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发展基础
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存在显著的比较优势,但与深港澳等城市相比,或者与自身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广州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其全球战略地位创造了机遇,但是,湾区深化合作、广州全面升级都还受到体制机制约束。
(一)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优势
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来说,广州在交通区位与商贸、发展空间、科教基础资源、文化底蕴、行政地位等方面存在比较优势。
1.交通区位与商贸优势突出
广州地处珠江入海口,有中国“南大门”之称,是中国华南、西南等地区进出国际市场的主要门户和平台,是中国南方的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具有海空港联动优势、良好的空港基础以及覆盖华南五省和联通粤北地区的物流中转条件。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居于湾区地理中心,便利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使得广州成为大湾区联系内地、辐射内地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良好的交通区位成就了广州“千年商都”的称号,近年来,在商贸创新引领下,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地位和比较优势不断增强。2017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402.59亿元,连续30年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三位;广州跨境电商进出口227.7亿元,增长55.1%,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机场货邮吞吐量均位居全国第三;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国第四。同时,广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综合试点等都形成了一批先行先试经验。在2018年新型国际商贸中心指数评价中,广州在国内城市中排第三位,在21个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二梯队(张跃国等,2018)。
2.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经济腹地辽阔,包括广东省内的珠江口西岸城市,如佛山、东莞、中山、江门、云浮、肇庆、清远和韶关,省外直接经济腹地包括广西、贵州、海南、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
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从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来看,广州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见表2)。广州行政区划面积达到7434.4平方公里,远高于香港和深圳;2016年,广州的人口密度仅为1888.99人/平方公里,远低于香港(6633.45人/平方公里)和深圳(5962.34人/平方公里)。2016年和2017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分别为1404.35万人和1449.84万人,《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广州市“十三五”规划分别预计到202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800万人和1550万人,比较而言,广州市还有一定的人口增长空间。由此可见,相对于香港和深圳来说,广州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增长空间大,还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表2 2016年广州、香港、深圳三地土地和人口情况
3.科教基础资源丰厚
广州是华南文化教育中心,在华南地区具有显著的文化教育优势,其高等教育、知识服务、科研实力、人才集聚在华南首屈一指。2017年广州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达到106.73万人,在15个沿海主要港口城市中排名第一,远远超过上海、天津等高校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见图1)。从发明专利授权量来看,2017年广州市为9345件,仅低于上海(20681件)和深圳(18900件),高于天津(5844件)等其他15个沿海主要港口城市。除此之外,广州市院士资源及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资源也较为丰富。2017年广州市院士数量达到50人(其中19人为中科院院士,22人为工程院院士,其余9人为国外、境外机构获评院士),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有62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9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有1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25家),以及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科技园共6家。
图1 2017年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城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
资料来源:各地区统计公报;大连市数据来源于其2017年统计年鉴,为2016年数据;天津市数据来源于其2016年统计公报,为2016年数据,但不影响广州市的排名。
4.岭南文化底蕴深厚
广州是拥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粤剧、岭南画派、广雕、粤菜等驰名中外。早在1757年,清政府将广州作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岭南文化率先走向世界,广州迅速成为当时连接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王世福等,2018)。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广州是无可争议的岭南文化中心和粤语文化圈的核心城市(毕征,2016)。与深圳和香港不同,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在华南地区乃至中国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最早的地区,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中西文化交融特点明显,融汇了岭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建筑、园林、音乐和粤剧、饮食文化以及城市景观等方面,都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岭南特色,成为岭南文化的中心。
5.行政中心地位优势显著
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在管理部门集聚和生产服务功能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一方面,广州作为行政中心城市,集聚了较多的企业管理部门。据测算,在珠三角地区,近年来管理部门不断向中心城市集聚,生产功能向外围城市集聚。从职能专业化指数[3]来看,广州约是3.72,深圳约是1.72,其他城市都在0.8以下,广州的职能专业化指数要远远高于深圳,更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见表3)。相比较而言,广州的管理部门集中程度最高,总部经济发展最好。截至2017年8月,累计已有28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穗投资或设立机构,其中至少120家将总部或地区总部设在广州。这意味着,每2家世界500强企业至少有1家在穗投资,大约每4家就有1家在广州设总部(黄婷,2017)。另一方面,广州在整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在生产性服务、区域物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州已经形成服务导向型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的消费市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悠久的岭南文化对珠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均起着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这种良性互动中,珠三角经济以及全国经济也对广州形成了强大的支撑效应。同时,在全球产业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作为全球高端服务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议展览业将随着全球高端产业向中国转移而转移,在内部支撑外部转移的双重驱动之下,以广州为中心,辐射珠三角、长三角乃至环渤海的新的全球会展中心聚集区域将逐步形成,对广州发展高端会议业形成强大的支撑。
表3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9城市职能专业化指数及特征
(二)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短板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优势明显,但通过横向比较发现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中心功能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空间利用效率低等方面。
1.中心功能有待提升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7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15亿元)被深圳(2.24亿元)赶超,略低于香港(2.18亿元),三地地区生产总值比较接近,广州需要保持与香港、深圳的同步增长,维持相对平衡的多中心格局。
作为城市中心功能的表征,CBD的发展体现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从CBD的发展来看,广州CBD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各大城市CBD中排名靠前,但是广州CBD的中心功能,尤其是控制力和影响力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广州CBD的总量大,但房地产的比重有些偏高,影响了中心功能的发挥和控制力、影响力的提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南沙新区的快速发展,未来广州CBD有可能向CBD网络方向发展。深圳这些年来总部集聚效应也在不断增强,总部经济也在快速发展。2017年深圳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7家(王新根,2017)。在未来深圳与广州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中,可能竞争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竞争也是深化合作的基础。
2.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从服务业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业高度发达,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比重远低于香港。香港和澳门基本都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比近年来维持在90%以上。2016年,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比重分别为69.36%和60.1%(见表4)。从工业结构来看,广州市工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为汽车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2016年汽车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0.9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93%。2016年广州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是664.55亿元,而深圳是4762.87亿元,广州高端制造水平远低于深圳。广州缺乏新型的支柱企业,产业升级压力较大。
表4 2016年3城市分行业GDP比重
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从专利数量来看,深圳2016年专利申请总量为145294件,授权总量为75043件,广州的这两个数值分别为99070件和48313件,远低于深圳。广州拥有整个广东省2/3的普通高校,科技基础资源丰富,但与深圳相比,其产业结构中高端产业占比偏低,科研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能力很弱。深圳具有引领国际前沿的科技产业转化创新优势,而且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科技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由于科技创新能力城际差异化显著,广州亟待加强与其他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4.空间利用效率低
2017年,广州经济密度为2.89亿元/平方公里,这一数值远低于香港和深圳。香港2017年的经济密度为20.83亿元/平方公里,是广州的7.2倍;深圳2017年的经济密度为11.23亿元/平方公里,是广州的3.89倍。广州存在部分低效产业,导致土地低效利用。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广州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必然受益于湾区发展战略并享受到相关优惠政策。
1.全球战略地位提升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2017年末,粤港澳大湾区总人口约7000万人,GDP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承担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职责会更加明晰,这将逐步提升广州市的国际竞争力和成为国际城市的实力,而广州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也将显著提升。
2.承接香港优势资源机遇
穗港两地合作基础较好,自1998年以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已经召开了20多次,推动和见证了两地合作不断深化。穗港两地现代服务业结构类似,在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潜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香港与广州在金融、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会更加紧密,将有利于促进广州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功能提升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3.国际合作新机遇
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可以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对外独特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生态环保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枢纽,与港澳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联手“走出去”“引进来”,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更好发挥归侨侨眷纽带作用,推动广州在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当然,广州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分工合作及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一国两制”下市场联通水平和要素流动效率有待提升,地方分权增添了各地深化合作的难度,还有诸如资源能源约束、生态环境压力、人口红利逐步减退,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