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海外发展报告(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2015~2016年中国古典文学在日本的译介

译介内容指的是译介主体对翻译文本的选择,是能够较好地反映译介主体和译介受众文化需求,社会意识形态和心理认同程度的重要因素。对2015~2016年在日本传播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找出这一时期译介模式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提出有效建议。

2015~2016年,在日本编译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有三套,共计七本,具体情况如表3-1所示。

表3-1 2015~2016年在日本编译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2015年6月5日出版的完译《杨家将演义》(上、下卷)由冈崎由美和松浦智子翻译,株式会社勉诚出版社出版。译者之一冈崎由美是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大众文艺,主要著作有《漂泊的英雄——通向中国武侠小说之路》(大修馆书店,2002)和《金庸武侠小说集》(全55卷)(顾问兼合译者,德间书店,1996~2004)。另一位译者松浦智子是名城大学理工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中国通俗文艺,主要论文有《杨家将的系谱和石碑——从和杨家将故事发展的关系出发》[2]、《明代小说里的契丹——从杨家将演义出发》[3]

《杨家将演义》即“杨家将”的故事,是将北宋时代真实存在的英雄杨业一族抗击外族辽的入侵的历史事迹通过通俗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在中国,“杨家将”的作品以小说、话剧、电视剧等多种题材传播,深受大众喜爱。纵观历史,从北方猛将杨业在和辽军的鏖战中阵亡后不久开始,“杨家将”的故事就开始被文艺化。之后经历了南宋、金、元、明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杨家将”的故事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发展起来。到了明朝后期,出现了描写杨家祖孙三代武将故事的长篇通俗小说——《北宋志传》(全五十回)和《杨家府演义》(全五十八则),这两部作品就是我们所知的《杨家将演义》。《杨家将演义》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其知名度仅次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近年来,情况又有了改变,那就是获得吉川英治文学奖的北方谦三改写的《杨家将》和续篇《血泪》先后问世。北方谦三以富有魄力的笔触赋予了“杨家将”故事新的魅力,让日本读者欲罢不能。但与文艺界的新发展相比,《杨家将演义》的翻译情况则不容乐观,目前只是在网络上散落着少数作品,而且从江户时代至今尚无完整的日语翻译。面对这一现实状况,作为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学者,两位译者为了让日本读者更好地体会明代通俗小说《杨家将演义》的文艺性和娱乐性,从两部《杨家将演义》中选取了《北宋志传》进行翻译。《北宋志传》记载了杨家三代的故事,杨业、杨六郎、杨宗保三代人和辽抗争的核心部分,较之《杨家府演义》五代人的故事更贴近历史。前者更接近史书的写法,而后者则加入了魔幻鬼怪等想象色彩。为了让日本读者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情况,译者选择了前者进行翻译。原典选用的是内阁文库馆藏唐氏世德堂本《北宋志传》,校对本选用的是内阁文库馆藏余氏三台馆本。另外,原本和校对本中都较为混乱的部分则最终参照了现今广为流传的清代诸版本。两位日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优先娱乐要素和易读性,因此在文本的勘校及词语解释、地理和历史的考证部分都追求通俗易懂。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撰写的文言志怪集,全书分为初志、支志、三志、四志;每志又按照甲、乙、丙、丁编序,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夷坚志》既是后世研究宋代的重要史料,又是宋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顶峰之作。

2015年9月25日,《夷坚志》译注甲志下在日本编译出版,出版社是汲古书院。此书是《夷坚志》甲志十一卷至二十卷的译注,由原文、勘校、译、注、收录、分类六部分构成。《夷坚志》的原典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是何卓点校本《夷坚志一八〇卷、补二五卷、再补一卷、三补一卷、附录一卷》(中华书局1981年刊)。此书是在何卓点校本的基础上和其他版本进行勘校、选出最合适的原典进行再编的尝试。

参与《夷坚志》译注甲志下译注工作的有5位日本学者,其基本情况如下:斋藤茂生于1950年,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著有《孟郊研究》(汲古书院,2008)、《诗僧皎然集注》(合编,汲古书院,2014)等;福田知可志,1965年出生,大阪市立大学非常勤讲师,研究方向为唐宋小说,发表论文有《围绕〈夷坚志〉自序的问题点》[4]、《〈薛季宣物怪录〉——读〈夷坚志〉“九圣奇鬼”》[5]等;安田真穗,1969年出生,关西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六朝唐宋小说,发表论文有《嫉妒的文学——志怪小说中的诸相》[6]、《宋代冥界观和〈夷坚志〉——以冥界的河为中心》[7]等;田渊欣也,1980年出生,大阪市立大学非常勤讲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戏曲小说,发表论文有《论杨家将中的“私下三关”主题》[8]、《杨家将物语和〈水浒传〉——以“破天阵”和“九宫八卦阵”的比较为中心》[9]等;山口博子,1981年出生,大阪市立大学非常勤讲师,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发表论文有《〈萤窗异草〉论——以游仙谭为中心》[10]、《乐钧和〈耳食录〉——以交流为中心》[11]等。

《杜甫全诗译注》全集共四本,于2016年6月至10月先后出版刊行,是讲谈社学术文库[12]丛书,编者是下定雅弘和松原朗。下定雅弘,文学博士,生于1947年,京都大学文学系毕业,之后在同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冈山大学名誉教授,研究方向是六朝、唐代诗歌。松原朗,文学博士,生于1955年,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之后在同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专修大学文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是唐代诗歌、杜甫。编委包括市川桃子、加藤国安、后藤秋正、佐竹保子、泽崎久和、竹村则行、富永一登和芳村弘道。主编和编委都是日本的杜甫研究专业学者,并且都是一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讲谈社决定以学术文库这一最理想的形式出版杜甫全诗,期待在带给更多读者内心新的感动的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普及和传播。

“诗圣”杜甫被称为“古今第一诗人”。杜甫的诗不但对中国,而且对日本和周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有巨大的价值。杜甫的诗多用典故,要体会其真谛,一般读者自不用说,就连研究者都需要注释才能理解。2016年此套《杜甫全诗译注》出版之前,杜甫的全诗译注相关书籍在日本仅有一本——铃木虎雄的《杜少陵诗集》(国民文库刊行会、续国译汉文大成1928~1931年日本图书中心复刻版《杜甫全诗集》,1978)。铃木之后,吉川幸次郎立志编写全译本但也在半路去世。目加田诚虽也心有所愿,但最终却无奈打消了这一念头。铃木的译注自然是不朽的成果,但在此期间杜甫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铃木的译文现在看来用词略显陈腐,尤其是“词释”部分只是用汉文体改写一下,现代的一般读者也难以读懂。因此,融入了最新研究成果的杜甫诗作的现代日语全译本在日本成为普通读者、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需求。从2012年开始,岩波书店陆续刊行由兴膳宏依据吉川幸次郎的遗稿进行补充编撰的《杜甫诗注》。

为了响应杜甫诗需要崭新译注的时代要求,2012年——恰逢杜甫诞辰一千三百周年的春天,下定、松原两位学者开始编撰《杜甫全诗译注》。他们力图达到以下编纂目的:①全诗译注;②杜甫的诗提供标准的解释;[13]③反映新的杜甫研究成果,在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注释和论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和《杜诗详注》不同或没有提及的新的事实;④追求正确简明的译文,下功夫做出让高中生也能读懂的译注;⑤阅读对象不仅限于研究者,而且要使热爱汉文汉诗的普通读者也能够走进杜甫的诗作。每首诗的译注内容包括原文、汉文训读、题意、现代日语译文和词语解释部分,最后加上译注人的姓名。