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2017年北京市政府重点工作情况汇编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首都城市管理工作跨入新时代的第一年。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为牵引,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抓手,强化统筹,协调推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年度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总体情况
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组建完成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发挥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作用,加强对首都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突出环境建设重点,强化网格化管理,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加强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落实环境整治提升、环境景观布置等专项方案,圆满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党的十九大各项服务保障任务,展现了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还圆满完成了亚信论坛、全国“两会”等21次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市容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加快实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加大餐厨垃圾规范管理力度。加强环卫作业管理,细化分级分类,增加清洗频次,加大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力度,扩大作业机械化和冲扫洗收组合工艺覆盖范围,推进作业标准化,提高作业水平。坚持“以克论净”,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年均值同比下降5.9%。实施公共厕所品质提升,圆满完成了节假日、重污染天气、扫雪铲冰等特殊环卫作业任务,确保了城市环境干净整洁。
城市环境景观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实施长安街环境景观提升精品工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向街巷胡同延伸”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治脏治乱、美化提升,开展“十无一创建”活动。开展净化城市天际线专项整治,清理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推进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精心组织春节、国庆等节日景观布置,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能源运行保障进一步优化。五大外受电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年用电量1020亿千瓦时。完成陕京四线天然气北京段工程建设,实施“煤改气”、南部四区平原地区“镇镇通”配套建设,全市年用气量163亿立方米。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停机备用,超额完成压减燃煤任务。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充电桩数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强化热电气联调联供,推进尖峰热源建设和城市热网能力建设,确保温暖过冬。
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安全有序。进一步强化“管路互随”机制,落实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全市百公里地下管线年事故数量继续保持同比下降趋势。加强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管理。加快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完善城市运行应急保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要求,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处置突发事件。
二、措施与成效
(一)加强环境建设管理统筹,重大活动保障更加有力
1.高峰论坛、十九大运行服务保障圆满完成。充分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高标准落实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要求,制定《高峰论坛城市环境保障工作方案》,加强统一调度,确保万无一失;大力推进建筑物外立面、环境卫生、景观布置、道路设施等13个专项方案落实,实施68大类2033项环境整治提升任务,落实“八无、六规范”标准,东城、西城、怀柔等区和交通、园林、交管等部门全力以赴、密切配合,综合整治环境,美化市容景观,布置花卉花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东单西单路口等重点地区分别布置“丝路金桥”“百花争艳”“流光溢彩”等7组大型主题花坛,在主要道路悬挂宣传道旗1.3万面,突出“共商、共建、共享”主题,彰显了“大国风范、古都韵味、开放包容、诚意待客”的浓厚氛围。高效有序组织十九大服务保障,高标准抓好宣传环境布置,充分体现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首善标准。
2.首都环境建设管理统筹力度显著增强。调整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修订议事工作规则,完善办公室席位制副主任制度。制定《2017年环境建设管理工作意见》,编制《2017年首都环境建设任务书》,确定264项重点任务,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线带环境建设,实施六大工程(环境建设惠民工程、城市景观提升工程、环境秩序规范工程、垃圾分类工程、节能减排工程、扬尘治理工程),推动完善环境建设管理五大体系(全面统筹协调决策体系、环境建设综合考评体系、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环境建设社会共治体系、京津冀环境建设协同体系)建设。
3.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力度不断加强。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管理考评机制,修订考评细则,健全指标体系,落实“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市级台账曝光环境问题9778处,处置完成率99.33%,区级自查发现问题43.9万个,解决率97.7%。加强网格化城市管理监督,强化问题发现能力,深化案件微循环,提升处置效率,推进全市网格化体系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发挥12345、12319等群众热线作用,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推进社会共治,城市管理共治声势基本形成。
(二)加大改革推进力度,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1.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认真落实市城市管理委新的“三定方案”,及时调整机构设置,做好划转职能交接,尽快推进工作落实。认真贯彻市编委《关于调整区级城市管理体制下移执法重心有关问题的通知》(京编委〔2017〕1号)精神,指导区级城市管理机构完成组建,推动完善远郊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设置,市、区城市管理系统衔接更加顺畅。研究建立城市管理领域财政预算运维资金和市政设施建设运行统筹管理机制。
2.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强化规划引领、规范指导、标准支撑,全面实施《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和环卫、燃气、供热等行业专项规划。制定实施《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背街小巷通信架空线梳理规范要求》《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政策指导。编制北京市环境卫生作业预算定额、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功能要求、公共厕所运行管理规范等环卫、供热、燃气、电力、城市照明、户外广告、综合管廊等21项标准,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准支撑。
3.重点改革任务督察取得实效。认真落实市委改革督察要求,抓好7项市级重点改革任务督察,圆满完成地下管线职责分工方案(京政办发〔2014〕54号)专项督察任务,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好评。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周报制度,汇总上报全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情况。坚持把改革督察作为推进改革落实的重要手段,每季度进行“回头看”,看任务进展、看落实质量、看解决问题成效,确保改革任务按时保质推进落实。
(三)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更加干净
1.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明显。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编制《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目标责任书》,坚持抓住重点项目不放松,咬住重点问题不松口,加快实施20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任务,高安屯、大工村、南宫3座焚烧厂实现满负荷运行,新增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4400吨,垃圾资源化处理率57%。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设施建设,大兴、房山等区项目建成投运,朝阳、海淀、丰台等区项目开工建设。
2.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进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号),制定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京政办发〔2017〕44号),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部署会,确定了首批开展强制分类的中央单位和驻京部队161家、市级公共机构127家,明确任务分工、管理台账和完成时限。组织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工作,完成每区一个街道、每街道一个社区示范片区建设,共涉及19个街道、527个社区的6231个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主体(包括1594个小区、679个机关单位、186家医院、312所学校、3460个经营场所),覆盖近90万户、251万人。推进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规范管理,全市已有40218家餐饮单位纳入餐厨垃圾规范管理。完成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布局规划编制,探索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新模式,在东城等区试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兼营垃圾分类业务。开展创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试点工作,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验收。
3.环卫设施管理持续加强。组织公厕普查,坚持分类管理,对500座公共厕所实施品质提升。东城区、海淀区、西客站地区在街巷胡同公厕精细化管理、智能公厕应用、公厕管理人性化上取得突破。建立废物箱设置和管理机制,全年更新、维修、增补路侧废物箱近2万个,达到了“三无一净”(无破损、无缺漏、无满冒、箱体干净)标准。
4.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质量持续提升。组织划定中心城区环境卫生责任区界限节点241个,划定300个城市轨道站口责任区界限,编制完成责任区台账和区域图,做到底数清、责任明。细化城市道路分级管理,提升城市道路机械化作业能力,实施冬季洗地作业,提高次干道清洗频次,扩大再生水冲洗范围和使用量,机扫率、冲扫洗收组合工艺作业率分别达89%、88%,全市快速路、主次干道全面实施每日冲洗2次以上,日用水量达到6.7万吨,其中再生水3万吨,新能源、清洁能源环卫车达到3316辆,占比50%。加强道路尘土残存量量化考核,每月监测数量增加至90条,尘土残存量年均值在13.9克/立方米内,同比下降5.9%。
5.重污染天气等特殊环卫作业任务高效完成。围绕节假日、重大活动、重污染天气、防汛、扫雪铲冰等特殊环卫服务保障任务,全市环卫队伍出动37.58万车次、291.93万人次,圆满完成作业保障。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全年启动重污染日应急预案13次30天,切实降低道路扬尘污染。做好重要节日环卫保障,清理烟花爆竹残屑791.35吨。
6.渣土车专项治理持续用力。积极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印发了《2017年北京市渣土车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制定实施考评细则,完善市级联合督导、日常检查、工作例会、考核评价、媒体曝光、情况报告等机制,各区坚持每周组织夜间执法、每月领导带队检查和工作例会制度,每季考核报告工作落实情况,全年市级联合督导58次、各区领导带队检查191次、夜间联合执法1061次。坚持运输企业定期评估工作,对辖区注册的企业和车辆进行评估梳理,已有26家停业整顿,2992辆没有许可的车辆纳入“禁止运输渣土的车辆名单”,向各区政府和有关委办局进行了移送。
(四)加强市容景观整治,群众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1.长安街环境景观更加大气庄严。通过出图集、定标准,出导则、定规范,出办法、控质量,组织开展长安街及其延长线55公里范围内环境景观整治提升,改造提升沿街6栋建筑物外立面,更新更换交通护栏60.2公里、绿地护栏50.5公里,设计铺装人行步道5.1万平方米,改造地下通道25座,更换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景观照明水平,精心打造“庄严、沉稳、厚重、大气”的“神州第一街”。
2.群众身边环境显著改善。大力改善群众身边环境,制定《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明确“十无一创建”标准和三年完成2435条背街小巷的任务。落实“日巡、周查、月评、季点名”、“街巷长”、市容市貌监督员等工作制度,2432名“街巷长”、223名市容市貌监督员全部到位。核心区已开工背街小巷1484条,群众身边环境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推进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通州区2145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
3.治理架空线、广告牌匾,净化城市天际线。开展全市架空线入地整治大会战,全年共完成106公里主次干道通信线、53公里电力线、64公里路灯线、21公里电车馈线架空线入地,拔除废弃线杆5446根;对100条背街小巷架空线实施规范梳理。组织实施全市建筑物屋顶广告牌匾规范专项行动,推进户外广告牌匾标识示范街创建,净化城市天际线。
4.城市市容景观更加亮丽。推进二环路、长安街彩虹门等景观照明建设改造,加快无灯路路灯建设,加强城市照明开闭灯人性化管理。全力推进城市副中心城市照明建设,深化建设方案设计对接和节点沟通。实施300条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二维码管理扩大试点,拆除“山寨路牌”6000余块。做好2017年春节景观布置,全市布置灯笼、中国结等装饰灯饰约17万余件,景观小品150余处,营造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5.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持续推进。落实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开展宛平纪念活动周边、八角南部区域、门头沟石龙经济开发区等44处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展22条市级重点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工作。组织实施六环内及周边城乡接合部地区环境整治(涉及67个乡镇571个重点村)。完成京哈铁路沿线第一阶段整治任务,整治京沪高铁沿线安全隐患。
(五)加强电煤气热调度,能源日常运行保障更加平稳
1.能源供应结构更加清洁。发挥能源运行监测系统作用,强化能源运行监测预警,密切跟踪电煤油气主要能源品种生产、销售、库存和高峰需求情况,顺利调度春运期间电煤供应、华能北京热电厂应急电煤储备等工作,加强热电气联调联供,优化政府能源应急储备,积极推进能源运行协调机制建立工作,多举措保障能源供应。扎实推进全市压减燃煤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年度计划,推进重点项目,协调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停机备用,全面提速平原地区居民“无煤化”配套工程任务,加快推进全市700个村取暖煤改清洁能源工作,超额完成年度压减燃煤任务。
2.电力煤炭行业管理不断强化。加大外受电能力建设,五大外受电通道建设稳步推进,蔚县—门头沟500千伏线路工程竣工,增加外受电能力300万千瓦,全市外受电能力达到2300万千瓦。有序推进燃气发电量压减,安排燃气电厂启停调峰273台次,累计压减发电量40.5亿千瓦时。华能电厂三期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加快推进46项“煤改电”配套主网工程,完成电网重载区域主变更换和煤炭去产能任务,在夏季用电两次超负荷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电力迎峰度夏,确保用电平稳。
3.燃气供应能力持续增强。陕京四线天然气北京段工程建成通气,全长142.2公里。完成4800蒸吨燃煤锅炉“煤改气”、328个农村“煤改气”、南部四区平原地区“镇镇通”配套燃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LNG加气母站工程建设,延庆门站已建成通气。
4.供热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北辰、北小营、花家地等尖峰热源建设和方庄供热厂改造等城市热网能力建设,增加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做好供热设施清煤降氮,完成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搭建群众信访投诉信息处理平台,受理来访电话8.9万个,办结率达89.4%,对群众不满意、整改不力的供热企业采取约谈、网上曝光、绩效考核等方式督促整改,提高供热服务质量。
5.充电设施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北京市鼓励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建设的办法(试行)》,加快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全市已建充电桩10.85万个,车、桩比例1∶0.7。针对大型商超、交通枢纽、公园景区及地铁P+R停车场等公用场所群众需求,完成3000个公用充电桩年度新建任务,公用充电桩数量增加至1.88万个,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六)加强市政设施管理,城市运行保障更加有序
1.市政管线综合协调顺畅高效。完成全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总长度约18.43万公里,井盖类设施约298.95万套。全市百公里地下管线年事故数量为1.55起,同比下降11.4%。深化“管路互随”机制建设,建立地下管线市级消隐计划项目库,建成启用消除自身结构性隐患信息系统,完成消隐工程613项、120公里。落实挖掘工程地下管线安全防护机制,完成4万余座检查井病害治理。
2.油气管道保护扎实有效。贯彻落实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实施意见,加强多方协调,开展陕京一线、陕京二线、琉永支线、永京支线等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外部检测、高后果区识别和风险评估,对970公里高后果区进行全面排查,加强管道安全隐患治理,确保能源通道绝对安全、万无一失。
3.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北京市综合管廊年度开工建设任务,协调推进12项、约100公里综合管廊重点工程建设,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投资25.8亿元,形成廊体18公里。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运营基本情况调查,北京市已有投运管廊7条、20公里;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要求,协调热力、燃气企业托管签约,完成热力托管57个部队营区。
4.城市运行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开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活动,定期召开季度安全形势分析会,狠抓有限空间安全管理,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5027个,排查治理安全隐患7144项。制定市级专业应急队伍认定标准,燃气、热力、电力三支市级队伍全部通过考评认定。发挥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协调作用,现场指挥调度、处置突发事件35起。
三、挑战与对策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市政设施能力建设滞后,燃气供热保障能源结构单一,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处理等设施长年满负荷运行,紧平衡、缺弹性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二是部分城乡接合部、背街小巷等区域脏乱,违规设置广告牌匾,城市环境品质不高,离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要求还有差距。三是地下管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很多管线逐步达到使用寿命,特别是有2万公里带压供气管道,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四是架空线入地推进难度较大,管道建设交叉跨越多、涉及产权单位多,需要反复协调,导致推进缓慢。面对这些问题,要深入分析、找准症结,紧盯不放、研究解决。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一年。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十二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按照“六精六细”要求,强化统筹协调,落实精细责任,切实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城市环境面貌更加美丽、城市运行保障更加有序,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一)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牵引,统筹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
1.全力抓好总规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确定的相关任务,强化主责意识,加强统筹协调,指定专人承办,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可检验成果,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保《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环境建设规划》《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市管理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落实。
2.大力推进精细管理。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一核与两翼”的关系,落实“精治、共治、法治”要求,突出精准细化、精密细致、精雕细刻、精打细算、精明细巧、精心细腻,加强市政设施管理与规划、建设的衔接,完善能源运行监测体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架空线入地和规范梳理、天际线整治净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3.合力推进改革深化。落实深化改革要求,按照“研究政策、局部试点、全面推广、督察紧跟”的思路,围绕首都环境建设管理统筹协调、环境卫生管理、能源日常运行管理、市容景观管理、相关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等方面,研究确定重点改革任务,加大推进力度,注重改革督察,确保顺利完成,取得改革实效。
(二)以环境建设任务书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管理
1.抓好环境建设重点任务。统筹制定2018年环境建设任务书,明确市、区两级环境建设重点任务。围绕重点出亮点,突出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冬奥会、中轴线和新机场等重点区域,完善项目储备。抓住难点寻突破,继续推进京哈铁路沿线环境建设。
2.抓好网格化城市管理。完善市区街三级监督指挥体系,健全各部门职责清单和协调指挥、考核评价、数据更新等工作机制。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智慧城市管理体系,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平台、统一数据、统一管理”原则,集约化建设全市网格化城市管理云平台。继续推进“微循环”工作,加大案件公开力度,争取市民理解支持,努力营造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共治的良好局面。
3.抓好环境建设检查考评。继续完善环境建设考核评价机制,组织开展“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工作,推进城市环境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对供热、环卫、路灯、燃气等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企业考核,形成部门与企业的工作合力。选取通州区中仓街道进行试点,推进“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强化社会公众参与,做好首都城市环境社会公众满意度调查,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管理。
(三)以推进垃圾分类为重点,统筹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1.稳步拓展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认真落实《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按照“突破难点,落实责任,建立互信,持之以恒”的工作思路,将再生资源和厨余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作为垃圾分类的重点任务,坚持“资源回收、干湿分开”的基本技术路线;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社会动员等多种手段,构建“全行业、全领域、全过程”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示范片区覆盖率达到30%;规范收集运输行为,杜绝混装混运现象,回应市民关切,建立信任,提振信心;深刻认识垃圾分类的社会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通过制度落实推动习惯养成,久久为功。
2.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已经建成项目的调试运行,及早实现满负荷运行工作;加快推进在建设施建设,及早建设完成;落实“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安定一期、鲁家山二期、高安屯三期、顺义三期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深度挖掘,通过垃圾稳定化、筛分处置等措施,增加填埋库容,提升处理能力,切实保障南部、北部区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3.提升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质量。以落实环卫劳动预算定额为主线,开展城市功能拓展区环境卫生责任区划定,以“四个严格”为目标(严格作业规范、严格作业工艺、严格作业标准、严格车辆配备),推动环卫车辆购置,做好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和冲洗作业,机扫率、组合新工艺作业率分别达到90%、89%,一、二级道路每日机械冲洗达到2次以上,开展冬季洗地作业,坚持“以克论净”,城市道路尘土残存量年均值逐年降低。做好节假日、重大活动、重污染天气环卫服务保障和今冬明春扫雪铲冰工作。
4.提升环卫设施管理水平。推进街道环卫作业人员着装警示标志规范,加强环卫车辆管理。开展海淀、丰台、石景山、通州等区公厕普查工作,突出抓好街巷胡同公厕精细化管理,落实“公厕革命”要求,推进核心区500座公共厕所升级提质,公厕等级达标率达到95%。
5.扎实开展渣土车专项整治。认真落实渣土车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坚持每日检查、每周督导、每月例会制度,定期向市政府报告工作情况。建立严格的监管执法体系,加大对运输企业和违法车辆驾驶员的依法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运输企业逐步实施积分管理。进一步完善渣土车管理系统,研究实施运输车辆的人脸识别技术,从探头影像中高效捕捉违法违规渣土车辆信息,作为非现场处罚的依据。
(四)以实施民生工程为基础,统筹强化能源运行保障管理
1.加强供给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多种能源互通互保的新型运行模式,加强燃气供应保障,增加输气能力。加强煤炭储备。建设鲁谷北重、左家庄二期等热源设施,加强城市副中心热网配套建设,推进通州河东5号调峰热源工程,完成涿州—房山供热管网主干线建设,提升供热能力。加快推进海淀上庄、华电通州项目电力工程建设。
2.加强运行维护管理。推进能源运行综合监测系统升级改造。落实《2017—2018电力需求侧实施方案》,继续推动电力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落实电量统计工作,加强电力行业管理、预控和治理运行隐患,进一步发挥属地电力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进供热市场运行和服务精细化管理,逐步实现系统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精细服务管理。
3.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落实2018年煤炭去产能任务。完成年度锅炉“煤改气”和农村地区“煤改气”配套燃气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液化石油气“送气下乡”工作,全市燃煤总量控制在500万吨以内。实施100个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推动试行通州区供热能耗监测平台建设,提升节能效果。充分发挥电厂能耗考核作用,推动电厂主动实施节能降耗措施。强化社会宣传引导,使节电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五)以城市安全有序运行为目标,统筹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管理
1.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探索科学的城市管线运行管理状况评估体系,开展地下管线结构性隐患排查消除工作,强化“管路互随”机制。完善现有地下管线基础信息统计制度,推动行业和各区建立完善地下管线统计管理体系。
2.加强综合管廊建设。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工程建设协调机制,推进开工项目建设,开展基本情况年度统计,编制运行管理规范,加强运营安全管理。
3.加强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全面落实《北京市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的实施意见》,推进管道保护三项区级权力清单落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检查和小卫星遥感监测管道占压等工作,及时消除管道安全运行隐患。
4.加强安全应急管理。坚持每季度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开展企业安全主体责任检查评估,推进行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地下管线事故灾害应急抢险演练,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管理水平。
(六)以精心规划设计为引领,统筹推进首都市容景观建设
1.推进“百里长街”景观提升。组织编制长安街及其延长线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城市景观和城市家具设计,提升沿线纵深街巷品质。研究制定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管理提升方案,做好景观绿化和夜间景观提升,加强楼顶灯光设计,全面完成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环境景观提升。
2.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围绕“一核、一主、一副”,全面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2018年计划完成核心区615条整治提升任务,推进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989条整治提升任务,组织“十无”达标背街小巷验收,巩固整治成果,强化长效管理。
3.推进架空线、广告牌匾治理。重点完成核心区主次干道架空线入地,全年计划完成80公里电力和路灯架空线、100公里通信架空线入地,同步做好重点地区道路架空线入地,推进核心区支路胡同通信架空线入地及规范梳理。规范治理建筑物屋顶户外广告牌匾,净化城市天际线,提升城市之美。
4.推进城市照明和城市家具管理水平提升。开展无照明道路治理,分步骤解决全市城市建成区“有路无灯”问题。城六区和远郊区建成区主要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实行二维码管理,开展废弃闲置设施清理整治。推进2019年世园会、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景观布置规划设计,做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的环境布置保障,营造浓厚气氛。
5.推进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开展三山五园、世园会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建设,提升环境品质。实施S1线、燕房线、16号线北段等轨道交通沿线环境整治提升,开展重点大街环境建设达标。做好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切实改善群众身边环境。
2018年,我们决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全面落实,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担当奉献,圆满完成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