虚假信息的动机,我们还需对用户消费虚假新闻的行为以及效果有所了解。

第三,探索和采取更多的虚假新闻反制措施。在总结了欧洲国家治理虚假新闻的实践后,有学者概括了三点趋势:建立专门的事实核查组织打击假新闻、创建数据库或运用人工智能打击假新闻、提升公民媒体素养以便从根本上解决假新闻问题。[19]另一份来自美国的研究报告则提出了四条方案:向用户提供“某些特定消息可能是假的”的即时反馈;提供相对照的来源以确认某些特定新闻是假的;检测机器人、机器人账户和调整算法正在推广的信息;识别假消息和来源,并由平台来减少对这些信息的推广。这样的应对方案针对的是当前假新闻主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快速传播的现实。[20]虚假新闻的治理已经不仅仅是约束新闻机构的不规范操作就能解决的问题,对平台媒体的监管、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新技术工具的运用,也是今后需要着力关注的角度和综合治理的方向。

(本文系白红义、江海伦和陈斌合作

白红义,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研究员

江海伦,《新闻记者》特约研究员

陈斌,东方网高级编辑)


注释

[1] SCHUDSON M.(2017).Here’s what non-fake news looks like,https: //www.cjr.org/analysis/fake-news-real-news-l ist .php.

[2]大虾.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2017年第一条假新闻网媒狂欢无人负责[J/OL].微信公众号“新闻记者”,2017-01-04.

[3]江静之.记者求真路:论新闻查证[C].中华传播学会2016年会.台湾中正大学,2016-06-17.

[4]USHERN.Breaking news production processes in US metropol itan newspapers:im-mediacy and journal istic authority[J].Journal ism,2017.

[5]TANDOC E C.Why web analytics cl ick:factors affecting the waysjournalists use au-dience metrics[J].Journalism Studies,2014,16(6):782-799.

[6]DARNTON R.(2017).The true history offake news,http: //www.nybooks.com/dai ly/2017/02/13/the-true-history-of-fake-news.

[7]TANDOC EC,ZHENG WL,&LING R.(2018).Defining“fake news”:a typology of scholarly definitions.DigitalJournal ism,6(2),137-153.

[8]TANDOC EC,LING R,WESTLUND O,DUFFY A,GOH D,&WEI LZ,et al .(2017).Audiences’acts of authentication in the age of fake news:a conceptualframework. New Media&Society,20(8),pp.2745-2763.

[9]VARGOCJ,GUOL,&AMAZEENMA.The agenda-setting power offake news: a big data analysis of the onl ine media landscape from 2014 to 2016.New Media&Society,2017,20(5),pp.2028-2049.

[10]BERKOWITZ D,SCHWARTZ DA.Miley,CNN and The Onion[J].Journal ism Practice,2016,10(1):1-17.

[11]WASSEE MAN H.Fake news from Africa:panics,pol itics and paradigms.Journal-ism,2017,D OI:10.1177/1464884917746861.

[12]BAKIR V,&MCSTAY A.Fake news and the economy of emotions.Digital Jour-nalism,2017,6(2),pp.154-175

[13]MARIAHAIGH,THOMAS-HAIGH&NADINE I .KOZAK Stopping fake news, Journal ism Studies,2017,D OI:10.1080/1461670X.2017.1316-681.

[14]SIRAJUDEEN S M,AZMI N F A,ABUBAKAR A I .Onl ine fake news detection algorithm[J].Journal of Theoretical&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7,95(17): 4114-4122.

[15]TANDOC E C,ZHENG W L,&LING R.Defining“fake news”:a typology of scholarly definitions.DigitalJournalism,2017,6(2),137-153.

[16]WASSERMAN H.Fake news from Africa:panics,pol itics and paradigms.Journal-ism,2017,DOI:10.1177/1464884917746861

[17]TANDOC E C,ZHENG W L,&LING R.Defining“fake news”:a typology of scholarly definitions.Journal ism,2017,6(2),137-153.

[18]TANDOCE C,LING R,WESTLUND O,DUFFY A,GOH D,&WEILZ,et al .Audiences’acts of authentication in the age of fake news:a conceptual framework.New Media&Society,2017,20(8),pp.2745-2763.

[19]张建中.治理假新闻:“后真相”时代欧洲国家的创新与实践[J].新闻界,2017(6).

[20]方师师.另一种探索:以技术之力反击假新闻[J].青年记者,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