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转形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不同商品有等同性与可通约性的思想

价值转形不仅是困扰经济学界几百年的理论难题,而且是几千年来人类探索商品交换规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出现以来,先进的思想家始终探索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试图发现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最基本的因素。

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就分析过价值形式。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的学生。柏拉图与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前354)都是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的学生。至今尚未发现苏格拉底的著述。他的经济思想是通过他的学生色诺芬与柏拉图的著作流传下来的。

苏格拉底与色诺芬提出,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产品具有使用与交换两种功能。苏格拉底与色诺芬认为:“同一种东西是不是财富,要看人会不会使用它。例如,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1]对于不会吹笛子的人来说,“一支笛子如果不拿出来卖,就不是财富,因它是没有用的;如果拿出来卖,它就变成了财富”[2]。“如果他把它卖出,换进一些他不会使用的东西,就连这种出卖也不能把它变为财富。”[3]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提出社会分工的思想。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认为,“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放弃其它的事情,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4];通过分工与交换,“农夫有牛拉犁,建筑工人和农夫有牲口替他们运输东西,纺织工人和鞋匠有羊毛和皮革可用”[5]

亚里士多德继承与发展了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他认为,两种互相交换的不同商品在本质上必须相同,如果没有本质的等同性,那么,两种商品就不能作为可通约的量发生关系。他提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交换,没有可通约性,就不能等同。”[6]他没有说明商品中具有等同性与可通约性的实体是什么,却提出“实际上,这样不同种的物是不能通约的”[7]。按照他的这种观点,两种不同商品在本质上不可能相同,商品交换不可能发生,这显然与商品交换普遍存在的事实不一致。

他为了解释普遍存在的商品交换,错误地认为货币能够成为可通约的量。事实上,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任何一种其他商品与货币交换,同样是两种不同商品互相交换。因此,货币不可能成为具有等同性与可通约性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奴隶制时代。他生活的时代的历史限制,使他不能发现互相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中具有等同性与可通约性的实体是一般人类劳动。

虽然亚里士多德受到历史时代的限制,没有发现商品中具有等同性与可通约性的实体,但是他关于互相交换的商品必须具有等同性与可通约性的天才思想,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始终是衡量各种价值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价值理论必须回答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注释

[1]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2]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3]色诺芬.经济论 雅典的收入[M].张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0.

[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0.

[6]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原注释为:马克思引自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尼科马赫伦理学》(Ethica Nicomachea),载于伊曼努尔·贝克尔所编《亚里士多德全集》,1837年牛津版第9卷第99、100页(Aristotelis opera ex recensione Immanuelis Bekkeri.Tomus Ⅸ. Oxonii, 1837, p.99,P.100)。国际通用码:1133b,18-21。

[7]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原注释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