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结构
亚里士多德自己并没有写过一本叫作《形而上学》的著作,这个书名是后人加的。根据历史记载,后来编纂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人,将他写的关于自然事物,即我们可以感觉到的运动变化的事物的那部分著作编在一起,定名为《物理学》。“物理”(Physics)希腊文原意就是“自然”的意思。他们又将亚里士多德写的另外一部分著作,即讨论比较抽象的东西的著作编在一起,摆在《物理学》的后面。无以名之,就将它叫作“在物理学以后”(Meta-physics),meta的希腊文是“在后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自己将他的这部分思想叫作“第一哲学”,表示它是高于其他研究具体事物的各门科学的。中国的《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思也是说,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是物质性的东西,而超于有形的物质之上的,则是抽象的道。所以,将Metaphysics译成“形而上学”,是符合原来的含义的。自从亚里士多德这本书这样定名以后,西方哲学史上凡是讲到纯哲学的这部分思想,主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讨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思想——通常叫作本体论(以区别于认识论)的思想,都叫作“形而上学”(过去中文也有译为“玄学”)。可以简单地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特别是指本体论思想。本来意义的“形而上学”,和我们现在通常用来称作辩证法的对立面的“形而上学”,虽然是同一个词,其间有联系,后者是由前者的一种含义(抽象、不变)中引申出来的,但它们有不同。并不是每个哲学家的形而上学思想都是反对辩证法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书中,而恩格斯却称赞亚里士多德是在黑格尔以前,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家;黑格尔和列宁都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书中有很多辩证法思想,对这样的问题,必须具体分析。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形而上学》这本书是后人编纂成的。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者都认为,它并不是亚里士多德原来就是这样写下来,准备供人阅读的。从它的形式和内容看,有不少重复和矛盾,前后各卷间,有许多是不相连接的;有一些显然是不同时期的著作,有的还可能是他的学生的笔记。这些都说明,是后来编纂的人将不同的著作编在一起了。因此,我们要读《形而上学》这本书,必须先了解它的结构。在这方面,西方的研究者做了不少工作,以下介绍的是多数学者比较同意的说法。(注:W.D.Ross的Aristotle’s Metaphysics一书的导言开始部分专门讨论《形而上学》的结构(13~33页),可以参看。)
古代有一种记载,说《形而上学》只有十卷,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形而上学》却有十四卷。这十四卷的主要内容列举如下:
第一卷(A):历史的回顾。
第二卷(α):一般地讨论研究哲学的问题。
第三卷(Β):提出必须研究的十几个问题。
第四卷(Γ):“作为存在的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第五卷(Δ):分析了三十个哲学术语。
第六卷(Ε):分析不同的学科和存在。
第七卷(Ζ):讨论本体。
第八卷(Η):讨论质料和形式。
第九卷(Θ):讨论潜能和现实。
第十卷(Ι):讨论“一”和“多”等范畴。
第十一卷(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BΓE的节要;第二部分是《物理学》第二、三、四卷的选录。
第十二卷(Λ):前五章讨论可感觉的本体,后五章讨论不朽的本体。
第十三卷(Μ):讨论数学对象和“理念”是不是本体。
第十四卷(Ν):继续第十三卷的讨论。
亚里士多德在每一卷中的论述,并不是严格地始终讨论一个问题的,所以这里列举的仅是各卷的主要之点。
在这十四卷中,一般认为有四卷的位置,显然摆放在不是它应有的地方。这就是:
第二卷(α)。它的内容是一般的学习哲学的导言,和《形而上学》其他各卷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从它的标题也可以看出它是后来插进去的。其他各卷都以大写的希腊字母作为标题(次序),只有这一卷例外,以α(小写的“阿尔发”)为题,这也可以说明它是在其他各卷都已经安排好以后,才被人插进去的。有人认为,它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听讲时作的笔记;也有人认为,从思想和语言文字看,可能是亚里士多德自己写的。
第五卷(Δ)。它列举了三十个哲学术语,对每一个都分析它的内容,却没有讲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它的写法很像后来的辞典,所以被称为“哲学辞典”。一般认为它是亚里士多德自己写的。在古代的狄奥根尼·拉尔修举出的亚里士多德著作表中,提到这一卷,而没有提到《形而上学》。此外,在亚里士多德的其他著作中,多处提到这一卷的内容,不但在《形而上学》其他几卷中提到它,比较早期的著作《物理学》中,也提到过它。可见,它是亚里士多德比较早期的著作。一般认为,在《形而上学》各卷之中,它是较早写成的一篇独立的著作。
第十一卷(Κ)。它是由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BΓE三卷的内容摘要,可能是亚里士多德自己为讲课写的提纲,也可能是他的学生记的笔记;也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BΓE之前写成,它的内容后来扩展为BΓE三卷。后一部分几乎是逐字逐句从《物理学》中摘抄来的,但是精心作了摘录,对讨论的主题作了更清楚的说明。是亚里士多德自己摘的,还是他的学生摘的?似乎都有可能。不过,无论如何,将这两部分合在一起,插在《形而上学》中作为独立的一卷,显然不是亚里士多德的原意。
第十二卷(Λ)。一般认为,它是较早写成的一篇独立的论文。它的前五章讨论可感觉的本体,基本思想和《物理学》相似,而和《形而上学》中t11各卷有关的思想有些不同,说明它是属于亚里士多德前期写《物理学》时期的思想,是先于《形而上学》的。它的后五章讨论“不朽的本体”,这是在《形而上学》中许多地方提出过的问题,但在别处都没有正面回答,唯一在这里谈到这个不朽的本体——神,所以被称为亚里士多德的“神学”。后来的许多哲学家,特别是黑格尔对此非常欣赏,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主要就是发挥这部分思想。奇怪的是,既然是这样重要的思想,为什么在《形而上学》的其他各卷中很少提到呢?这一点也可以说明这一卷原来是独立于其他各卷以外的,很可能是一篇单独的论文,写作的时间也比较早。
以上四卷,是比较公认为不应列入《形而上学》这本书的系统以内的,很可能是在比较早的时期写成的。
除去这四卷,剩下的ΑΒΓΕΙΜΝ等十卷,可能就是古代记载的十卷本的《形而上学》。但是,这十卷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第一卷(A)是全书的序言。亚里士多德自己这样说过,而且也符合他通常讨论问题的方式,即先开始对以前的哲学家的有关论点加以评述,然后再提出他自己的理论。
第三卷(B)提出了十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认为是第一哲学应该讨论并加以解决的。可以说它是全书的提纲。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便构成了以后各卷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亚里士多德自己的思想是在发展的,后来有些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来提出问题的范围。可是,了解他提出的这些问题,还是我们理解全书的关键。
第四(Γ)和第六(Ε)两卷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第一哲学的主要对象——“作为存在的存在”而展开的。它们讲到不同意义的“存在”,本体是“第一存在”(主要的、基本的存在);讲到存在的公理——矛盾律和排中律,讲到研究各种不同的存在属于各种不同的学科。
一般认为,以上ΑΒΓΕ四卷构成一组,它们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三卷构成一组。从Ζ讲本体开始,讲到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这是公认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他的本体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MN也是密切联系的两卷。它们是针对当时柏拉图的“学园”(Academy)中的人——也包括柏拉图自己——将数学对象和“理念”认为是最高的本体的思想进行的驳斥。他认为这些不是本体。
第十卷(I)讨论的问题又有独立性。亚里士多德认为,像“一”这样最一般的范畴,不是本体。他由此分析“一”和“多”、“同”和“异”等各种“对立”和“相反”,分析它们的各种含义和关系。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形而上学》所有各卷,几乎都和本体有关。但是,本书不可能全面地介绍它,而只能就其中集中讲到本体问题的几卷,作些简单的、必要的分析。主要介绍以下四部分:
(一)第五卷(Δ)第八章,这是专门论述本体的;
(二)第十二卷(Λ);
(三)第七卷(Ζ),这也是专门讨论本体的,以及Η、两卷;
(四)第十三、十四两卷(Μ、Ν),这是从反面论证为什么数学对象和“理念”不是本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关于本体的思想。
以上排列次序,虽然和《形而上学》书中的排列不同,但大体上是符合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先后次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