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研究报告(2019):大转折:从年轻社会到老龄社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老龄社会”一词正式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

回溯人类社会历史,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科技进步、环境改造的动力皆源于此,人类的寿命也因此不断增长,现在平均寿命已经超过了70岁。长寿、少子、城镇化的发展使得社会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大约在80年前,欧洲学者开始探寻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国际社会日益重视老龄化现象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老龄产业随之而起、逐渐壮大、蓬勃发展,人口老龄化由涓涓细流变成裹挟社会方方面面关键要素的一股洪流,拍打撞击着社会发展形态的固有堤岸,不断向新的领域蔓延扩散。

作为全球人口大国,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影响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还牵动着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比重达到10.3%,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并且将从快速老龄化阶段、急速老龄化阶段发展到深度老龄化阶段、重度老龄化阶段,呈现出超大规模的老龄人口、超快速度的老龄化进程、超高水平的老龄化程度、超级稳定的老龄化形态。因此,未来百年也被称为“老龄化世纪”。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相关部门和社会对老龄问题的认知随着养老领域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升级迭代。1996年以前,养老在“八五”发展计划的文件标题中写作“老年医疗保健”,“九五”计划时期开始使用“老年事业发展”的提法。1982年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的主旨是“提高能力应对老龄化,保证老龄群体生活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使之有机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的主张则变成“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2012年以后,在《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以及民政部“129号文件”指导下,大量资金和资源进入老龄产业,中国现代化老龄事业进入高质高速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之下,2018年4月由盘古智库联合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创新公益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院、思德库养老信息化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成立“老龄社会30人论坛”,论坛成员包括多位来自人口、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老龄社会发展中先行先试的优秀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作为老龄社会30人论坛的执行机构,致力于根据老龄化发展趋势,从全面、系统和长远的角度研究老龄化对政策、经济、科技、社会、宗教等的多方面影响;搭建政府与高校、社会机构与企业间的交流平台,探索政府和市场如何应对老龄社会中的挑战与机遇。迄今为止,“老龄社会30人论坛”已举办了七次专题研讨会,发布了《老龄社会十大议题》和《老龄社会香山共识(2018)》,倡导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为老龄社会领域的专家研究、交流和推介思想成果的优质平台。论坛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高度,从趋势、特征、文化变迁和公共政策等维度,结合数据和案例,组织老龄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和交流老龄化对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其演化的全方面影响,其所形成的既有成果也成为本书策划与编撰的基本材料。

我们发现,当前学术界关于老龄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形成机制、发展态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影响等领域,研究的广度、深度和理论性、系统性还在不断提升之中,跨学科、跨领域研究不足,现有研究人员力量分散且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研究成果实证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数据支撑匮乏,亟须进行老龄产业相关领域信息化网络的建设与共享,尤其缺乏对老年科学学科和涉老交叉学科理论的体系化构建与创新。而老龄化与老龄产业发展则呼唤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临终关怀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规模化与规范化,推动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养老金融、互助式养老等新模式、新手段的精准运用与深度融合,促进人口老龄化从单一学科问题演变成辐射社会多个领域的立体交叉学科。因此,无论是从学科演进的角度还是从老龄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覆盖民生、经济、社会全产业链的老龄社会的到来,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的历史性转折。

《老子》云,道与名,众妙之门;夫唯道,善贷且成。比起老龄化的现象与局部对策研究,更为关键的是全学科、全产业链式老龄社会的研究,唯其系统性、综合性,才能实现从问题研究到社会形态研究、从解决问题到建构新的社会形态的转变,其本质上是从“应对之术”到“应对之道术俱进”的转变。

从2016年开始,中国学界开始提出“老龄社会”概念,从内容、性质、根源、表现形态等方面对老龄问题进行了重新界定,出现了一批主张从社会形态理论和人类社会发展兴衰之道的高度重新认识老龄问题的学者,研究视角从单纯关注老年人问题拓展到结构性问题、社会形态问题和探寻老龄社会的兴衰之道。

本书的立意正在于推动中国老龄研究理论的整体发展从“人口老龄化研究”阶段迈向“老龄社会研究”阶段。首先,站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高度,跳出传统的养老、人口保障的局限,从趋势、特征、文化变迁和公共政策等维度,结合数据和案例,深入研究和探讨老龄社会下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全面转型。其次,将老龄化与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智能化等趋势联系起来,深入探讨了老龄社会下乡村振兴、文化建构、社会创新、经济转型等热点问题。最后,综合运用定性、定量、专家座谈和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老龄社会进行了前瞻性、整体性、全方位、大视野的研究。

我们会集了在养老领域深耕多年的权威专家和优秀学者,对老龄社会发展与研究现状做了全面、细致、深入的调研与分析,开拓广阔视野、注重实证与实操、走在学科前沿,共同为社会献上这部集理论开创性、案例丰富性和实践可行性于一体的《老龄社会研究报告》。

书中各篇,或通过社会调查、内容分析、模型构建、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技术摸清老龄社会整体状况、特征和发展趋势;或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田野调查等定性研究法洞察老龄社会痛点,运用新思维,产生新观点,探索总结新模式;或针对热点议题及时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座谈,群策群力,深化认识;或综合使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分析法和逻辑思辨法深入分析老龄社会与各领域、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整体性理论分析;或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进行老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力图将老龄社会的变革性与未来该领域发展的整体趋势与基本对策囊括其中。

就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2018年底,国务院提出要探索建立国家级老龄科学新兴学科群,建立国家级老龄科学研究交流平台、成果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和老龄科学重要成果研究报告发布制度,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我辈大受鼓舞,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解决老龄社会问题需要更多有高度历史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人的参与。2019年,全国性的老龄科学大会将会召开,期待更多有识之士与我们同行共勉,为老龄社会研究与老龄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成果。

盘古智库创始人、理事长

老龄社会30人论坛轮值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