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工业遗产的研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艰深的理论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的文本资料和史料,并做艰苦的思考、探究和阐发。另一方面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田野调查性质的考究和追根溯源的工业考古,需要以不惮烦、不畏艰的态度做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业遗产的研究又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特征。上述研究特点决定了本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多元性。本研究将在广泛收集北京工业发展和北京工业遗产相关史料、材料的基础上,在大量而充分的田野调查和工业考古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学术界的先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借鉴国内外的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辅之以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多视角、多方面地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北京工业遗产现状及其利用和保护问题。
1.文献研究法:广泛占有史料,收集档案、文集、晚清民国报刊等史料,以及其他资料,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梳理北京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广泛阅读和检索各类当代文献,了解北京工业遗产的现实状况等。同时,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改造措施,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其优势与不足。
2.工业考古和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和记录北京工业遗存,了解如今北京工业遗产的生存状况和保护状况。本书内收有大量照片,部分来自文本资料,部分来自电子资源,还有一些图片没有注明资料来源,则为笔者自己采访拍照而来。同时,还要通过访问本地的老居民、老住户了解老工业的历史变迁状况,以明了北京工业遗产的来龙去脉。
3.问卷调查与访谈法:根据研究目标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向本地居民及居住在北京市的其他地区的居民按比例科学发放调查问卷,以了解老工业区及工业遗产在民众心中的认知状况及心理定位,以及人们对工业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注程度。然后采用结构性访谈的模式,精心选择调查样本,做进一步的深入交谈,以了解北京居民深层次的内心感受。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北京公众对工业遗产认知状况的调查,一次是北京公众对老北京银行街的认知调查,均获得了大量调查数据,并录入计算机,运用统计软件加以多方面分析和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均采用结构访谈的方法,做了深度的访谈调查。
4.多学科交叉研究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景观设计、地理、城市规划、建筑、遗产保护等学科知识,尤其是利用社会统计学的理论与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综合系统的剖析北京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价值,并有针对性的做保护对策等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基于上述研究方法,本书的研究思路是:
第一章,工业社会的形成及对工业遗产形态的影响。工业遗产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工业社会是完全不同于此前人类社会经历的渔猎、农耕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是完全不同于渔猎和农业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通过回顾工业社会形成的历史,探究工业生产的典型特征和特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工业遗产的类型,以及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化遗产的工业遗产的特点。
第二章,北京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回顾北京近代工业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对北京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展现北京工业的发生、发展和转型,探究北京的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底蕴对北京工业发展的影响,为工业遗产的问题研究提供史学支撑。
第三章,北京工业遗产的工业考古。对北京现存工业遗产资源进行全面考古和考察,主要运用工业考古、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方法,通过文献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北京市工业遗产的现状,全面展现北京工业遗产的生存状况,明晰工业遗产的来龙去脉,调查和揭示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北京工业遗产精神内涵探究。研究主要沿着文化研究的路径展开,探究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人们观念转变的影响,特别是时间观念、协调观念、纪律观念和效率观念的出现均与工业生产的特性有关,基本上都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探究北京工业发展中形成或者发扬光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以及技术革新、增产节约运动中高扬的革新精神和蕴含了新因素的节约理念。
第五章,北京公众对工业遗产认知情况调查。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运用SPSS统计软件统计调查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还要本着本研究秉持的工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的理念,运用文献调研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老北京银行街——西交民巷的现状。西交民巷集中了民国时期北京大多数银行,是支撑北京工业生产的重要金融枢纽,其建筑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通过这项调查,丰富北京工业遗产的面相和内涵。
第六章,北京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对策研究。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在掌握北京工业遗产的现状及保护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了解民众认识的基本状况并了解了民众认识误区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保护对策建议,研究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北京工业遗产的方法和路径。
总之,本书欲从理论的考量、历史的追溯、田野考察和工业考古等多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全面梳理北京工业的发展和工业遗产现存情况,探究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探究其非物质文化层面的内涵,冀望深化对北京工业遗产的认识。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北京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情况,思考和探究更好地保护北京工业遗产的方式和路径,开拓更多的保护途径,努力为北京、为中国保留更多的工业遗产,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段历程挽留和保存更多的实物和见证。
[1] 参见岳宏:《工业遗产的保护初探》,70~75页,附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 聂武钢、孟佳:《工业遗产与法律保护》,5页,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3] 平成二十年三月豊田市教育委員会文化財課:《近代化遺産の保存と活用基本方針(案)》。
[4] 詹德华:《在“2008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见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1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转引自田燕、林志宏、黄焕:《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载《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
[6] 转引自言心:《国外产业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载《博物馆研究》,1989(2)。
[7] 文件全文转引自岳宏:《工业遗产的保护初探》,223~225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8] 参见岳宏:《工业遗产的保护初探》,225~227页,附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9] 王晶、王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再利用体系初探》,见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12~14页,天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0] 王德刚、田芸主编:《工业旅游开发研究》,116页,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1] 参见岳宏:《工业遗产的保护初探》,3~10页,附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12] 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61~6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3] 刘静江:《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4] 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官方网站,转引自岳宏:《工业遗产的保护初探》,59~61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15] 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63~6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6]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8] 周谷城:《中国社会史论》,326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19] 袁荣叜:《胶澳志》,“食货志 工业”,231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28年影印本。
[20] 刘大钧:《中国工业调查报告》,见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近代工业卷,上册,105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1] 河北省档案馆档案:《同治二年九月石家庄保甲册》,转引自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34~3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
[22] 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33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
[23] 河北省档案馆档案:《为检同本市面积及人口数字区域图说等项暨本市改称一案电请鉴核由》(615-2-1190),转引自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336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
[24] 2015年11月13日,北京市政府正式下发《关于撤销密云县、延庆县设立密云区、延庆区的通知》,明确通知该两区撤县改区,但行政区划不变。自此,县级行政机构在北京成为历史。
[25] 北京建城始于公元前1045年,见方彪:《北京简史》,4页,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6] 苏仲湘:《北京建都始于北辽》,载《社会科学战线》,1996(6)。
[27] 侯仁之:《北京建都记》,载《建筑创作》,2003(12)。此一说法目前为学术界的主流说法,又见王毓蔺、尹钧科:《北京建都发端:金海陵王迁都燕京》,载《城市问题》,2008(11);曹子西主编:《北京通史》第四卷第三章,中国书店出版社;方彪:《北京简史》,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8] 习五一、邓亦兵:《北京通史》,第9卷,188页,北京,中国书店,1994。
[29] 习五一、邓亦兵:《北京通史》,第9卷,190页,北京,中国书店,1994。
[30] 习五一、邓亦兵:《北京通史》,第9卷,397页,北京,中国书店,1994。
[31] 周一兴主编:《当代北京简史》,378页,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32]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北京年鉴2007》,290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3] 李秀梅:《北京市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观察与思考》,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4] D.B.Steinman,“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Brooklyn Bridge”,Columbia Engineering Quarterly,1952:(3-9).
[35] 《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于2003年7月10日至17日在俄罗斯下塔吉尔通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是保护工业遗产的世界组织,也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专门顾问机构。该宪章由TICCIH起草,将提交ICOMOS认可,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批准。
[36] Patrick Dambron,Patrimoine Industrial & Development Local,Paris:Editions Jean Delaville,2004.
[37] 单霁翔:《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载《中国文化遗产》,2006(4)。
[38] 刘伯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载《建筑学报》,2012(1)。
[39] 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0]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2007-05-23。
[41] 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2] 彭芳:《我国工业遗产立法保护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3] 陈旭:《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理论与实证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4] 岳宏:《工业遗产保护初探:从世界到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45] 朱文一、刘伯英:《2010年中国首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6] 朱文一、刘伯英:《2011年中国第二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7] 刘翔:《工业遗产产生原因及特点分析》,载《现代商贸工业》,2010(3)。
[48] 彭飞、徐苏斌、青木信夫等:《不同保护层次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探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载《建筑与文化》,2014(12)。
[49] 齐奕:《工业遗产评价体系研究——以武汉市现代工业遗产为例》,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50] 李和平、郑圣峰、张毅:《重庆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保护利用梯度研究》,载《建筑学报》,2012(1)。
[51] 刘伯英、夏天、薛运达等:《“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之困境与出路”主题沙龙》,载《城市建筑》,2012(3)。
[52] 宋伟:《青岛市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RMP分析》,载《旅游纵览》,2014(7)。
[53]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zfgb/qk/node33809/node33810/node33812/userobject1ai552453.html.
[54]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工业遗产新探》,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5]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工业遗产实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56] 左琰、安延清:《上海弄堂工厂的死与生》,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7] 宋颖:《上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8] 张彩莲:《中国近代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带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9] 吴强、储艳洁:《上海玻璃厂遗址保护及利用的评鉴与分析》,载《工业建筑》,2013(12)。
[60] 韩楠:《吉林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1] 王肖宇、陈伯强、张艳峰:《沈阳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载《工业建筑》,2007(9)。
[62] 张坤琪:《大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哈尔滨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63] 王雅娜:《大连港工业遗产及其对策保护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4] 佟玉权、韩福文、许东:《工业景观遗产的层级结构及其完整性保护——以东北老工业区为例》,载《经济地理》,2012(2)。
[65] 刘丽华:《中东铁路线性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66] 岳宏:《工业遗产保护初探:从世界到天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67] 季宏:《天津近代自主型工业遗产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68] 刘爱丽:《天津工业遗产现状研究》,载《社科纵横》,2013(8)。
[69] 张青:《天津市工业遗产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研究》,载《建筑与科学》,2014(1)。
[70] 青木信夫、闫觅、徐苏斌等:《天津工业遗产群的构成与特征分析》,载《建筑学报》,2014(S2)。
[71] 彭小华主编,武汉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等编:《品读武汉工业遗产》,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72] 田燕:《文化线路下的汉冶萍工业遗产研究》,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73] 刘金林、聂亚珍、陆文娟:《资源枯竭城市工业遗产研究——以黄石矿冶工业遗产研究为中心的地方文化学科体系的构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4] 王嵩、袁诺亚:《城市滨水工业遗产的再生——武汉杨泗港码头地块详细规划》,载《中外建筑》,2014(10)。
[75] 王西京、陈洋、金鑫:《西安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6] 金鑫、王西京、陈洋:《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研究——以西安市陕西重型机械厂改造规划设计为例》,载《华中建筑》,2015(3)。
[77] 许东风:《重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振兴》,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8] 何俊涛、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外一则)——原东德Lausitz褐煤矿与西德RWE褐煤矿的差距》,载《现代城市研究》,2006(1)。
[79] 郭文康:《英国工业旅游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0] 张彩莲:《中国近代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遗产带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1] 王明友、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82] 骆高远:《寻访我国“国保”级工业文化遗产》,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83] 王慧:《中国农村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
[84]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编:《大力发展工业遗产旅游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4。
[85] 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载《建筑学报》,2002(8)。
[86] 张伶伶、夏柏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发展策略》,载《工业建筑》,2005(3)。
[87] 邵健健:《超越传统历史层面的思考——关于上海苏州河沿岸产业类遗产“有机更新”的探讨》,载《工业建筑》,2005(4)。
[88] 朱强:《京杭大运河江南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89] 张琳琳:《基于城市设计策略的城市旧工业区更新——以陕西钢厂改造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0] 刘玲玲、蒋伟荣、魏士宝:《工业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旧工业区景观改造——以西安大华纱厂为例工业遗产景观更新》,载《建筑与文化》,2014(11)。
[91] 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2] 刘伯英、冯钟平:《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93] 王晶:《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研究——新型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创造》,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94] 韦峰:《在历史中重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理论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95] 蒋晨明、罗先明:《北京·首钢:伟大而安静的工业见证》,载《时尚旅游》,2007(8)。
[96] 王富德:《首钢工业旧址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载《北京观察》,2006(10)。
[97] 张剑华:《北京首钢原址再利用初探——对可行性再利用策略的建议》,载《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6)。
[98] 付超英:《从钢铁“忧”到钢铁“游”——首钢发展工业旅游纪实》,载《北京工商管理》,2002(5)。
[99] 姜杰、茅炫、李春霞:《矿区工业旅游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北京首云铁矿为例》,载《中国矿业》,2008(6)。
[100] 傅晓莺、张义丰、李想:《北京山区乡村工业旅游开发的意义与对策研究——以门头沟区龙泉镇为例》,载《安徽农业科学》,2008(1)。
[101] 王化民:《北京工业旅游产品的现状及对策》,载《投资北京》,2007(6)。
[102] 李建卫:《工业旅游是城市旅游的新增长点》,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
[103] 孔建华、杜蕊:《北京工业厂区改造中的自然拾掇与有机更新》,载《城市问题》,2010(3)。
[104] 黄悦、李琳:《首钢旧址工业旅游研究及建议》,载《特区经济》,2010(5)。
[105] 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建筑遗产现状与特点研究》,载《北京规划建设》,2011(1)。
[106] 刘伯英、李匡:《首钢工业遗产保护规划与改造设计》,载《建筑学报》,2012(1)。
[107] 张艳、柴彦威:《北京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内涵挖掘——基于城市单位大院的思考》,载《城市发展研究》,2013(2)。
[108]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09] 参见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285~528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110] 参见刘伯英主编:《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与研究——2008年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1~43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11] 张京成、刘利永、刘光宇:《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创意经济时代”的视角》,10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12] 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646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13] 顾朝林主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1卷,第3期(总第3期),54~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