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政治专题经典教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学社会主义

专题一 社会主义社会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

1.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平均空想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局限性(2016年第21题)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4)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011年第20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二、无产阶级革命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第一国际成立于1864年,在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

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1.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3.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三、社会主义建设

(一)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017年第21题、2011年第4题)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第二个时期: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

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二)苏联模式

1.苏联模式的确立

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第八次全国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模式也得以形成并最终确立。

2.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2)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苏联模式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三)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1.无产阶级专政

(1)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最终目标和国家形式

①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第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在阶级本质上,它是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广大劳动人民破天荒第一次成了国家的主人。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

②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③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在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过巴黎公社、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因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2.社会主义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其次,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从国体上看,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从政体上看,真正保障劳动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再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

(2)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和根本区别

①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

首先,某些民主原则的历史联系,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

其次,某些民主形式的历史联系,如普选制、代议制等。

②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

第一,经济基础不同。

第二,阶级本质不同。

第三,主体不同。

第四,宗旨不同。

第五,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和前进性

1.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建设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多样性、前进性和曲折性(2018年第21题、2013年第21题)

(1)多样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在曲折中前进

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社会主义通过不断改革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

四、社会主义改革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措施

1.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2.社会主义改革的措施

第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三,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党的十八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成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相统一的整体。

五、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6.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规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

2.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在实践中不能僵化地、教条化地对待它。

专题二 共产主义社会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其科学立场和方法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010年第1题)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1.必然性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长期性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2010年第20题)

1.含义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

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看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上的一致性,看到它们总体上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两个阶段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的重大区别。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高级阶段是建立在低级阶段基础上的,没有低级阶段的发展,也不会有高级阶段的到来。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我们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当前,我们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