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经济研究(2019年·第10卷·第2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问题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前两种理论未考虑空间上的动态影响,但在实际经济发展中区域间的互动将对经济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新经济地理学所解决的问题。

在地区经济收敛的研究问题上,研究成果较丰富,如俞培果和蒋葵(2006)、吴玉鸣(2004)、陈晓玲和李国平(2006)等使用时间序列、数值分析等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探索。Barro和Sala-I-Martin(1995)从空间角度论证了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β收敛的问题。国内学者中,吴玉鸣(2005)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使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验证得出我国经济增长受多维要素协同作用影响,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存在β收敛的情况。吴玉鸣(2006b)对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截面趋同的实证分析,发现存在β趋同且速度大约为2%。陈晓玲、李国平(2006)结合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构造了地理经济空间权重矩阵,使用1978~2004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探讨发现我国地区间存在很强的空间集聚性,且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在2000年后进一步扩大。汤学兵、陈秀山(2007)结合实际地区发展形态和发展方向对空间维度进行划分,对八大区域研究经济收敛性,发现存在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工业化程度对经济发展存在正向推动作用。刘生龙、张捷(2009)基于1985~2007年的省级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长期内我国不存在绝对β收敛,短期内存在条件β收敛。潘文卿(2010)探讨我国全域内部的分化过程,发现中国存在全域绝对β收敛,并从1990年前的东部和中西部存在的两大俱乐部收敛分化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俱乐部收敛。洪志国等(2010)的研究发现考虑空间的联动作用后收敛速度显著提高,我国存在绝对β收敛的结论证明在该问题上,空间模型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朱国忠等(2014)在动态视角下对该问题进行创新研究,经实证发现我国全域内不存在经济收敛,分区域考虑发现东部不存在经济收敛,中西部存在经济收敛态势。

我国经济收敛问题的研究在数据使用、空间权重矩阵构造以及空间、时间划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在数据使用方面,时间维度的增加完成了截面数据到面板数据的过渡,空间权重矩阵构造难度提高;在空间划分方面,从对全国的探讨深入对区域的研究,随后推进至地区分化的讨论,更加注重空间上的演变,时间的划分使得研究更多地注重于对阶段性的研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知,虽然对经济过程收敛的研究逐步加深,但在众多研究中仍有研究未使用空间面板数据,这将忽略不同个体随时间的变化发展,易导致结果出现偏差。在空间权重矩阵构造上仅使用地理权重矩阵,构造较简单,使用信息少。本文将使用2004~2016年的空间面板数据研究我国经济收敛问题,通过相关性检验确定适用模型,研究其影响因素,同时将重新构造空间权重矩阵,使估计结果更具现实意义。大多数文献均使用当期进行回归,易产生内生性问题,在此则使用滞后期,以消除内生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