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7年,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景观社会的理论,认为消费主义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正在造成社会的景观化,即人类交往活动的中介化和由此造成的媒介对真实的遮蔽。让·鲍德里亚在景观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仿真社会理论,认为媒介符号的拟态世界已经完全消灭了真实世界,真实成为荒芜。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以法兰克福学派一脉的第三代文化研究理论者自居,将居伊·德波和让·鲍德里亚的思想视为研究景观社会的一条清晰脉络,把景观社会理论发展成为分析当代媒介现象、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工具。由此,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道格拉斯·凯尔纳的著作成为研究景观社会的一个体系,其中居伊·德波提供宏观的理论支持,让·鲍德里亚指出了景观社会的夸张式远景,道格拉斯·凯尔纳则给出了具体的分析方法。
从居伊·德波、让·鲍德里亚、道格拉斯·凯尔纳的研究脉络出发,结合新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电视的娱乐化现象远非相关从业人员的喜好所能够解释。电视的娱乐化现象是复杂因素的荧屏表征,既与市场经济进入全球化阶段所导致的消费主义思潮盛行相关,又与人类传播技术的革新关联。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社会快速地从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进入了生产过剩的买方市场。人民生活在极大改善的同时,广告成为无处不在的环境因素。
广告是资本力量介入电视权力的重要渠道,而娱乐化的电视更符合消费主义思潮传播的需要。单个的广告商很难对电视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每年投入电视行业的海量广告资金则在总体上形成了资本对电视权力的干预。收视率和与之挂钩的考核机制、薪酬机制是资本将娱乐化转向内化为电视从业人员职业动力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公共电视频道数量的增加和观众注意力稀缺的加剧,娱乐化转向成为电视利用市场经济规则赢得受众注意力争夺赛的直接反映。对娱乐的喜爱是人的本能,而电视的娱乐化转向则是电视取悦受众的传播姿态。
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传播环境中,电视面临着激烈的受众注意力争夺,这成为进一步加剧电视娱乐化转向的推手。在激烈的竞争中,包括电视在内的媒体在客观上构成了符号景观的海市蜃楼,以娱乐化的手法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使得现实世界相形见绌。虽然,娱乐化的媒体景观越来越引人入胜,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与世界的疏离问题,但人类交往活动的中介化却是自口语传播时代以来的总体趋势。
电视的娱乐化转向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绝非是零和博弈的关系,前者指向的是电视传播者取悦受众的友好姿态,后者指向的主要是内容。一般而言,友好的姿态更利于传播目的达成,所以娱乐化的电视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或许更有功效。新视频媒体、多屏互动、媒介融合、移动终端的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进一步加剧受众注意力的稀缺。在受众注意力稀缺的环境中,得终端者得天下,我国的电视台需要顺势而为,才能够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重新构建核心优势。
乔新玉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